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溪頭前世今生 - Coggle Diagram
溪頭前世今生
參考來源
穿梭溪頭森林小徑 探尋植物名人足跡
https://www.epochweekly.com/b5/498/16931.htm
治瘧疾良藥——金雞納樹 從南美飄洋來台的故事
https://www.epochtimes.com/b5/17/1/1/n8654993.htm
隱身山林的南進植物/消失的煉金樹
https://kmweb.m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news&sub_theme=agri_life&id=58211
台灣地名真相:凍頂烏龍茶的「凍頂」,其實不是冷凍的山頂而是...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78932
坐落在台灣之心南投縣鹿谷鄉內,其名稱由來是此地位於鹿谷境內北勢溪支源頭而得名。
一百多年前的日據時代,日本人覓得了台灣這一處天然森林,開始種植本土原生樹種,此處是台灣最早的人工造林林地,
當年撩起烽火的日本人,眼光還望向更遠的南方,在日本南進侵略前的溪頭成為了他們種植〝金雞納樹〞提取奎寧治療瘧疾的植物實驗區。
大學池是溪頭的必遊景點,來到大學池,就可以在54-3號造林地發現金雞納樹的蹤跡。如今看起來不太起眼的金雞納樹,在日治時期可是治療瘧疾的救命良藥。
金雞納樹原產於遙遠的南美洲。17世紀時,南美洲仍是歐洲列強的殖民地,相傳有一個西班牙的女伯爵當時罹患熱病,原住民女僕用樹皮泡熱水給她服用,苦澀的湯藥治好了她的病。因此,歐洲人發現金雞納樹的療效。17世紀時金雞納樹已經出現在歐洲的藥典中,被視為珍貴藥物,更是歐洲王室餽贈外賓的禮品,但當時是以草藥的形式服用,無法確定有效成分。19世紀,法國化學家在樹皮中提煉出生物鹼,並確認其中的奎寧是治療發熱、風溼、消化不良、神經痛等疾病的有效成分。於是,歐洲人開始研究哪個樹種奎寧含量高,以便生產出最大的經濟效益。這時南美洲各國已經紛紛獨立,當然不允許歐洲人從國內恣意拿東西,所以禁止金雞納樹出口。歐洲人沒辦法直接得到樹種,就打著維護「普世人類健康利益」的藉口,派遣植物獵人到南美,以偷、拐、搶、騙等不正當的方式走私樹苗到亞洲殖民地栽種。19世紀末,英國、荷蘭兩國栽種最具成效,荷蘭從爪哇出口的金雞納樹皮已經占世界九成,英國屬地印度則名列第二。
台灣的外來植物不但豐富了今日的生活,也蘊含著過往時空的故事。例如,由海洋遷居台灣的南島民族把芋頭帶到台灣,豐富了我們的飲食;善於航海的荷蘭人將阿勃勒樹引進台灣以便造船;鄭成功也將玉蘭花、含笑花、夜合花等香花帶來台灣,藉此表達他對故鄉的思念與對故國的忠貞;而,日本人則積極地將金雞納樹種移植台灣,期望解決台灣瘧疾橫行的問題。
https://kmweb.m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news&sub_theme=agri_life&id=58211
日治時期全球瘧疾猖獗,讓可以治療瘧疾的金雞納樹皮價格水漲船高。為了「救人命並促進本國產業」,日本開始在鹿兒島、沖繩等地試種金雞納樹,但金雞納樹適合生長在濕潤的雨林環境,直到來臺試種才漸有起色。1910 年代總督府開始推動防瘧政策,鼓勵將金雞納作為臺灣熱帶新產業,藉此控制日本與臺灣瘧疾疫情。隨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奎寧及金雞納樹進口困難、價格暴漲,更讓日本官產學齊心投入金雞納栽培業。中日戰爭時奎寧成為重要的軍需品,當時臺灣已自產奎寧,金雞納樹也足以自給,但都被送到南洋戰場供應軍需,使得無藥可用的臺灣防瘧運動受阻。如今瘧疾在臺灣已經根除,隨著合成藥物逐漸取代金雞納樹,不易自行繁衍的金雞納樹數量銳減,日治時期種植高達20 公頃金雞納樹的南投溪頭「金仔園」,已成為產茶的鳳凰茶園。
台灣位於副熱帶,以前瘧疾相當猖獗。荷蘭人就將雞蛋花樹引入台灣,種植溪邊,讓雞蛋花和樹葉落在水中撲滅蚊子。馬偕醫師到鄉下治病時,也發現台灣瘧疾問題嚴重,所以,他隨身攜帶加入奎寧與檸檬的飲料幫助病患治療瘧疾。日本人更直接引進金雞納樹,希望能製造奎寧解決瘧疾問題。溪頭與鳳凰茶園就是當時中部種植的地點之一。
19世紀末,對台灣虎視眈眈的日本帝國,無視清朝政府也不怕山區原住民,唯一最恐懼的就是熱帶的瘴氣病-瘧疾。1874年,日本攻打南台灣各部落,史稱「牡丹社事件」,當時日軍將近六千人,只有二十多人戰死,但卻有561人因瘧疾病死。1895年,日本正式統治台灣,11年後,日本派75名腦丁到甲仙、六龜開採樟腦,不到一年罹患瘧疾死亡的人高達40人。對日本政府而言,瘧疾是帝國主義進入殖民地的最大敵人。
台大實驗林所屬的鳳凰茶園舊稱「金仔園」,是日本人種植金雞納樹的園區,種植面積約20公頃。台灣光復後,園區改由台大實驗林接管,直到1956年,才把其中的18公頃改種茶樹。改種茶樹後,因為金雞納樹不易自行繁衍與林相變化等因素數目銳減,現在只剩下兩側還有零星的植株。
金雞納樹不但是昔日抗瘧的印記,種植金雞納樹也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生活。在種樹的全盛時期,當地人的生活和園區息息相關。有很多居民在這裡種樹施肥、剝皮運送,藉以養家活口。但是,隨著產業的消失,鳳凰茶園只留下「金仔園」的舊地名。今天就算提到「金仔園」這舊地名,人們也不知其所以然了。這些往事就像雲霧一樣消失在鹿谷的山林間。
1965年後,台灣被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為瘧疾根除地區。除非前往疫區,一般人根本不需要擔心感染瘧疾。他自己也只有在前往東南亞偏遠地區從事植物採集研究時,才會到醫院領取防瘧藥物。在這個時代,瘧疾彷彿是一種遙遠的疾病,就更少有人想要關注這段地方歷史了。
高大的臺灣杉、成群的柳杉與詩意的落羽松,今日的溪頭猶如風景畫般美麗。然而,這美麗卻是源自於日本公園之父本多靜六博士的迷途。1896年本多靜六來臺調查森林,原本預定攀爬玉山,卻迷路誤攀玉山東峰,途中經過了今日實驗林的範圍。這個美麗的失途讓他發現,此地涵蓋熱帶、副熱帶、寒帶等森林帶,相當適合做為實驗研究林區。經由他的建議,日本政府在此成立了臺灣演習林,也就是今天臺大實驗林的前身。
鹿谷鄉(臺灣話:Lo̍k-kok-hiong),舊稱「羌仔寮」,日治時期改稱「鹿谷」,鹿谷鄉舊稱「羌仔寮」,係由於當地未開墾時,曾是羌群的棲息地,後因獵羌者搭寮居住遂而發展成村莊,故名。日本人遂以羌仔與鹿相似,且境內因濁水溪支流切割而多溪谷地形,故改名為「鹿谷」
全境地形主要為山地,並以旱田為主、水田為輔,早期曾有種植樹薯等主要作物,直至1970年代茶葉產量上升,成為南投縣重要的茶葉產地,其生產的凍頂烏龍茶較為知名。
凍頂烏龍茶的由來,「凍頂」為地名,一指台灣南投縣鹿谷鄉「麒麟潭」邊的「凍頂山」,一指台灣南投縣鹿谷鄉「彰雅村」的「凍頂巷」。民間則附會是因為先民早期無鞋可穿,寒冬必須「凍著腳尖上山頂」而得名。 :
有人去查了資料才知,原來「凍頂」是地名,指的是鹿谷鄉種植烏龍茶的「凍頂山」。這座山為什麼以「凍頂」為名?一般觀光及飲茶資訊都說:據說是因為先民早年無鞋可穿,寒冬必須「凍著腳尖上山頂」而得名。這種說法,讓人聽了好笑,就算望文生義也不能太離譜,以前也有草鞋啊!
客家移民史中的「凍頂」~凍頂地名由來,從早年南投有很多客家移民的歷史來看,才找到了答案。原來,台語「凍頂」源自發音相近的當地客家語「崠頂」,而崠頂就是山頂的意思。所以,凍頂山本是「崠頂山」(清代文獻也有這樣寫),凍頂烏龍茶本是「崠頂烏龍茶」,就是種在山頂的茶,與冷凍完全無關。
我們可以想像,當年鹿谷客家茶農說的「崠頂」(Dung-den,標音依教育部台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福佬人聽了就以台語書寫成「凍頂」(Tòng-ting,標音依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這裡的凍是文讀音)。後來,「凍頂」二字通行了,福佬人也念成現在常聽的Tàng-tíng(這裡的凍是白讀音)。「崠頂」變「凍頂」的例子,讓我們注意隱藏在台語地名底層的客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