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LN-8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創新帶來的利潤,…
LN-8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創新漏斗與策略的重要性
關鍵概念:Innovation Funnel(創新漏斗)
大部分創新想法無法轉化為成功產品
——————————————————————
大部分創新想法無法轉化為成功產品
創新成功 ≠ 靠靈感或偶然,而是來自系統性管理
策略與流程規劃是創新關鍵
每個階段都有大量淘汰,需謹慎篩選與投入
企業如何與外部夥伴合作推動創新
合作對象
客戶(Customers)
供應商(Suppliers)
大學(Universities)
企業間合作
創意 → 創新 的關鍵是轉化與落地(商業化)
合作網絡 是推動創新的重要資源
不同地區策略不同,但皆強調與顧客與供應商的互動性
知識產生
發明
創新
擴散
創新產品或技術開始被社會接受並擴散
供給面
模仿:其他企業開始仿效創新產品,擴大供應
需求面
採用:消費者或用戶實際使用新技術或產品
將發明商業化,使其具備市場價值
重點在於技術的實際應用與市場導入
基於知識產生的新點子或新技術
是創新的種子,但尚未進入市場
起點為基礎研究與知識的累積
通常來自學術機構、研究中心或企業研發部門
成功創新需具備明確策略與執行流程
創新漏斗模型
重點總結
多數創新想法最終不會成為成功產品
策略與篩選流程極其關鍵
3,000 個初步想法
300 個提交的想法
125 個小型項目
4 個重大開發案
2 次產品上市
1 個成功的新產品
成功的創新不是偶然,而是來自於精心設計的策略與流程管理
技術生命週期曲線
技術S曲線的三個階段
成熟階段
1)每單位投入的效益遞減
2)技術改良空間有限
早期階段
1)技術剛起步,表現提升迅速
2)投入少量資源即有明顯成果
轉捩點
1)成本增加,進步趨緩
2)技術逐漸接近物理極限
技術極限與典範轉移
新技術取代舊技術
例:打字機 → 電腦;功能手機 → 智慧型手機
曲線跳轉(從一條S到另一條S)
技術軌跡與發展速度
時間與研發投入的關係
不同技術可能共存或競爭
F1、F2、F3等不同技術路線
產品採用曲線
技術落差與「鴻溝理論
創新者/早期採用者與早期多數之間存在採用鴻溝
技術若無法跨越鴻溝,將無法進入主流市場
產業生命週期與技術擴散
成長期:
採用加速,技術突破鴻溝
成熟期
市場飽和,競爭激烈
導入期
技術未成熟,市場教育中
衰退期
技術老化,被新創取代
影響擴散速度的因素
複雜性(使用是否困難)
可試用性(能否先體驗)
相容性(與現有價值觀/系統的匹配度)
可觀察性(他人是否可見成果)
相對優勢(比舊有技術好多少)
技術創新型態
依創新範疇分類
產品創新
創造新產品或重大改良
如智慧音箱、電動車
製程創新
改善生產流程,提高效率
如自動化生產線
依創新程度分類
激進式創新
完全顛覆既有技術或市場
高風險、高報酬
漸進式創新
小幅改進現有產品或流程
連續推出新版本
依技術架構分類
架構式創新
改變系統結構但保留核心技術
模組式創新
替換或升級單一技術模組
依市場與競爭力分類
顛覆式創新
從低階市場切入,逐漸取代主流產品
例:Netflix 取代電視頻道
持續式創新
提升高階產品性能
瞄準既有顧客需求
能力取向分析
能力增強型
基於現有知識與資源發展
能力摧毀型
推翻原有技術與知識基礎
創新帶來的利潤
創新的價值
:one: 法律保護
:two:補充資源
獲取創新價值的能力
:one:技術的可模仿
:two:交付週期
125 個小型專案(Small Projects)
——————————————————————
——————————————————————
網路經濟:Apple iPhone (良性循環) (Network Economics: Apple iPhone (Virtuous Cycle))
創新與標準
價值的多重面向 (Multiple Dimensions of Value)
技術實用性 (Technological Utility)
新技術僅憑其獨立實用價值競爭
既有使用者基礎 (Installed Base)
互補性產品的可用性 (Complementary Goods Availability)
新技術與現有技術的既有使用者基礎和互補性產品相容
價值 (Value)
現有技術提供的獨立技術實用性、既有使用者基礎和互補性產品的綜合價值
新技術的邊際價值 (Marginal Value of New Technology)
主導設計 / 技術標準 (Dominant Design / Technical Standards)
Wintel 標準
Microsoft 作業系統
Intel 微處理器
TCP/IP
週邊設備連接插槽
內接式硬碟 (Internal Hard Drive)
標準的優勢 (Benefits of Standards)
確保產品與互補品之間的相容性
減少消費者困惑
降低生產成本
降低提供互補性產品的風險
為公司帶來低成本和差異化優勢
標準形成的三種方式 (3 Ways Standards Emerge)
企業遊說政府強制推行產業標準 (公共領域)
標準通常由企業/論壇之間的合作來設定
標準通常由市場需求選擇
網路效應與既有使用者基礎 (直接效應)
正向回饋與互補品 (間接效應)
鎖定與相容性 (轉換成本)
產品採用曲線
領導使用者
早期採用者
早期主流使用者
後期主流使用者
落後使用者
進入障礙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3,000 個原始想法(Raw Ideas)
——————————————————————
1 個成功的新產品(Successful New Product)
——————————————————————
iPhone 價值
iPhone 需求
Apple iPhone 既有使用者基礎
iPhone 應用程式
導入期
成熟期
衰退期
創新採用順序
產業主要現象
產業演化機制
領導使用者
&
早期使用者
落後採用者
醞釀發酵
主流設計出現
漸進式改變
變異
選擇
維持
還進變遷衝擊
:arrow_down:
:arrow_down:
:arrow_down:
產業生命週期
成長期 / 淘汰期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早起主用者
&
後期主用者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導入與發酵期
成長與淘汰期
成熟與衰退期
技術變遷
市場區隔
產業進入者-台灣
國際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主流設計
價格競爭
替代產品
全球市場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300 個提交構想(Submitted Ideas)
4 個主要開發(Major Developments)
2 個產品上市(Launches)
——————————————————————
The Importance of Strategy
產品創新
採用者分類
創新者(25%)
早期採用者(13.5%)
早期多數(34%)
晚期多數(34%)
落後者(16%)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意見領袖,願意嘗試新技術
謹慎接受創新,官網過後才採用
謹慎保守者,在主流後期才跟進
對新技術抗拒,最後才使用
冒險,願意承擔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