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腦幹與12對顱神經的解剖與功能, Substantia 黑質*, 呼吸調節*, Reticular formation 網狀結構(RF)*,…
腦幹與12對顱神經的解剖與功能
十二對顱神經
CN 1
構造
嗅神經(感覺)
功能
從鼻腔傳遞嗅覺
路徑
嗅神經→嗅球→嗅徑→嗅覺皮質
*不經過視丘
附著點
嗅球
CN 2
功能
傳遞視覺訊息
路徑
視網膜的視神經纖維會合形成視神經,經過視神經管進入顱腔,在視交叉處部分纖維交叉,進一步通向外側膝狀體和視覺皮層
視交叉上核
生理時鐘
有部分纖維中止於中腦
四疊體前皮質區
與視覺反射有關
構造
視神經(感覺)
附著點
視丘
CN 3
構造
動眼神經(運動)、雙極神經元
功能
隨意
動眼神經主核
控制大部分眼球運動、提上眼瞼肌
不隨意
埃韋核(副交感)
調節瞳孔收縮和晶狀體
路徑
動眼神經核
動眼神經起自中腦腹側,穿過海綿竇並進入眶裂到達眼眶
埃韋核
Pupillary light pathay瞳孔光感反射路徑
收縮
視網膜→視神經(CN 2)→中腦頂蓋前區→Edinger-Westphal核(埃韋核)→睫狀神經節→短睫狀神經→瞳孔括約肌收縮→雙側瞳孔縮小
擴張
視網膜→下視丘→中腦→脊髓(胸髓T1-T2交感神經中樞)→交感神經幹→SCG頸上神經節→瞳孔擴張肌
附著點
中腦
CN 4
構造
滑車神經(運動)
功能
控制
上斜肌
,負責眼球向下和向外旋轉
路徑
滑車神經從中腦背側出發,繞過大腦腳進入眶裂到達眼眶
附著點
中腦(下丘)
CN 5
構造
三叉神經(混和)
路徑
三叉神經分為三大分支(眼神經、上頜神經、下頜神經),各自進入相應的顱孔
附著點
橋腦
功能
傳遞顏面區域的感覺(痛覺、觸覺、溫度),並控制咀嚼肌
CN 6
構造
外旋神經(運動)
路徑
外旋神經起自橋腦,經海綿竇進入眶裂到達眼眶
附著點
橋腦(腹側)
功能
控制外直肌,使眼球向外移動
CN 7
構造
顏面神經(混和)
路徑
顏面肌肉
膝狀神經節向下從莖乳突孔出去
往前面去,並分成五大分支(1) temporal (2)zygomatic(3)buccal (4)mandibular (5)cervical
往後面為Posterior auricular branch
味覺
舌前2/3的味覺受器→鼓索神經→與顳骨內的顎神經結合→通過內聽道進入顳骨內的面神經管→進入孤束核→味覺皮層
淚腺
上唾液核→大岩神經→翼管神經→翼腭神經節→後交感纖維→淚腺
唾液
上唾液核→伴隨顏面神經經過內聽道進入顳骨→鼓索神經→與下頷神經聯繫→下頜下神經節→後交感纖維→下頷下腺和舌下腺
附著點
橋腦
功能
支配鼻腔、顎部以及咽部的腺體
支配舌前2/3的味覺
負責唾液的產生
顏面表情肌肉運動
CN 8
構造
前庭耳蝸神經(感覺)
路徑
聽神經從耳蝸和前庭器官出發,經內聽道進入橋腦
附著點
橋腦
功能
傳遞聽覺和前庭平衡訊息
平衡感:前庭&三半規管
三半規管:傳遞轉動加速度
球囊與橢圓囊:傳遞直線加速度
聽覺:內耳耳蝸
CN 9
構造
舌咽神經(混和)
路徑
舌咽神經從延髓出發,經頸靜脈孔進入咽部和舌後部
附著點
延髓
功能
負責舌後1/3的味覺
頸動脈體&頸動脈竇的內臟感覺
接收從扁桃腺、咽部以及舌後1/3的一般感覺
支配莖突咽肌
調節腮腺的分泌(耳下腺)(副交感)
CN 10
構造
迷走神經(混和)
路徑
迷走神經從延髓出發,經頸靜脈孔進入胸腔和腹腔分布至各臟器
附著點
延髓
功能
支配除了腎上腺外的所有器官之
副交感
神經動作纖維
嘴巴肌肉群
心跳
腸胃蠕動
保持喉部的擴張以維持呼吸順暢
CN 11
構造
副神經(運動)
路徑
副神經有顱根(起自延髓)和脊根(起自脊髓),經頸靜脈孔後合併並分布至相關肌肉
附著點
延髓
功能
控制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
CN 12
構造
舌下神經(運動)
路徑
延髓的橄欖和錐體之間的橄欖旁溝穿出,然後經行舌下神經道。從舌下神經道穿出後,舌下神經與頸椎 C l 的前側支匯合,然後纏繞迷走神經,並從內側頸動脈和內側頸靜脈之間通過
附著點
延髓
功能
支配除了顎舌肌(vagus nerve)之外,所有的舌頭肌肉纖維
控制在說話、食團處理以及吞嚥時的舌頭動作。
莖突舌骨肌→將舌骨往上提
莖突舌肌→在吞嚥中,將一邊的舌頭下拉,形成凹槽
舌骨舌肌→將舌頭向後縮,弓起舌根
頦舌骨肌→吞嚥過程中,將舌骨及舌頭往上提
腦幹
Medulla Oblongata 延髓
位置
橋腦下,在枕骨大孔的高度與脊隨相延續
結構
背側
菱形窩*
薄束
傳遞下肢感覺
楔束
傳遞上肢感覺
Obex 閉合點
延髓與脊髓連接處
腦脊液在第四腦室生成後,可以通過 Obex 進入脊髓中央管
延腦後脊區
嘔吐
下小腦腳
小腦、延腦交會處
背橄欖溝
CN 4.5.6
腹側
延腦錐體
皮質脊髓徑
錐體交叉
大腦皮質的運動指令纖維會在此交叉
橄欖
參與運動協調和學習
腹外側溝
下橄欖核
運動神經核
神經
CN 9.10.11.12
主功能
控制生命維持功能(心臟、血管和呼吸調節)、反射活動(吞嚥、嘔吐和咳嗽)以及感覺信息的傳遞
Pons 橋腦
位置
延隨上方、小腦前方
結構
腹側
中小腦腳
橋腦小腦腳
神經核
CN 7
混合神經
感覺&副交感 / 運動
CN 8 (前庭支)
CN 5
混和神經
感覺:spinaltrigeminal tract 三叉神經脊束 / 運動
CN 6
網狀結構
呼吸
節律中心
背側
菱形窩
主功能
參與呼吸調節、運動和感覺信息傳遞,以及睡眠與覺醒的調節
Midbrain 中腦
結構
背側
Tectum 頂蓋
Corpora quadrigemina 四疊體
Superior colliculi 上丘
受
視覺
刺激
Inferior colliculi 下丘
受
聽覺
刺激
反射中樞
腹側
Cerebral peduncle 大腦腳
大腦皮質下行運動束
皮質脊隨束、皮質橋腦束、皮質延髓束
Substantia 黑質*
為基底核一部分
Interpeduncular fossa 腳間窩
CN 3 穿出
Tagmentnm 蓋膜
Red nu 紅核
負責調節屈肌張力與協調運動
上行纖維束
Spinal lemnisucus 脊柱丘系
傳遞痛、溫、觸覺至視丘
Medial lemnisucus 內側丘系
白色神經束,為延隨.橋腦.中腦共同結構
傳遞精細觸覺.本體感覺.震動覺至視丘
貫穿整個腦幹的
Reticular formation 網狀結構(RF)*
Raphe nu 縫核
分泌血清素(5HT)
Cholinergic neurons 膽鹼性神經元
釋放Acetylcholine傳遞訊息
Catecholamine nu 兒茶酚胺
locus coeuleus 藍斑核
與睡眠和覺醒有關
位置
橋腦與間腦間(約2.5cm),大腦導水管穿過其中心空腔,空腔周邊由灰質包圍
神經核
CN 3.4
主功能
負責視覺和聽覺處理、運動控制和神經調節
Substantia 黑質*
SNc 緻密部
產生和釋放
多巴胺
、黑質-紋狀體通路
影響運動控制和獎賞機制
帕金森氏症
SNr 網狀部
釋放
GABA
(γ-氨基丁酸)
調節運動的精確執行和眼球運動,並參與認知和情感處理
呼吸調節*
延髓
負責基本的呼吸節律和深度調節,直接控制吸氣和呼氣的神經信號,並根據體內感覺信息進行調節
橋腦
主要協調和調節呼吸的節律,通過肺門區和延緩區的作用來影響吸氣和呼氣的過渡,確保呼吸的平滑和穩定
Reticular formation 網狀結構(RF)*
貫穿腦幹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RAS) 網狀激活系統
autonomatic nuclei 自主神經核
心血管中心
心臟抑制/加速中心影響心跳速率與強度
心臟舒縮中心調控血管平滑肌的張力
呼吸節律中心
接收來自
橋腦
的衝動
其他中心
嘔吐、吞嚥、咳嗽、打嗝、噴嚏
與自主控制、腦神經、感覺/運動的延遲有關
菱形窩*
為第四腦室底,位在延髓上部和橋腦的背面
區域
外側區(前庭區)
內有前庭神經核,外有聽結節隆起,含耳蝸神經背核
內側區(內側隆起)
面神經丘,含外展神經核
藍斑區(橋腦上方)
內有藍斑核,與睡眠和覺醒有關
迷走神經三角(外)
內含迷走神經背核
舌下神經三角(內)
內有舌下神經核
分界
正中溝:將窩分成左右兩半
交界溝:再將一半的窩進一步分為內 / 外側區
髓紋:腦橋和延髓在腦幹背面的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