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消化系統2 - Coggle Diagram
消化系統2
肝臟
人體最大的腺體器官,分左、右、尾及方葉
鐮狀韌帶將左右兩葉分隔,右葉較大、左葉較小
構造
肝小葉是肝臟的構造和功能單位,由肝細胞組成
每一小葉間由肝動脈、門靜脈之分枝及膽管相連接
靜脈竇位於每列肝細胞間
血液供應
75% 自門靜脈;25% 自肝動脈
靜脈竇流向中央靜脈,進入肝靜脈由下腔靜脈回到心臟
兩血管分枝最後匯聚於肝細胞間之靜脈竇中
功能
分泌
製造膽汁:分泌800~1000mL ,迷走神經興奮、腸促胰激素分泌、肝臟血流增加,能刺激分泌
製造肝素與血漿蛋白,有抗凝血、維持腫脹壓及凝血作用
儲存
存肝糖、維生素A、B12、D、E、K、銅、鐵
保護
吞噬作用:庫弗氏細胞可吞噬侵入的細菌及被破壞的紅血球、白血球
解毒作用:肝臟內的酵素可破壞有毒物質,或將其轉換成無害的化合物
新陳代謝
體內過剩的單醣轉變成為肝糖或脂肪加以貯存,供應所需要的能量
腎臟參與活化維生素D的作用
小腸
食物進行消化與吸收的主要場所上以幽門括約肌與胃部相連,下以迴盲瓣與大腸相接
分十二指腸、空腸及迴腸三部分
構造
漿膜層:爲腹膜的臟層,除了十二指腸外,可完全包住空腸及迴腸
肌肉層:平滑肌自律性收縮時,成小腸分節運動與蠕動向大腸方向運送
黏膜下層:可分泌齡性黏液來中和食糜所含的酸,保護腸壁損傷
黏膜層:含有許多小腸腺,分泌小腸液協助消化食糜
功能
分泌鹼性、透明黃色的小腸液
食物的消化
麥芽糖酶、蔗糖酶及乳糖酶:消化碳水化合物
胜肽酶:消化蛋白質
核糖核酸酶與去氧核糖核酸酶:消化核酸
腸激酶:活化胰蛋白酶,促進蛋白質消化
營養素的吸收:主要在迴腸及空腸,如維生素在迴腸,蛋白質和脂肪在空腸
荷爾蒙分泌:分泌膽囊收縮素、胰泌素、胃抑素,控制膽汁、胰液、腸液及胃液分泌
大腸
結腸依走向分升結腸、橫結腸 、降結腸、乙狀結腸
迴盲瓣延伸至肛門,分爲盲腸、結腸、直腸及肛管
構造
漿膜層:覆蓋在最外層
肌肉層:收縮產生蠕動可將食糜往前移動送入直腸
黏膜下層:含有動脈、靜脈與淋巴管
黏膜層:可分泌黏液潤滑結腸及保護腸壁
功能
形成糞便及排便
送至結腸的食糜内的鈉與水分有90%被大腸吸收回體內
大腸內的細菌可合成正常代謝所需要的維生素B與K
糞便中3/4 為水分,其餘爲食物殘渣、消化酶、膽色素、鹽分及黏液
在進食中或進食後會發生3~4次的大蠕動,將糞便擠向直腸,引發排便反射
胰臟
柔軟、細長,於上腹部胃大彎後的腹膜後器官
構造
分頭、體及尾
頭於胸骨中線右側,近十二指腸C型彎曲處;尾端則橫向延伸至脾臟
血流供應
來自脾動脈及上腸繫膜動脈
功能
外分泌
碳酸氫鈉
胰液呈微鹼性,中和十二指腸食糜的酸性,製造小腸內消化酶作用環境
消化酶
胰蛋白酶原與凝乳蛋白酶原:進入小腸後被轉換爲具有活性的蛋白酶,將蛋白質水解成胜肽及胺基酸
胰脂肪酶:將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核酸酶:消化核酸
澱粉酶:將碳水化合物水解成麥芽糖和糊精
胰液分泌調節
胃液分泌頭期與胃期,迷走神經刺激胃酸及胃泌素,胃泌素又刺激胰液
食糜進入十二指腸後導致腸泌素及膽囊收縮素一催胰酶素分泌
內分泌
α 細胞:分泌升糖素,協助糖質分解及糖質新生作用,致血糖升高
β細胞:分泌胰島素,爲細胞吸收、利用與代謝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脂肪必要因子,降低血糖
δ細胞:分泌體制素,抑制生長激素、升糖素、胰島素的分泌
膽囊
梨形的囊,位於肝臟右葉下方
構造
內壁:在濃縮膽汁過程中可吸收水分及電解質
最外層:腹膜臟層
中層:受到激素刺激後可收縮而將膽汁排出
功能
儲存與濃縮膽汁,控制膽汁進入十二指腸的速率
脂肪或蛋白質的食糜進入十二指腸,刺激膽囊收縮素,使收縮、歐迪氏括約肌鬆弛使膽囊排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