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族 群 - Coggle Diagram
族 群
方言群
早期南来新加坡的中国移民多来自中国南方,他们可根据方言群而分为五大帮,即包括来自福建的闽帮、广东的广帮、客家的客帮、潮州的潮帮和海南的琼帮。闽帮
在五帮之中,闽帮人口最多、势力最强,在早期帮权政治中占主导地位。
开埠初期的新加坡华族人口,主要来自中国沿海各地和马六甲,都属外来移民。新加坡大多数的土生华人都是马六甲土生华人的后裔,他们日常使用峇峇马来语(一种受华族方言和其他语言影响的混合马来语)和英语进行交谈。
-
-
1899年,同属福建帮的林文庆(1869-1957),便曾捐献土地创立新加坡的第一所华人女子学校——中华女校(今新加坡女子学校),其妻黄端琼(1874-1905)亦亲自执教。宋旺相(1871-1941)和邱菽园(1874-1941)也参与学校的筹创工作。1899年创立中华女校(今新加坡女子学校),1912年创办爱同学校,1915年创办崇福女校,1947年创办南侨女子中学(今南侨中学)。
海南人重视子女教育,海南父老从家乡南来,一般受教育不多,收入微薄,但大多希望让子女多读书,争取好的人生前程。于是,本地海南先辈出钱出力创办学校,如英汉公学,是一群住在东陵一带打洋工的乡亲父老出资创办的。当时海南人办的学校,分布在岛国各处,有育英、培群、英汉、小坡醒华、星华、化蒙、振群、平民、培达和汉光。
社团
1830年《恒山亭碑》载,为了让客死异乡的侨民有个安息之处,当时闽帮领袖人物薛佛记(1793-1847),利用“慎终追远”的传统,创办了恒山亭,其主要的功能是办理旅新漳泉乡侨的丧葬祭奠,管理福建塚山。恒山亭不仅发挥坟山的功能,还兼具其他社会功能,正规的邦人聚会、议事,都在这里举行。
从英属殖民地发展为新兴民族国家,新加坡华人的称谓也在变更之中。殖民地时代,“唐人”、“中国人”、“华人”(包括“峇峇”,即“海峡华人”)、“新客”等称呼交替使用,而“华侨”一词迟至19世纪80、90年代才出现,并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盛行,此后连带早期的中国移民及其后裔也泛称“华侨”。
当薛佛记退居第二线,并在1839年返回马六甲接任青云亭亭长后,也是来自马六甲的陈笃生(1798-1850年)便晋升为新一代的闽帮领袖。是年,陈笃生率闽帮绅商创建天福宫于直落亚逸街,并于1842年正式落成。天福宫成立之初,闽帮领袖便放眼整个新华社群,旨在通过崇祀天后圣母以联系与团结整个华社。在《建立天福宫碑记》(1850)中,陈笃生等大董事不但以意义较宽的“唐人”自称,也明确表示天福宫也兼具“会馆”功能,如:“复于殿之后寝堂祀观音大士,为我唐人之‘会馆’议事之所”。
1905年底张弼士来到新加坡,他在同济医院的宴会上倡议设立商会。他个人踊跃捐银3000元作为筹办经费,而出席晚宴的各帮侨领对此倡议均表认同。本地华商经过多次的会议商讨,于1906年2月22日拟定商会试办章程,正式定名为“新加坡中华商务总会”(1917年才更名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签名入会的华商共计600余人。
19世纪初,在“青山亭”与“绿野亭”之前,新加坡广客两帮移民其实是先合作创建了一座福德祠。庙祠则是统筹坟山义冢“青山亭”与“绿野亭”之总机构,名为“海唇福德祠”,后来定名为“福德祠绿野亭公会”。该祠悬挂着一幅刻于道光四年的匾额“泽被海岛”,是目前已知的新加坡华族最早文物。1985年,福德祠被政府征用,1994年正式停办,政府将包括福德祠在内的土地出售作商业发展。
在新加坡最热闹的中央商业区珊顿道旁,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庙,一直伴随着新加坡的发展。这座庙宇,据文献载由客家人士建立于1844年,名为丹绒巴葛福德祠,由嘉应五属(梅县、平远、兴宁、五华与蕉岭)与丰永大(丰顺、永定和大埔)八属客籍人士创立。由于当年建在海边,亦称为“望海大伯公庙”。
移民史和历史掌故
1819年1月28日下午4时,莱佛士(1781-1826)的船队抵达新加坡棋樟山(今圣约翰岛)。次日,正当莱佛士犹豫是否登陆新加坡时,船上一名华人自告奋勇,向莱佛士索要20名印度兵率先登岛。抵达后在岛上插上英国国旗。华人最早于14世纪就已经在新加坡建立社区。
中国新移民团体,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应该是天府会,以及华源会。天府会在2001年成立,华源会随后于隔年建立。这两大团体综合性很高,会员的来源背景很广。天府会主体性虽然建立于四川籍贯的移民群体,但来自其他身份的移民也可以申请加入。华源会也是开放给所有来自中国的新移民。
新加坡英文名称Singapore早在19世纪已经标准化,与之而来的中译名则林林总总,一些还共存至1970年代,其中国人最为熟悉的是“新嘉坡”和“新加坡”。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出版了地名、人名字典,它们统一了马来半岛南端的这个岛屿译名,称之为“新加坡”,人为地把“新嘉坡”从角逐舞台上排除出去。
《叻报》于1881年12月10日创刊,1932年3月31日停刊,足足维持了50年又四个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新加坡最长存的华文报章。该报创办者薛有礼出生于声名显赫的海峡华人家庭,其祖父薛佛记(1793-1847)是新加坡闽帮的开山鼻祖,生死都在马六甲。19世纪的海峡华人家庭,依然承袭华人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