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意識 (睡眠, 清醒意識, 作夢, 其他改變意識的方式, 催眠, 定義) - Coggle Diagram
意識
睡眠
睡眠周期
2-3-4-3-2-REM,2&REM時期長度遞增
快速動眼期(REM時期)
夢境、肌肉放鬆、睡眠癱瘓
助於清醒時期的學習、記憶&問題解決能力發展
第三、四階段:震幅大而緩的Delta波
第二階段:睡紡錘&K複合波有助於防止睡眠被干擾
第一階段:淺睡階段,易被吵醒(入睡抽動)
入睡前:震幅稍大Alpha波
清醒狀態:震幅小、頻率高Beta波
利用腦波儀瞭解電位變化
睡眠異常
夢遊
兒童:腦部發育尚未成熟
成人:遺傳&壓力
持續不到15分鐘
前半夜3、4階段的熟睡期
睡眠呼吸中止症
呼吸道受阻:減重(肥胖)、藥物治療&手術
長期睡眠不足
每天晚上有1分鐘以上的窒息,一晚上百次
猝睡症
利用興奮劑或抗憂鬱劑維持白天清醒
典型症狀:白日過度嗜睡、猝倒症、睡眠癱瘓、入睡前幻覺
強烈情緒容易發作
立即進入REM睡眠狀態
失眠
慢性失眠:持續3周以上
短暫性失眠:壓力、擔憂、過度興奮
依賴失眠:停止服用幫助睡眠藥物
無法入睡、睡眠中醒來數次、太早起
個體經歷睡眠品質不足或品質不佳的經驗
(是否得到充分休息的感覺)
睡眠不足
睡眠需求與年紀有關,且因人而異(平均6小時)
長期剝奪睡眠
幻覺、焦慮、偏執、瀕臨瘋狂
體溫、新陳代謝、荷爾蒙異常
情緒管理
面對小挫折會有攻擊性
身體功能受損、免疫力下降、罹患心理疾病風險增高
功能
學習&記憶
兒童:深層睡眠時的成長荷爾蒙助於身體&腦部發育
生理學:復原功能
演化:保護功能
日夜節律
日常節律遭受擾亂,身體、精神、作息安排皆會受到影響
受身體內在&外在環境控制
一個生理歷程的循環
清醒意識
意識喚起程度最高
對於自身感覺、知覺、思想、情緒有較清楚的察覺
意識變化:睡眠、作夢
意識轉變:催眠、靜坐、服用藥物
作夢
夢境&潛意識
潛意識:平時隱藏在內心深處,連自己都無法察覺的訊息,會被防衛機制壓抑住,也可能反映平常關心的事物與壓力
顯性夢:直接在夢中出現的人事物
隱性夢:夢背後的意涵
忘記夢境原因:慾望會在清醒時使焦慮不安
夢境反映潛意識,也是焦慮、恐懼、其他情緒壓抑之表徵
心理分析上有侷限性
夢境&大腦
Freud:夢源自不自覺的潛意識動機
夢的生存理論:作夢有演化上的意義
激發—整合理論:夢源自隨機神經活動
職司動機、情緒邊緣系統活躍
激發—整合理論、AIM理論
夢境&生存
在夢中想出面臨問題的解決之道
在睡夢中繼續思考&處理清醒時的重要事件
夢境內容: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其他改變意識的方式
靜坐
開放式靜坐:Let it come, let it be, let it go.(接受、不評價、順其自然不強留)
專注式靜坐:靜坐者將意識集中在某件事物上
中樞神經迷幻劑
麥角酸二乙胺LSD(白色小藥丸)、大麻、西洛西賓
中樞神經興奮劑
安非他命(二級毒品)、古柯鹼(一級毒品)、搖頭丸、咖啡因、尼古丁
中樞神經抑制劑
K他命、嗎啡、海洛因、酒精、巴比妥酸鹽(三級毒品)、氟硝西泮(三級毒品)
催眠
應用
心理治療:了解病患潛意識歷程、讓病患放鬆、減低焦慮&自我攻擊想法、增加成功的期待
疼痛控制
提供法庭證詞:回憶內容易受催眠師誘導影響而有錯誤
戒掉成癮行為
定義
被催眠者意識狀態產生改變的現象
若被催眠者無意願、無安全感,催眠無法進行
被催眠者的感受依催眠目的而異
基因與催眠感受性關聯很大
理論
新解離理論:人在被催眠的狀態下會遵循催眠師的誘導,若是有違個人價值觀的行為,隱性觀察者會發出訊息
社會角色理論:催眠後的行為改變,源自於本人對催眠經驗的期待
年齡退化催眠僅是配合演出,非異於清醒狀態的意識變化
定義
內省法
早期研究方式
受試者的自我觀察報告
限制
因意識再建歷程錯誤
某些意識歷程當事者也不自知
個體對自我內在及外在環境刺激的察覺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