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中國古代散文 - Coggle Diagram
中國古代散文
明代散文
明初時期
開國初年到永樂初年。
經歷過社會動亂,散文較有現實內容。
氣勢深閎,有開國氣象。
宋濂《贈東陽馬生序》
劉基《賣柑者言》
臺閣體
從永樂初年到成化年間。
太平盛世。
文章富麗典雅,但缺乏社會寫實內容。
臺閣大臣:楊士奇《遊東山記》、楊榮、楊溥
明代中期
“茶陵派”、前七子
“茶陵派”:文風雋永、輕巧、邁健,然內容空洞。
“前七子”:“文必秦漢”擬古風氣
“茶陵派”:李東陽
“前七子”: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
王廷相、康海、邊貢、王思九
後七子
“後七子”:
發揚“前七子”的主張,仿古擬古。
王世貞、李攀龍、謝榛、宗臣、
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
“唐宋派”
“唐宋派”:提倡唐、宋文,反對以文采取代道統,要“文道合一”,但不盲目崇古,亦注重個性
唐順之、歸有光《項脊軒記》、王慎中、茅坤
明代晚期
“公安派”、“竟陵派”
“竟陵派”:“性靈”--避世絕俗的孤僻情懷。
湖北竟陵人:鍾惺《浣花溪記》,譚元春《遊烏龍潭》
小品文
受“公安”、“竟陵”兩派影響
即興、隨意,短篇
以文人生活為內容,清新流麗,流露個性
講究“情、韻、趣”
代表作家:張岱
愛國文社
或寫亡國之痛,或述誓不降清之民族大義
代表作家:史可法
清代散文
初期
學人之文
(經世之文)
樸實文筆抒寫亡國之痛及經世致用文章
--“文需有益於天下”
顧炎武、黃宗羲和王夫之
反思明滅亡之因,具強烈民族感情
文人之文
文采內容兼具,富時代特色而平實樸素
—效法唐宋古文為桐城派起促進作用
“清初古文三大家”:
侯方域、魏禧、汪琬
中期
桐城派
宣揚儒家倫理觀念,“文以載道”
簡明達意、條理清晰,“清真雅正”
簡潔平淡,但稍欠鮮明生動
代表作家:安徽桐城人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獄中雜記》
劉大櫆《騾說》
姚鼐《登泰山記》《古文辭類纂序》
陽湖派
陽湖人惲敬、張惠言受桐城派影響,又對桐城派文論作一些重要修正,形成陽湖派
兼取駢文之長,合駢散為一體
矯正桐城派專主孔孟程朱的弊病,主張兼學諸子百家
其他散文
鄭燮(鄭板橋):
率真風趣——《板橋家書》
袁枚:“獨抒性靈”,不認同崇古賤今
——《祭妹文》(三大祭文之一)
後期
龔自珍
道光年間:經世文派再興——魏源、龔自珍
以經術作政論”, 對社會黑暗作諷刺
語言活潑多樣,思想內容深刻
《病梅館記》
湘鄉派
代表作家:湖南湘鄉人曾國藩
中興桐城派,風格雄壯瑰奇,文章經世濟用
《聖哲畫像記》
清代後期至清末
社會動蕩,文學要符合現實需要
時代變革,新思潮輸入與對舊制度的批判
媒體的盛行,對傳播資訊的需要
清末:新體散文(梁啟超「新民體」)冒起---平易淺白,接近語體
先秦散文
說理散文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荀子》
道家
老子、莊子、列子
《老子》(道德經)、《莊子》(南華真經)
墨家
墨子
《墨子》
法家
《韓非子》
韓非子
名家
惠施、公孫龍
縱橫家
蘇秦、張儀
陰陽家
鄒衍
農家
許行
雜家
呂不韋《呂氏春秋》
小說家
歷史散文
《尚書》
孔子編修
散文、史書之祖
王室公文、文獻記錄
《春秋》
孔子
上起魯隱公元年,止於魯哀公
十四年,記魯國史料
編年體
《左傳》
左丘明
雖與《春秋》相結合,但實又為一自成體系之史書
敘事、寫人、記言皆生動
編年體
《國語》
左丘明
第一部國別史重在記言
國別史
《戰國策》
劉向編定
又名國策
三十三篇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善寫人物,長於論事
思想偏向縱橫家
《春秋公羊傳》
公羊高
《春秋穀梁傳》
穀梁赤
漢代散文
政論哲理散文
總結亡秦的教訓
批評時政
賈誼《過秦論》、晁錯《論貴粟疏》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劉安《淮南子》、劉向
愛引經據典
受新儒學影響,論天人相與
劉向《別錄》
反映和研究現實
探討現實政治的需要
篇章結構嚴密完整---議論文的成熟
歷史散文
《史記》
通史:「無韻之離騷」
紀傳體之祖
體例︰本紀(帝王之事)、表(年代及大事)、書(典章制度)、世家(王侯)、列傳(人物事蹟)
紀傳體通史(自黃帝至漢武帝)
《漢書》
斷代史之祖
自漢高祖--王莽篡
紀傳體斷代史
魏晉
南北朝
歷史散文
《三國志》
陳壽(西晉)
紀傳體
《後漢書》
范曄(南朝)
《史記》、《漢書》、《三國志》
《後漢書》合稱「四史」
「四史」皆為紀傳體,後來歷代斷代正史都以紀傳體為主,故之後又有「二十四史」、「二十五史」
其他散文
山水散文
政治敗壞,佛、道興起,文人寄情山水
,轉而追求天、人、自然間的關係及美。
陶淵明《桃花源記》
酈道元《水經注》
政治抒懷散文
諸葛亮《出師表》
李密《陳情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