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嚇阻主義 - Coggle Diagram
嚇阻主義
嚇阻主義之應用
死刑之執行
死刑是最有強烈的威嚇策略,故死刑之執行應審慎
針對習慣犯選擇性監禁
威嚇主義學者認為少部分的犯罪人卻犯了大多數的犯罪(慢性犯罪人不斷累再犯),因此應將習慣犯從社會上隔離,可以減少社會上的犯罪,
立法
提高無期徒刑假釋門檻、規定性犯罪者治療無效不得假釋、鞭刑、三振法案
警察
維安專案、掃毒行動
懲罰的基本要素
(刑罰的基本要素)
迅速性
犯罪與懲罰的間隔愈短,愈能強化犯罪與刑罰的聯結
確定性
確定性,是指觸法者遭逮補與懲罰的肯定機率。
若因為因為執法人員之執行不力,或因透過關係行賄,使得犯罪者未受到懲罰,將使刑罰的威嚇效果大打折扣
嚴厲性
對犯罪者應依據其犯行之嚴重性,給予適當的刑罰,以確保刑罰的威嚇效果
嚇阻主義之策略
一般威嚇
係指行是刑事司法機關對犯罪者之刑罰,使一般民眾認知到犯罪將會受到懲罰,進而影響潛在犯罪者可能的犯罪行為
特別威嚇
對犯罪人的懲罰,使其懼怕、痛苦,減少未來再犯的可能
美國的「三振法案」即為嚇阻措施的具體呈現。
重大犯罪之三次累犯將接受終身監禁並不得假釋
應報主義
犯罪人因為違法而受到報應是罪有應得
應報主義使得犯罪者所得和被害者之損害得到平衡。
批評特別威嚇主義・認為未來是無法預測的。
理論基礎
理性選擇理論:
一個人犯罪行為的發生,是考量個人因素(金錢、報復、快樂),以及情境因素(目標物的防護程度、有無監視器)後,決定是否冒風險從事犯罪行為
結論
適度的嚇阻措施是必要的,但應避免過當的處罰,防止再犯的關鍵應為合適之處遇,而非重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