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0306 東南亞概論 - Coggle Diagram
0306 東南亞概論
稱呼演變
中國對東南亞
西漢
以中國為中心:南海(中國以南)
唐宋
南海(無明確指稱)
元代
東洋(菲、加里曼丹島(婆羅洲)、爪哇島)
西洋(東洋以西,包括印度洋)
明代
《西洋番國志》
東南亞+從印度洋到阿拉伯半島麥加地區
張燮《東西洋考》
西洋針路(航線)
汶萊以西(包括爪哇島、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諸國)
佔國(後來被越族征服,變成越南的一部份)、暹羅灣、麻六甲海峽
東洋針路(航線)
經過澎湖、南海東側、菲(呂宋)、香料群島
針路由航向+季風+洋流所影響
福建巡撫御史涂澤民奏請開海禁:准販東西兩洋
清代
東南洋、南洋,後來普遍稱南洋
二戰前
東南亞地區稱"中印半島"或中國為中心的"中南半島"
海島地區稱"馬來群島"
西方人對東南亞
羅馬時代
黃金半島/島嶼/之地、大麥之島→應該是指蘇門答臘和爪哇
14、15th
以歐洲為中心:東印度
《世界地理》
亞洲季風區分為:印度、印度支那、島嶼印度→所指範圍比現在的東南亞大
本土
NUSANTARA努山塔拉(來自梵文:nusa島嶼+ntara在...之間)→指涉貿易
→無精確範圍(無國家概念,是區域性概念)→後來這樣的概念被西方人打破
Majapahit滿者伯夷(跨島嶼國家)
以爪哇為根據地
但沒有對其以外的地方有實質的統治(與現在的國家概念不同)
可以去到蘇門答臘、菲律賓、婆羅洲、馬來半島
東南亞一詞
區域研究
島嶼東南亞
大陸東南亞
區域研究是冷戰時所產生,防止(更嚴重)赤化
ASEAN
有實質的利益、區域力量
二戰時(1943年)為了劃分戰區首次出現(包含印度、斯里蘭卡)→1948才變成現在所界定的範圍→以前都是海域的概念,這時才比較海陸合一
馬來世界
對應歷史上的NUSANTARA努山塔拉的概念,但內部人(印尼、馬來西亞)並不會這樣稱呼自己(比較常提的是新加坡)
文化性的概念更強、常常出現在第一代民族主義者的願想中(→大馬主義)
地理環境
歷史發展的動能與限制因素
中南半島
北高南低
縱向的河流與
紅河→越
湄南河(朝皮耶河)→泰
湄公河→經過寮緬泰柬越、形成中南半島最大的淡水湖,對柬很重要
伊洛瓦底江→緬
山脈
森林
海島地區
河流短
多山
火山
火山灰
肥沃的土
形成村落
島跟島之間有很多海峽(海上通道)
對社會歷史發展影響
地形地貌複雜
礦產豐富
殖民者大量開採
肥沃的平原三角洲
視為東南亞古代興起的地方
熱帶氣候
依雨量區分為旱季、雨季
權力地方化
特色
社區的封閉性、孤立性高
原因
地形分割(山脈、河流、島嶼破碎)
封閉性高
生存環境優渥
向外交流需求很低
海陸交錯
海港多、海岸線長且曲折、有多條交通要道的海峽
史前時期文化特徵
歷史發展
緩慢
金石並用的時代沒有出現複雜社會(分工)的情況
很大的原因是地理環境
封閉性高
不平衡
依封閉程度不同而發展不均
EX:沿海與內陸
社會結構的演變
聚落
世族
部落
部落聯盟(部族)
國家
婦女和母系世系
由宋《諸蕃志》可見
代表已經延續很久
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
銅鼓文化(太陽紋)
以石缸石瓮石棺保存祖先遺骸
國家形成與發展因素
海上貿易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季風、航海技術
公元前1、2th
從中國南方到東南亞到南亞
當時貿易的商品
奇珍異物:寶石(夜明珠)、有香味的木頭
公元1th後
向西延伸,到地中海沿岸
公元3th後(不太明確):扶南
位於現在越南南部和部分柬埔寨
興起原因:在航線上(沿岸)→貿易量
沒落原因:航線改變(航海技術提升)→貿易量下降
例子
高僧義淨
由海路經過蘇門答臘去印度取經
東晉高僧法顯
去印度取經(經麻六甲海峽回來)
當時已有既定航線
代表貿易活動早就存在
港市
室利佛逝(Srivijaya)在巨港(Palembang)附近建國
國家=港口+腹地
所以是因貿易而存在,無中央政權
稻作業發展
內陸型農業社會發展
人口集中且定居於該土地
牽涉利益、勞務、人力分配
需要有統治階級
吳哥、蒲甘王朝
外部因素
中國與印度
可以發現比自己先進的產品或政治制度
外來宗教會取代當地宗教
早期國家
蒲甘、吳哥、佔國、阿瑜陀耶、室利佛逝、滿者伯夷
東印度的範圍
17th初
東印度(印度、阿拉伯半島、波斯、中南半島、中國、日本等;不包含土耳其、敘利亞等)與亞洲有相當程度的重疊性→是很有空間性的概念
歐洲中心
英屬印度:前印度
阿拉干山脈(印緬交接的山脈)以東:後印度
島嶼印度/印度群島、馬來群島→交互使用,沒區分印尼與菲的島群→代表當時無印尼與菲律賓兩國(是二戰後才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