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完形治療Gestalt - Coggle Diagram
完形治療Gestalt
治療技巧
留意之語言例子
「它」說:避免去人格化描述,以增加責任感/加上主詞「我」再次描述
「你」說:空泛及非人格化用語,隱藏自己。/將「你」換成「我」再次描述
問問題:就由問問題隱藏自己而感到安全/把問句改成直述句
消融力量的語言:使用過多修飾,否認及削弱個人力量,ex可能、大概、應該、我猜
隱喻:將隱喻轉換成明顯的意義再加以處理
練習/技術(exercises):製造出情境催化
實驗(experiments):CL與治療師對話產生,自發性透過新行動從經驗中學習並覺察自己
內在對話的練習
促進個人功能統整,接納被否定的自我
取得優勝者(top dog)劣跡者(under dog)兩極的平衡以達到人格統整
空椅技術(empty chair)
Jacob Moreno 心理劇的創始者最先使用
角色轉換輔助工具,將CL內心投射「外化」,以充分經驗內在衝突
對未來的投射技巧
繞圈子:在團體內走到每個人面前嘗試「做」與「説」自己的擔心與焦慮
倒轉練習:讓CL扮演相反角色,與引發焦慮或想否認的事接觸,接納否認的人格特質
預演練習:內在預演如何符合期待形成內耗,嘗試大聲分享預演了解自己
誇大練習:協助CL覺察自己身體語言覺察,使用誇大的方式引出內在的意義
停留在感覺:停留在不舒服的感受或情緒深入感受
對夢的工作:夢是自我投射,代表個人未完成的狀態,把夢境帶到現實讓CL扮演
基礎
存在、現象學取向、場地理論、歷程導向為基礎,強調從個體與環境之互動中看見CL
現象學:重視CL對現實的知覺
存在主義:人不斷形塑、蛻變、再框架、再發現自我的歷程
充分覺察與接觸當下,才能具有自我調整(self-regulate)
悖論的改變理論:
從「應該是」的自己轉為看見「如其所是」的真實自己
原則
場地理論(field theory)
有機體是環境、脈絡中不斷變動的一部分,探討CL與環境交互下發生的事
強調影像(figure)當下CL經驗範圍最顯著部分/背景(ground)CL尚未覺察的部分
影像形成的歷程(figure-formation process)
:CL於剎那間組織環境經驗的方式,於場地背景中呈現個人注意及興趣的焦點歷程
有機體的自我調整(organismic self-regulation)
:覺察於背景浮現欲求、知覺、興趣擾動,並透過行動與接觸重回平衡
先看見CL感興趣、覺知的影像(figure),再由整體背景(ground)來達到平衡與改變
接觸與抗拒接觸
接觸(contact)
透過看、聽、嗅、碰、行動而組成,有效接觸為與他人接觸時不會失去自體感
界線,具有「連結」與「隔離&退出」功能。「接觸」後發生「退出」以健康界線整合先前的學習
接觸邊界現象
抗拒接觸,使人CL無法全面、真正接觸此時此刻,而導致失功能行為出現
抗拒若發展成生活情境因應方式,將同時具有「有助益的」「會造成問題的」面向
抗拒方式種類
內攝(introjection):直接全然接受他人的信念與標準,不敢為自己作安排
投射(projection):把部分自我摒除丟給外在,不為真實的自己負責
迴攝(retroflection):想要對他人做的事或想要他人做的事,轉回對自己做。伴隨大量焦慮,因害怕他人攻擊而轉為攻擊自己,造成憂鬱與身心疾患。
解離(deflection):混亂、無法維繫持續性的接觸,透過過度幽默、抽象概括、不表達自我來避免接觸。
混淆(confluence):自己與環境區分不清,內心經驗與外在現實沒有距離,例如:沒有衝突、不覺得憤怒、盲從
未竟事宜(unfinished business)
當影像(figure)從背景(ground)浮現但尚未被解決,未能表達的情緒徘徊在背景,阻礙當下的覺察
心不在焉、強迫性行為、持續擔心焦慮,
或身體僵硬、緊縮、抖動、看向別處或病徵表現
僵局(impasse):自認無法自我支持,尋求外在支持。需鼓勵充分體驗挫折並不帶批判的接受
治療關係
當代關係取向
治療師真誠一致、
主動對話式
的檢核與探索
真誠的我/汝(I/Thou)關係
,治療關係與工作同盟,形成對話(dialogue)
覺察
,留意到自己時時刻刻的經驗流,行動時與自己當下之狀態保持
真正的接觸
聚焦於此時此地
,重視過程勝於內容(比起為何如此行動更
關注如何行動
)
1960-1970,Laura Perls & Erving & Miriam Polster & Joseph Zinker 開創
注重身體語言訊息
,並賦予身份來說話,ex你的眼淚在告訴你什麼
治療師允許自己被CL影響
,並主動分享此時此刻與自我揭露(但要深思熟慮)
面質(confrontation):邀請CL檢視自己的行為、態度及思緒,留意不一致
Fritz Perls
Fritz Perls 創始與發展,完形治療之父
強烈
面質
與
戲劇化
,藉由給CL挫折提升覺察能力,處理CL「逃避」反應
家父長式主義(paternalistically),自己去處理自己的生命問題
CL除去環境支持轉為
自我支持
,將被屏蔽的人格重新整合納入自己的人格中
治療目標
協助更多自我覺察,成為更完整統合的人,以擁有更多選擇
Zinker(1987)
增加自我覺察
為自己的經驗負責
發展技巧且獲得自我肯定的價值感
對所有感覺更能覺察
為自己的行為及結果負責
能請求他人協助也能給予他人協助
治療歷程
統整階段(Miriam Polster)
發現(discovery):對自己、情境或他人有新認識、領悟、看法
調適(accommodation):重新認知自己有選擇的機會(進行實驗活動再討論)
同化(assimilation):有能力處理生活、主動反應、自環境中獲取需要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