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第三章 社會發展與教育 :red_flag: 第三組2024/10/25 -…
第三章 社會發展與教育 :red_flag: 第三組2024/10/25
柯爾柏格(道德發展)
研究
依據道德兩難觀點判斷
對象:10-16歲男生72位
三期六段論
習俗道德期(10-20y)
4遵守法規取向
認為規範不能改變
3尋求認可取向(乖孩子)
社會從眾心態
前習俗道德期(9y↓)
2相對功利取向
1避罰服從取向
尚有自我中心(非負面用詞)傾向
後習俗道德期(20y↑)
6普遍倫理取向
5社會法制取向
理解規則是大眾建立的,有共識就可以改變
依良心、價值觀判斷善惡
主張
價值判斷以人、己、利、害、社會規範綜合考量
社會規範含文化意義=>可教育
道德發展隨年紀增長
應用
需多重視生活中道德教育,而非教條
加一原則
問題難度不可超過兒童認知能力
使用與生活有關的問題
循序漸進
他律而後自律--須訂定明確規範
從「德知」發展到「德行」
全人化教育,知、行、情、意兼顧
艾里克森
研究
強調自我
研究對象:心理健康者
方法亦精神分析,故被歸類為
新佛洛伊德主義
認為心理發展為連續性,
不同年齡階段面對發展危機(常性危機),從環境中成長
心理社會期發展論
常性危機:
:check:發展順利/ :red_cross:發展障礙
6歲-青春期--勤奮/自卑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red_cross:
有求學、做事、待人接物的基本能力 :check:
青年期--統合/角色混練
:生活無目的、方向,感到徬徨迷失 :red_cross:
有明確自我觀念、追尋的方向 :check:
3-6歲--主動/內疚
畏懼退縮,缺乏自我價值感 :red_cross:
好奇、行動有方向、有責任感 :check:
成年期--親密/孤獨
與社會疏離,感到寂寞孤獨 :red_cross: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check:
1-3歲--自主獨立/羞怯懷疑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red_cross:
能按社會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check:
中年期--愛心關懷/頹廢遲滯
不關心他人,生活缺少意義:red_cross: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義務感 :check:
0-1歲--信任/不信任
面對新環境焦慮不安 :red_cross: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check:
老年期--完美無缺/悲觀沮喪
悔恨舊事,孤獨淒涼 :red_cross: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check:
佛洛伊德
研究
早期決定論:認為幼年(6歲前)的生活經驗影響人格發展
方法:精神分析
研究對象:心理異常者
本能論
人格發展理論
本我
本能性衝動,如飢、渴、性
自我
後天習得,為了在現實中尋求個體需求滿足
超我
社會規範,抑制本我衝動
人格發展的五個時期
性器期(3-6y)
潛伏期(6-青春期)
肛門期(1.5-3y)
兩性期/生殖期(青春期以後)
口唇期(0-1.5y)
泛性論
主張因性慾衝動而緊張
三種人格互動,產生
人格動力
,促進個體發展
皮亞杰
解釋遊戲規則的方式,隨年紀增長而改變
分期
具體運思期(7-11y)
不完全了解規則意義
形式運思期(11y↑)
了解規則不是絕對的,是人為的
前運思期(7y↓)
不了解規則意義
青少年新族群的形成
女性社會角色改變,使兒童得到的安全與母愛較少
教育年限延長,注重學科,將學生與生活隔離
女權提升,離婚率上升
青少年次文化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