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協助案主處理感受 - Coggle Diagram
協助案主處理感受
回應案主的感受
協助案主探討、處理他們的矛盾
案主希望有人懂、有人協助自己解決不舒服的情緒,但同時會又因為很多因素而抗拒。例如:
要再一次分享痛苦情緒,然而根據過往經驗,通常都不會得到自己想要的回應。
揭露秘密、承認某些事、自己無能等,案主會覺得羞愧。
呈現那些總是不被接納的情緒,要承擔被治療師評價的風險。
「害怕失控」的掙扎。
了解過去重要他人怎麼回應案主的脆弱,可了解促使案主矛盾情緒的原因。
案主因為不想要的人際結果而迴避感受
除了「宣洩」,還要辨認「有問題的互動順序」
治療師除了幫助案主「說出感受」,還要把這個感受連結到:star:「特定某人」或「互動上」,去澄清在其他重要關係上,實際上究竟「一再重複」發生了什麼事情,並予以命名。
如此一來可以提供案主更充分的進入或經驗他們的感受。
接著幫助案主辨認在目前生活中哪些是有問題的關係,在這些關係裡,又有哪些是重複上演但自己不想要的情節。
最後幫助案主分辨有哪些關係正在產生更好的回應,或者可能可以發展出好的回應。
探索分享某種感受對案主關係的「威脅」是什麼
為了對抗「預期的」,但不想要的「人際結果」。
治療師要去了解背後實際的理由是什麼,就能夠創造一個不一樣的人際結果,對案主也比較有安全感。
怎麼探索對關係的威脅:
從重要他人的回應來了解迴避感受的原因。
語言非語言訊息都可以問一下。
或者詢問案主,若是被治療師看到脆弱,你覺得我會如何看你?
幫助案主區分「過去」、「現在」
對案主澄清自己想要在治療關係中,提供不同於過往的他人的回應。
這個「不同於過往他人的回應」
對治療師來說可能很明顯,但案主可能並非如此,因此治療師要強調這些回應的不同之處
案主想要繼續與「照顧者」維持依附關係
:warning:
有時案主淡化痛苦是為了保護照顧者,不要讓照顧者看到他們正在對案主或曾經對案主造成的傷害性影響。
案主和照顧者共謀否認這些傷害性的親職行為所造成的影響。
因為這樣案主才能持續跟照顧者維持「依附連結」,且這樣的依附連結是不安全的,:star:但是案主寧願與照顧者維持這樣不安全的依附連結,也不願意「失去依附連結 ,
但案主來說失去連結遠比不安全的連結還要可怕
。
維持不安全依附連結的代價就是「否認自己的恐懼或被剝奪的感受」。
案主使用這種 :star:
「分裂的防衛機制」
,案主就能和「理想化」或「好」的內化照顧者,維持依附連結,而案主就自己留在「壞」的位置。
1 more item...
接近案主最明顯的情緒
好用句型:你在這裡說了很多,你此刻感受到最重要的感覺是什麼?
案主在談自己真的在乎的事情時,通常最重要的情緒會呈現出來。
治療師要正視、承認那些在案主反應中的情緒成分—最主要的感受或情緒。要去回應「情緒」,而不是回應案主說的「問題」。
可以催化案主進一步的袒露。
可以強調重要的擔憂議題。
可以提供清楚的治療方向或焦點。
擴展與詳述案主的情感
開放的邀請
有時「暫時性」的直接幫案主說出感受是有幫助的,但更有效的是更開放的邀請案主。
我很好奇你現在的感覺是什麼?
你可以多說一點那個感覺嗎?
幫助我在多了解一點,當你告訴我這些的時候,你經驗到什麼感受?
了解案主情緒背後的主觀想法或個人意義
每個人對某個「情感字眼」的解讀可能都不同,治療師所認為的「傷心」跟案主所認為的「傷心」可能會是不同意思。
治療師必須去釐清某個「情緒字眼」對案主的意義為何,尤其是在不同文化之下。
這樣做也可以避免治療師過度認同案主,或錯誤知覺案主的情境。
:star:
運用同調的回應來逃出死胡同
在遇到問題時,案主可能很常處在「廣泛」、「未分化」的感覺狀態,治療師需要協助案主釐清這樣的感覺狀態。
:no_entry:
新手治療師會重複詢問「那讓你覺得怎麼樣」,來嘗試貼近案主,但這樣只會進入死胡同。
治療師必須更具體、深入的協助案主探索感受:
你有任何
畫面
是可以捕捉或貼近那個感受嗎?
你的
身體
有沒有哪一部分有經驗到那種感覺?
這是一個熟悉的或舊的感覺嗎?
你記得你第一次有這樣的感覺是何時?你在哪裡?妳和誰在一起?而另一個人是如何回應你的?
你可以幫我更
具體理解那感覺
....可以進一步描述給我聽,幫助我了解你,
當你有那樣感覺的時候,對你來說那像什麼?
「精確的同理」被稱為同調的回應。
當案主「經驗」感受而非只是「談論」感受,將會有所進展
提供人際回饋
幫助案主表達伴隨實際經驗的感覺,變得更加一致。
透過肯定以及提供修正性的回應,來幫這案主感覺被看見及被認同。
當案主充分的經驗到問題的情緒影響到他們時,案主自然而然就會想要改變,而這也是
改變的最佳時機
。
創造立即性的介入可以強化案主的經驗。
依附理論對回應案主的痛苦提供有幫助的指導原則
涵容:使用依附理論進行介入原則
涵容的感覺
我可以聽到這些難以應付的情緒,我也確認他們對你很重要。
我可以容忍這些情緒,平穩的陪著你,不會因為要維持我的舒適圈而淡化你的苦腦(不反應的治療師),或者我自己被那些情緒淹沒或擾亂(過度反應的治療師)。
我們可以一起經歷這些,你不再需要孤單地面對。
我了解這件事對你來說,好像一竊都要完蛋了。聽到這些和你一起感受這一切,選擇在你身邊陪伴你,我是沒問題。當我們盡一步的探索,以及釐清你所需要與所想要的是什麼,我都會支持你。
如何提供涵容
當案主經歷痛苦感受時,停留在當下,並與案主保持情緒的連結。
可以反應案主正在感受的,並肯定他們經驗的真實性。
治療師要強調他們目前的關係不同於案主與和他人的關係。(例如:治療師保持情緒的同在與肯定,而非如他人過去所表現的不耐煩、退縮、淡化等)。
強調治療師接納及歡迎案主所袒露表現的部分。(例如:詢問案主,當他分享這些感受或個人的袒露時,會不會擔心治療師如何看待自己)。
不同類型的案主要提供不同的介入方式
不反應的案主
協助案主辨識覺察自己的情緒,並表達出來。這些案主需要治療師使用情緒焦點或是經驗取向的治療。
過度反應的案主
需要容忍那些苦惱,運用辯證行為的正念來聚焦在案主的想法、信念及行為、慈愛的肯定其經驗。
當案主在經驗或分享這些衝突的感受時,可能會慣常的錯誤知覺、誤解治療師的回應。
案主可能不是故意要誤解的,只是他們過往接收到的訊息都是他們所預期但不想要的,所以也自然的會去認為治療師也會回應自己預期但不想要的結果。
治療師要運用歷程評論來澄清並明確表達自己所想及所感覺的。
安全避風港催化內在改變
:fire:治療師抓準時機來提供安全避風港
當案主不舒服的感受浮現上來時,就是治療師協助案主改變的最好機會!!
最重要的矯正性情緒經驗通常發生在
「治療師對案主的情緒有嶄新且更令人滿意的回應」
。 :check:
要小心!!另一方面,
在這情緒緊繃的時刻,也容易和治療師重演熟悉但不想要的關係模式。
:red_cross:
因為「脆弱」引發內在運作模式而使得案主預期治療師會有—如過去熟悉且不想要的反應。如同Beck的
「熱認知」
也就是案主被引發出強烈情緒時,最容易扭曲或誤解治療師的反應,並將其放入舊有的預期中。
案主的感受常會喚起反移情
治療師的成長環境、文化、家庭規則、角色等等都會是反移情的素材,重要的不是,我是否有反移情,而是出現反移情時我能不能覺察以及好好處理。
治療師不要將自己的反移情化為「行動」。例如:期望案主喜歡自己,為了避免人際衝突,而將談話停留在表面。
「案主的負向性」尤其會引發治療師的反移情
治療師通常會以自己不具療效的情緒反應來回應案主。例如:生氣、評價、退縮、懲罰性與批判性的回應等。
治療師對於自在的回應案主情緒有三部分:
1.辨認:治療師必須協助案主辨識、確認且充分表達自己的重要感受。
2.加入參與:治療師必須同理或情感性的回應案主,讓案主覺得治療師很關心自己,而非過去般孤單的感受。
3.治療師需要肯定案主的感受,協助案主了解或概念化自己這些感受及其脈絡,理解他們為何在某些時候就會出現某種感受。
「案主的負向性」指的是案主會用有問題的方式來回應困擾,不同的治療師會被不同的負向性引發反移情。
治療師在治療中要保持「參與/觀察者」的姿態,不要太過度反應,也不要太遠離案主。
:fire:
安全依附=安全避風港+安全堡壘
安全避風港
以同理的情感回應孩子的苦惱,以此建立安全避風港。
在治療中提供安全避風港「幫助案主處理其衝突的情感」。
「長期的不同調」可能會導致孩子「情感失調」
不反應
低調看待感受,案主不接觸自己與他人的感受,忽視或淡化環境中現實的威脅。否認問題、需求與其他附相感受。壓抑脆弱的感受。
過度反應
案主因為害怕被拋棄,會升高情緒或過度反應並一直想著那些苦惱。
安全避風港的特性能夠使孩子更強壯及更具復原力
安全依附的核心。
安全堡壘
孩子通常使用「主要照顧者的情緒表達」來作為線索或參考架構,來辨識環境中什麼是安全的什麼是危險的。
提供安全堡壘可以:支持孩子探索並增加獨立自主
辨認支配性情感
案主通常因為這兩種情況進入諮商
多重壓力源
每個人都會有適當的壓力因應機制來協助自己因應壓力,但是當壓力累積好幾個,且時間又拉的很長,因應機制就會無法負荷。
案主可能會用
簡潔的詞語
來
概括
他們
對壓力事件的主要情緒
。
治療師必須探詢
「重複的情感主題」
,就算是很多壓力源,也都可能只圍繞著一兩個主要情緒。
舊的傷痛
案主因為現在的困擾,同時引發「過往未解決」的感受,現在的困擾加上過去未解決的感受,案主因應這些壓力就會更難。
當「過往的感受」能夠連結到案主「現在」生活中的其他困擾所引發的「相似感受」,它就會變得比較可以理解,而且比較可以處理。
治療師要嘗試辨認,由現在危機所引發的核心或支配性的情感,並且探索這個感受與舊有傷痛的連結。
特質化的情感(典型的情感)
:!:
案主長久經驗到的熟悉感覺已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這種感覺瀰漫於生活中。
治療師能做的是「辨認」並「精確的反應」給案主。
要看見更深層的問題及意義,案主表現出來的模樣,背後的意義為何。
辨識案主經常呈現的情感星座
案主的情緒是複雜的,某個情緒的背後再背後都會有更深層的情緒,治療師不能只回應「情緒序列」中的第一個或先出現的情緒。
改變歷程包括處理「三種情緒一組的情緒組合中的每一種感受」。
悲傷—憤怒—罪惡
照顧者、犧牲者、受害者角色。
ex:案主經驗憤怒、設立界線會回應自己的需求後,可能會感到罪惡。
治療師協助案主辨識罪惡感,並且質疑罪惡的
合理性
憤怒—悲傷—羞恥
憤怒
次級情緒
回應原始悲傷情緒的次級情緒,
是案主熟悉的、安全的、保護自己的情緒
。
主要介入目標為「具體澄清案主真正生氣的對象和原因」,並且協助案主用合適的方式表達。
悲傷
原始情緒
導致憤怒的主要情緒。
對案主來說,相比憤怒,主要情緒對他們更具威脅信或者不被接受。
主要介入目標為「協助案主辨認並停留在悲傷、受傷等主要情緒」。
1 more item...
羞恥
對原始情緒的
抗拒
ex:本來都是用生氣來保護自己,承認自己很受傷後,隨之而來的感受是羞愧,為了避開這些痛苦的感受,案主會不斷地回到次級情緒來保護自己。
案主要防衛他們自己難以承受的情緒,就會也引發他人跟自己一樣的情緒。
用這些方式試著「反駁」他們羞愧的感受。
主要介入目標為
1 more item...
能夠無需焦慮自己的表現,並且無須焦慮的處理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與回應,對於有羞愧傾向的案主特別難做到。
因為羞愧感牽涉到如此隱密的自我意識、負面自我評價、以及別人負面觀感所造成的「我有毛病」之根本感受。
能夠給案主更完整的個人認同,案主感受到更安全與強壯時,就會更敢於冒險,並且有能力開始改變對生活中他人的回應。
特質化情感
和
情緒星座
之間的關聯
特質化情感通常是情感星座中的
第一種
情緒
第一種情緒通常是案主原生家庭中所允許表達的,或是孩子被指定安排在原生家庭角色中的一部分。
第二種情緒經常對照顧者太具威脅性,因此不被允許去經驗或表達,長期下來,案主會覺得這些合理的情緒是不被接受的,自我真實的聲音就被埋沒了。
第三種情緒經常被避開,因為對案主而言,這太具破壞性或令人厭惡,因此案主會回到第一種情緒,較為安全與熟悉。
治療師的目的:
肯定案主情緒星座中每一種情緒的
合法性
,在案主經驗這些情緒時,治療師能與案主維持同理或情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