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馬印學享會報告發想 - Coggle Diagram
馬印學享會報告發想
向度
行前Q&A
想進來的原因
最初是因為在澳洲行羅特尼斯島時,看螞蟻的時候浚賢老師講到了馬來西亞這個話題,所以開始漸漸對馬來西亞感到有興趣,生物多樣的雨林就是最吸引我的一點,所以在9年級的假期也有開始了解、參加相關活動、看展覽等
直到02的寒假,真的開了這個行動,理所應當地選了這個家族
做了相應的寒假作業,最終進到了這個家族。
-
總沉澱單
這趟行動之最
-
-
最滿意自己什麼點
其實意外地認為海龜島那天還可以,因為是被臨時任命,我認為與原先的地導不同的關鍵因素在於做的事不同,我當天好像沒有特別要帶什麼活動、要帶去哪裡之類的,因為都安排好了,所以才可以很順,況且一天都有一個嚮導跟著,前晚也睡得蠻好的,所以這可能是我當天會當的字認為比較好的感覺。
-
-
三角色狀態
地導
我認為這次地導沒有比之前好太多,雖然這個東西本來就是經驗所累績下來的事,可是主要問題在行前準備不夠,像是應該要設立觀察時間分開這點也沒有做到,所以我認為自己這次當得不好就是思考的不夠仔細,或是沒有以小論文為出發點設計活動
-
-
-
日誌
個人目標
會對自己放水,像是我應該要是每個點的所學去延伸,可是有幾個點就是非所學延伸或是沒有每個點都有,主要的問題在於「問題」定義不明,延伸問題(過程中想到的往其他方面擴散)還是所學問題(藉由所學更深入)
6/5前
非所學:RDC(燕窩)、馬來熊(不吃熊貓)、文化村(舞蹈腳步輕)、
沒有:西必洛、洛高宜
6/5後
長屋(為麼養狗)
-
-
-
-
沒自信
最近突然想到很多時候認為自己做的不好,且想法有點負面偏向負面而非客觀時,我推測多數是在做需分享或會被人看的沉澱,因為我認為自己擔心的是:我已經有盡力或做得好了,可是擔心我別人的評價或回饋,所以我先講了不好的,評價或回饋就比較不會有不好的。或許這是一種我自己的心理防線,也造就很多時候自己給的回饋不夠客觀。
-
回饋
-
5/27
地導
1.太緊繃的情緒會影響別人
2.會太急 因為想要掌握全局 甚至會導致表達出問題+錯失額外學習機會
3.時間沒有抓好,步道走路時間脫離預計
4.事先準備不充足(住宿路線)
5.西必洛的問題還不錯
個人
1.儘量不要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開小視窗
-
6/18
馨慧老師:要注意因為行程的緣故,所以所體驗的東西會較同一面向,也要注意這樣不一定能產生真的世界觀
旻君:願意傾聽他人(即便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
言嵂:1.有時候在學習時會有高動力,會想良性競爭
2.學習時好好學習(會帶領小組)、玩的時候好好玩(認真玩)
浚賢老師:真正的傾聽是給與時間及空間,不是給指令或方向(這是誇獎)
他人
承翰:在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上,思考邏輯就會以效率為主,但同時會想到,別人如果收到這樣的作業會不會做不完,這會讓你在自己做事上有更多的壓力,因為會一直覺得自己一定要做成這樣才行,所以就會一直逼迫自己做事。
這會導致自己沒有時間做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時間,但你可能會覺得自己有在做一個屬於自己的時間,但你在做的時候,是會一直想作業的事。
所以你應該在假日時,空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時間,建議你走到外面可能看電影之類的,因為看的過程中,你想的就不是作業的事了,而是電影的事
我覺得你是一個算完美主義的人,就是想要把每件事都做完到好,可能是會去顧及別人的心情吧,因為只要你領導,就會想到每個人的個人需求。
不過你的顧及別人是好的顧及,因為不是像宇浩那樣改變自己,而是讓他做出改變
還有我覺得你是一個好的領導者,因為在領導的期間,你會一直想知道每件事要做什麼,但這也會讓你很累。
你在團體中是一個會走在前面的人,但在學校或行動中也很少看到你出現個人的時候,所以真的很難回饋
我建議多回到自己,就像我在coggle裡打的,這樣你才能讓自己過的更輕鬆,而不會被事情或學習追著跑
發現問題就會講
-
-
-
確定報告
固執
名稱:固的
怎麼察覺
行後沉澱時,我在記事本翻著之前的回饋與沉澱來看看我自己這幾年來的歷程,而後驚奇的發現原來我打過自己的SOP,在行動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我該怎麼轉換心態,可是我忘了,一樣的問題還是發生了,不過我只能說我其實很懂自己
而且我也認為如果行中有看到這個,那可能對當下陷入困擾的我有幫助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