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原住民飲食文化與特色, 飲食 (乃壬, 立恩, 靖倫, 林謹, 彥琦), 原住民飲食植物和其文化初探(一 ), 禮儀文化,…
原住民飲食文化與特色
-
台灣原住民族有14族,五十多萬人,阿美族人數最多,約占4成;排灣族次之,約2成;泰雅族一成五,其餘族都不滿1成。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原住民傳統食材幾乎完全取自大地。但受限於部落所在的地理位置,有些族群發展出獨特的飲食風貌
-
-
-
-
-
原住民飲食植物和其文化初探(一 )
泰雅族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就地取材精神
作物大都以糯米、小米、樹豆、甘藷、玉米、芋頭、南瓜,副食是狩獵的肉、溪魚和野菜
米和小米平常時煮成乾飯或稀飯食用,祭典時則做成餅俗稱泰雅族喜餅
而最具有泰雅族代表性的食物則是用米飯和鹽醃製的醃肉與醃魚 (古屏生,2011)。盛行於泰雅族地區的醃肉最有特 色的醃製食物,醃製的東西有飛禽、走獸、或牲畜、以及魚類等,幾乎無肉不可 醃,醃肉的方法是以未完全煮熟的小米夾於肉層,置於容器內發酵,成品帶有濃郁的酸腐味,但非常下飯,醃肉可說是泰雅族重要的一項飲食特色的醃肉文化(林 妙娟,1997)。
食物和習俗
-
亞戶(山萵苣)拌花生
亞戶(山萵苣)拌花生
早期的農作物花生是不可以缺的,而 且占有很大的功用,野菜都是微苦的 所以會加些少許花生壓粗粒來拌野 菜,祖先很有智慧會用花生來攝取油 質,所以以前的野菜大都會拌入花 生,讓野菜多了一份香味與口感。
-
原民拌菜
早期農作物都會種植蕗蕎及生薑,在 以前沒有調味料時會使用鹽膚木(埔 鹽)Pring 來做調味,把材料洗淨後在用 埔鹽來鹽漬 2~3 天就會入味,有微酸 及微鹹,後期有跟客家人交流後開始 有鹽巴才跟鹽拌在一起,也會添加泰 雅族的天然調味料山胡椒來提味,所以原住民的調味大致都是以鹽來調味。
什錦野菜湯
早期在部落的休閒時間或假日時,長 輩會帶全家大小去溪邊玩水野餐,男 生會去射魚,媽媽就會在溪邊煮午餐 ,會用竹筒來煮竹筒飯,抓到的魚及 蝦會用大鍋子煮,在去採週邊的野菜 ,全部都放進鍋中煮就成了什錦野菜湯,很有層次及原味的味道。
醃魚
在泰雅部落自製醃製食物是相當平的 生活,只要有需要山上狩獵或到溪邊 漁獵保持家中食物的儲量。用食鹽和 冷米飯醃製苦花魚,可以抑止不好的 細菌生長,又能保存好的細菌自然發酵,既能有防腐效果,使醃魚風味更好。
醃肉
醃肉 (1) 在早期的環境中,取得食物不易,保存食物更不容易,為了要儲存食物 醃製食物是最好的方法之ㄧ,泰雅族 人無論是魚及肉或野味來用小米和鹽 醃漬,在自然發酵的過程中,保留食 物的原味營養。(2) 在一般的提親或婚禮上,醃肉及醃 魚是不或缺的。
小米芋頭飯
.單煮小米會比較單調,在老奶奶那年代都會把自己種植的紅米及芋頭或地 瓜煮熟後搗成泥,熱的時候很香、冷的時候會很 Q,可以當主食也可當點 心食用。老人家很喜歡這樣煮,因為 Q 軟配著野菜湯及醃漬的生薑和蕗蕎 就是很豐盛的晚餐了。
-
-
樹豆豬腳湯
(1)樹豆(黑豆)泰雅族稱之為上等品食 物,所以在以前早期都會用樹豆去換取食物或著看病。
(2) 樹豆單煮比較乾澀所以都會搭配 肥肉、山肉、豬腳,為了提升樹豆的 價值都會搭配豬腳來食用,而且豬腳 的膠質有很多,早期要迎貴賓或者在 坐月子的婦女才可以享用這道湯品。
山胡椒刺蔥 鴨肉湯
(1)有客人來時或著是有節慶都會殺鴨 或殺雞的模式,毛是用燒烤的方式洗 淨切塊在來煮食,加上泰雅族天然的 調味料山胡椒及刺蔥來提味,就是一 道很豐富的湯品了。
(2)目前為止這道湯品還是泰雅族很原 味的主要的湯品,在家中有客人或著 節慶時,是少不了這道湯品。
小米麻糬
(1)小米在泰雅族是很神聖的食物,在 播種前及中後採收都有很多的禁忌, 以前小米不是每天都可以吃,是在有 特定的時間上,如豐年祭,祭祖,掃 墓才可以來食用。(2)在採收時要儲存一年的分量,有慶 典時才可以打小米麻糬在以野蜂蜜搭 配食用,或者醃肉醃魚還有野菜。 (3)泰雅族是分享的民族,所有的食物 都可以分享,但唯獨小米是不能跟別 人分享的,因小米是泰雅族的主食還 要做小米酒來祭拜祖靈,重要的慶典 也是不可或缺,沒有準備一年的份量 是不夠的。(4)麻糬也是泰雅族的喜餅,打麻糬時 要讓新婚夫婦合力一起打麻糬,讓麻 糬越打越黏,代表家族可以凝聚在一 起。
飛鼠三吃 (野味)
(1)以前去打獵時,第一批獵到的獵物 是以打獵的人要先享用及常鮮,後面 獵到的獵物才可以醃漬起來儲存帶回 去分享
(2)打獵時要在秋冬的季節比較適合尤 其是冬天,因肉比較肥美,夏天比較 瘦沒有肥肉,但是有節日時有山肉是 最大的誠意。
主食包括米和小米,以醃製肉類保存著稱。
泰雅醃魚
醃苦花魚是泰雅族非常重要的傳統食物。苦花魚只能在低溫完全無污染的溪流中生存,其生態與泰雅族生活世界的自然觀合而為一,因此它的泰雅語名字qulex tayal的意涵就是「泰雅族的魚」。醃苦花魚蘊含著豐富的傳統生態智慧與食物保存技術,只有在重要節慶祭典或接待貴賓時才能吃到。
-
阿美族
-
喜烙(silaw)
喜烙(silaw)在阿美族裡是指鹽巴醃的生豬肉。傳統的族人生活在打獵捕魚後,因為沒有冷藏設備,會將生的豬肉、鮮魚以大量粗鹽醃漬起來保存。家裡有客人到訪時就能隨時端上豐盛的魚肉餐食做招待。「喜烙」的飲食文化一直到今日仍有延續,可以生吃、煮湯、乾煎、鹽烤等,都非常好吃!
-
-
所有
阿拜(A Bai)
臺灣原住民極具特色的傳統美食,外型像粽子,常使用月桃葉或血桐來包。主體大多是小米或糯米,最內層的餡料則為醃得鹹香的豬肉。以前部落的歲時祭儀以小米的種植與收成為中心,因此小米是珍貴且神聖的作物,只有當祭典、節慶、結婚、生育等重要活動時才會製作,代表敬天、感謝土地及祖先,以及與家人好友分享的心意。
-
-
-
-
噶瑪蘭族
阿里鳳鳳(alivongvong)
阿美族、噶瑪蘭族的傳統美食,又稱為情人粽。在以前的社會裡,阿美族男人外出打獵種田前,女人們會先用林投葉編織成方形的容器,在裡面塞入糯米、魚肉、豬肉等餡料,再放入蒸籠裡蒸煮,煮熟後讓出外工作的丈夫帶便當。就是外表美觀內餡好吃的阿里鳳鳳(alivongvong),是道富含美學和濃厚情感的美食。
習俗
在傳統的泰雅族婚禮當 中,會安排新郎、新娘一同搗麻糬,這樣的儀式是象徵著兩人感情黏膩,像麻糬
一樣,但是如果兩人再搗麻糬的時候,不慎讓糯米從臼中搗出來,就代表著不好 的預兆,甚至象徵兩個人不適合在一起。
-
-
-
-
-
-
-
-
-
-
-
-
最早的台味
-
-
雖然各族之間的發展略有差異,但大抵承襲了1,800年前祖先族人的飲食方式。
-
-
風味≠原味
風味
-
,觀光客也無法分辨入口的是哪一族的菜。一位太魯閣族業者羅列「族群融合」的菜單,自承店裡的風味餐,是「原住民的食材,漢人的煮法」:「我們太魯閣族的香蕉糯米飯QQ黏黏,是店裡必備的風味餐;現在阿美族的野菜很流行,我們也有;客人點蝸牛,我就做三杯。」
-
-
-
-
-
烹調方式
魚和野菜。食材調味簡單以保留原味為主,在傳統烹調的方式多以水煮、火烤及醃漬
宰殺家豬或獵獸時是用火燒烤或用水煮食米和小米平常時煮成乾飯或稀飯食用,祭典時則做成餅俗稱泰雅族喜餅(古屏生,2011)
烹飪方式
古時的爐灶只用石頭堆砌成三石灶,用火石相擊出火星點燃芭蕉棉絮條取火,烹調方法只有水煮、火烤、石燜及竹蒸,因為取火不易,所以族人有保持火種的習慣。自己種植煙草,曬乾後捲成長條狀吸用。酒是用粟釀造小米酒,後來加入糯米成為酵母酒。
調味品
-
刺蔥
「刺蔥」全株布刺、味道強烈!
刺蔥,漢人稱為食茱萸,自古作為藥用植物,但對許多原住民族而言,卻是常使用的香料之一。刺蔥在台灣主要分布於中低海拔山區,因全株布滿尖刺,連小鳥也不敢佇立棲息,因而有「鳥不踏」之稱。
-
-
-
-
-
-
阿里鳳鳳(alivongvong)
阿美族、噶瑪蘭族的傳統美食,又稱為情人粽。在以前的社會裡,阿美族男人外出打獵種田前,女人們會先用林投葉編織成小容器,在裡面塞入糯米、魚肉、豬肉等餡料,再放入蒸籠裡蒸煮,煮熟後讓出外工作的丈夫帶便當。就是外表美觀內餡好吃的阿里鳳鳳(alivongvong),是道富含美學和濃厚情感的美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