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1113Pierre Bourdieu, 總結 (傅柯, 布迪厄, 涂爾幹) - Coggle Diagram
1113Pierre Bourdieu
文化資本
(顯露出來的方式)型態
被實現的型態
精神、心靈、軀體的持久性的形式(舉手投足)
客觀化型態
物質性
以文化物品的形式去理解認識問題所在
例如:收藏物品
制度化型態
ex.學歷、證照、執照
必須被單獨設置的客觀化形式
概念
人們對上階層文化所能掌握的程度
文化資本高>>有品味
來源
從家庭傳承而來
被稱為品味社會學,主要是用來分析階級關係
慣習
概念
不同於習慣
源自早年生活經驗,並得到教育系統的強化或調節,進入職場以後也有可能繼續被強化或調節
不是無意識下的反射,而是經過多年以來的培養,形成的模式
強調從小經過教養習來的固定品味模式
ex.小時候踢足球,上學打籃球,進職場打高爾夫
不是天生具有>>受某風格的影響、無意識的內化
包含
內化的實踐價值
實踐狀況下的價值與原則
ex.晚餐吃牛排還是牛肉麵;假日是出去玩還是打工還是去圖書館
身體的儀態
姿勢、體態
是生成性的(被培養的)
初級慣習+次級慣習+……
慣習系統會不斷的增加、調節
一種結構化的機制
慣習引導個人行動的傾向,但慣習是集體共有的(以為是自己的選擇,但其實有一群人和自己一樣有相同的選擇、行動
是一個個體的生成策略原則
完成了同一階級多數成員共有經驗的整合工作
慣習會決定社會分類範疇之間的區別
區隔/區別
在資產階級的文化世界裡(在部落裡面就沒有這個問題)
否定下層階級實用性性、功能取向的品味和生活風格
造就文化資本的分類、差異
不同於一般的結構主義
非既定、無法改變的結構(非結構的地方)
非行動者完全自由的選擇(結構的地方)>>可能受經濟資本所限而不能自由選擇
是既持久存在而又可變更的一套系統
表現出行動者的策略與可隨情境轉換的彈性,但又受制於結構的力量
慣習是持續的
區別感得以持續
群體的心智、階級所具有的情感特質、價值觀、生活方式和態度,決定了行動與實踐的方式
性情傾向持久>>也會隨著個人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所對應的關係改變
符號暴力/象徵性暴力
區隔實際上反映了一種權力關係
揭示文化生活中的權力動力學和基本結構
反對社會學把一切問題化約爲物質基礎或經濟因素的决定力量,從而忽視文化的相對自主性
在不同的環境中,慣習會被調節
資本、慣習與社會階級
文化資本儘管有相對自主性,但會受到經濟資本限制
慣習深受文化資本影響
習性與一個行動者在社會結構中所處的位置存在著互動關係
習性决定了行動者的社會位置感,行動者的位置又不斷塑造著習性
見解
個人意見來自教育結果
批判能力也是學校教的
不是天生具有
獲取文化財富手段由熟習而得
一再感受某種風格的作品,是一種無意識的內化過程
文化並非某人本是如此
而是某人去得到擁有的,或者某人應該變成的
每一套社會秩序都讓自己的專斷看似自然
所有的霸權理念都提供一些解釋
說明現存的社會秩序為何符合每個人的利益
資本
形式
經濟資本
由不同生產要素及經濟財務總體所構成
社會資本
個人或團體所擁有的社會關係總體
文化資本
知識能力資格總體,由學校系統生產或由家庭傳承下來
象徵資本
所有牽涉到名望及認可的一套規矩(像禮遇)
將經濟範疇的「資本」概念延伸與應用到社會學的領域
有傳承性
提問
社會不平等如此多,爲什麽沒有遭到强有力的反抗
統治階級改變了統治策略
控制形式即文化實踐形式
類似催眠術的符號統治
意識不到支配者對自己的符號支配
這種權力形式布迪厄稱之爲符號暴力
ex.貞節牌坊(男性要支配女性身體的符號暴力)
家庭和學校都是傳播文化符碼的特殊機制,個人被迫學習這些文化符碼,卻感覺不到自己被迫。
結構主義者裡面的後結構主義者
總結
傅柯
知識型
一切事物的分類圖式
是知識的界限
權力決定區別的知識,定義何謂“不正常”
研究不正常
區別的知識會不斷被跨越>>權力與知識所產生的區隔會不斷被挑戰>>永遠不會完成挑戰>>新形成的框架會一直持續被挑戰下去
分類圖式從何而來?區別從何而來?區別如何再生產?
揭示構成社會宇宙的各種不同的社會世界中的那些藏在最深處的結構,並同時揭示那些確保這些結構得以再生產或轉化的『機制』。
布迪厄
符號系統
知識的工具
權力的工具
受權力關係影響
知識必須靠符號才能整合與運作
社會分類
其他學者
涂爾幹
布迪厄覺得他沒有說是甚麼造就了集體意識
分類圖式的本質是社會的
集體心靈的情感造就分類圖式
傅柯
分類圖式被跨越、打破、改寫,是必然會發生的,因為「有權力就有反抗」
慣習
提供區別的原則、理由、基礎
不斷再生產出區別
整個社會就是一個充滿各式各樣區別的社會
不同的個體與群體不斷爭奪符號的使用權
涂爾幹
社會分類
分類圖式是集體意識的結果
分類非與生俱來,是歷史發展的結果
分類秩序規定了社會秩序
失序:社會整合的破壞者
認為社會學要研究的是正常的類型,而非失序者
研究社會、集體是如何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