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昆尼之激進衝突理論 (社會真相理論), 普拉特之 激進派衝突理論, 達倫道夫之衝突理論 - Coggle Diagram
昆尼之激進衝突理論
(社會真相理論)
理論內涵
基本主張
社會上有兩種階級:權勢階級、無權階層
權勢階級通常得到較優勢的利益,因為他們能控制法律決策,來保護其既得利益,此種控制過程暴露了引發犯罪的現實問題
社會上資源有限,為爭奪有限資源,必會引起衝突
犯罪的社會現實
6項定理
犯罪之官方界定
:犯罪之界定是由優勢階級所制定
犯罪定義之形成
:那些與權勢階級利益衝突的行為被列為犯罪
犯罪定義之應用
:由權勢階級制定刑法並予以執行
犯罪定義造成某些行為型態的發展:
某社會上無權階級較易發展某些行為型態(因為自小學習而來),而被列為犯罪人
犯罪概念之建立
:權勢階級會利用大眾傳播媒體說明犯罪之定義
犯罪的社會現實:
犯罪定義形成及應用後,會造成更多的犯罪事實
對昆尼的評論
昆尼認為社會主義體制能解決犯罪問題,然社會主義國家仍無法避免犯罪的發生
無法解釋下階層間的暴力犯罪
代表學者
昆尼(Quinney)
普拉特之
激進派衝突理論
理論內涵
少年犯罪是資本主義社會下的產物,某些少年之行為違反資產階層的利益,則其行為易被界定為犯罪,被標籤為少年犯
創設少年法院的目的,乃期望能更人道地處理少年犯罪問題,但並未達到預期之目標
普拉特認為經濟不景氣,會導致犯罪之混亂狀況
犯罪均來自下階層社會,具危險性且偏離傳統道德規範
普拉特批判「救助兒童運動」,認為此運動本來目的是為保護兒童,結果反而將以前未列為犯罪之行為予以犯罪化
美國少年刑事司法體系仍維持著種族、性別、階級歧視,導致少年犯多來自下階層或少數族群
對普拉特之評論
普拉特認為少年犯罪來自下階層,然根據少年自陳報告發現,社會各階層均有犯罪
普拉特認為貧窮與失業是犯罪的原因,但有些研究顯示社會經濟繁榮時,犯罪反而增加
最近有研究顯示社會階級與犯罪之相關性逐漸降低,因此只經濟因素來解釋犯罪是不足的
代表學者
普拉特(Platt)
達倫道夫之衝突理論
理論內涵
延續並修正馬克斯主義斯主義
用權威(Authority)的概念代替階級(Class)的概念
權力分配不均產生衝突:有權力的人支配控制無權勢的人,社會必會產生衝突
社會是靠強制協調結合而成:社會並非靠一致性結合在一起,而是靠強制壓力結合起來
每一個社會之權力均有不同的分配,造成有權力的團體支配無權勢的團體,故社會必會產生團體之衝突
代表學者
達倫道夫(Dahrendo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