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理論內涵, 精神分析論 - Coggle Diagram
理論內涵
人格發展階段/性心理發展階段
口腔期(0-1歲)
嬰兒有吸吮的需求,若未被滿足會產生「固著行為」,如:咬手指、貪吃、吸菸
肛門期(1-3歲)
父母對幼兒如廁訓練過於嚴格,幼兒會發展缺乏自信、冷酷、自大等性格
性器期(3-6歲)
女童會模仿母親的行為,並對父親產生愛戀,稱為「戀父情結」,男童則會有「戀母情結」
潛伏期(6-12歲)
兒童在團體活動中男女壁壘分明,只與同性一起遊戲,與異性的關係較為疏離
兩性期(12歲以上)
性器官趨於成熟、性徵明顯,並開始對異性產生好感
意識層次
(心理層次)
意識(Conscious)
個人的感覺、思考、記憶等心理活動
前意識/下意識(Preconscious)
前意識介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是過去的經驗或記憶,平時並不會察覺,但在必要時或出現相關線索時,便能突然想起
潛意識(Unconscious)
係潛藏在意識層面下的情感、慾望、恐懼等經驗,痛苦的記憶被壓抑導致我們無法察覺,但可能以間接的方式影響我們,如:作夢、口誤、怪癖等
人格結構
本我
生物性的我,受唯樂原則/快樂原則支配
是人格層面最為原始的、本能的部分,由
「生的本能」
和
「死的本能」
組成
生的本能: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如:飢餓、口渴、性慾
死的本能:是攻擊和破壞的原始衝動
自我
心理性的我,受現實原則支配
是人格層面最實際的部分,負責協調本我和超我的衝突
超我
社會性的我,受完美原則/道德原則/理想原則支配
代表著個人良心和道德,讓我們表現出符合社會道德標準的行為
精神分析論
對佛洛伊德的評論
過度強調早年經驗,忽略社會環境的影響
針對精神病患的研究,對心理病態的犯罪解釋十分適合,但未能解釋一般人
潛意識相關研究,無教育、預防的可能性
過分強調性驅力
潛意識並無法實證他的存在
犯罪成因
意識層面
潛意識會驅動我們的行為,甚至我們無法察覺,可以解釋許多沒有原因的犯罪
人格結構面
未能控制本我
自我或超我有缺陷,未能壓制本能的衝動(本我)
不健全的自我
自我發展不健全,可能會出現反社會性格
超我過度發展
超我過度發展,會壓抑本我,導致精神病態的犯罪行為
人格發展階段
人格發展各階段,需求若未獲滿足,長大可能透過犯罪行為來滿足,如:口腔期需求透過酗酒來滿足
其他理論
人格動力論/防衛機轉
投射作用
自己擁有一些自己和社會不認可的特質,卻反過來責備他人有不好的特質
反向作用
將內心的衝動用相反的行為表現出來
轉移作用
個體需求無法直接滿足,則轉移需求以其他方式替代
昇華作用
將不被社會認同的慾望,如:性、攻擊等,改以社會讚美的方式來表現
壓抑作用
將痛苦的感覺從意識層面壓入潛意識層面
否認作用
遭遇重大創傷的人,事後拒絕承認自己發生了不幸的事件
認同作用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合理化作用
以自己和社會能接受理由來解釋自己的行為,減少痛苦焦慮
退化作用
面對重大壓力時,個體以幼稚的行為來暫時減輕痛苦
雞尾酒現象
人的注意力有限,只能選擇性去注意某些訊息,個體熟悉的訊息,以及和自己相關的訊息,較能引起個體的注意
代表學者
佛洛伊德(Fre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