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行為治療 - Coggle Diagram
行為治療
基本假設
系統性的,具體客觀的,可測量的,基於科學方法與實證評估的原理與程序
不分析歷史性的決定因素,處理CL當前的問題,重視個體、環境、個體與環境互動
功能評估(functional assessment):檢視現存使CL問題行為持續之因素,又稱行為分析(behavioral analysis)
期待CL主動參與特定行動ex家庭作業以處理問題
重視治療目標,透過評估決定改變的標的行為
發展領域
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
代表人物:B.F.Skinner,藉由行為的後果(consequences),學習改變行為表現,主動學習
鼠:壓到槓桿(CR)而獲得食物(UCR),進而增強壓桿頻率(UCR)
根據「效果率」,以報酬或反應後的效果來形成新聯結
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
狗:食物(UCS刺激)+鈴聲(CS中性刺激)= 流口水(CR->UCR)
代表人物:Ivan Palov,個體透過配對刺激產生學習,被動學習
根據「接近率」,以新聯結代替舊聯結
社會學習取向(social learning approach)
代表人物:Albert Bandura & Richard Walters,個體由環境、個人因素、行為交互作用的反應歷程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個體信念引導行為表現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BT)
強調情感、行為、認知三層面互動
治療者角色與功能
功能評估(functional assessment)
檢視現存使CL問題行為持續之因素,又稱行為分析(behavioral analysis)
ABC模式(ABC modle)
A情境前置因子(Antecedents)
B問題行為面向(Behaviors)
C問題行為後續事件(Consequences)
行為(B)的發生是受到前置事件或因子(A)的影響,而引發後續事件(C)
後續事件(C)使行為(B)持續增強或削弱
行為評估會議(behavioral assessment interview)需界定前置事件(A)與後續事件(C)
治療者主動性、指導性,問題的顧問或解決者並提供建議
事前、實施期間、後續皆須
不斷評估治療策略
,以客觀驗證來決定治療程序
針對CL特定問題
量身制定
治療技術與程序
歷史背景
當代行為治療
1970年代,成為心理學主流
1980年代,開始重視「情緒」&「生理因素」的影響力
1990年代晚期,「行為治療促進協會」改名為「行為與認知協會」,
行為治療與認知治療整合
2000年代初,行為治療第三代,ex:辯證行為治療DBT、正念減壓MBSR、正念認知治療MBCT、接納承諾治療ACT
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social learning theory/Bandura)
1960年代發展
結合古典制約、操作制約,並帶入「認知」概念
著眼於環境的認知表徵
(對環境周遭事物,經知覺而將外在物體或事件轉換為內在心理事件的過程)
傳統行為學派
1950-1960早期發展美國、南非、英國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