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差別接觸理論, 差別增強理論, 中立化理論(漂浮理論) - Coggle Diagram
差別接觸理論
理論內涵
差別接觸的定義
差別接觸係指和犯罪人與非犯罪人接觸的差異,當和犯罪人接觸較多,會學習到較多犯罪的事物,容易有犯罪行為
犯罪學習內容
學習犯罪的內容
從事犯罪的動機、技巧、合理化態度
學習犯罪的過程
犯罪行為是與親密團體互動學習而來,學習到違法有利或不利的觀念,影響其是否犯罪
學習犯罪的程度
不同接觸學習,隨其接觸的頻率、時間長短、先後順序、強度等而異
9項命題
犯罪是學習而來的
犯罪是和他人互動交流中學習而來的
犯罪是與
親密團體
互動學習而來的
犯罪行為的學習過程和一般行為學習一樣
犯罪學習的內容包含從事
犯罪的動機、技巧、合理化態度
犯罪學習,隨其接觸的
頻率、時間長短、先後順序、強度
等而異
一個人接觸親密團體,學習了
犯罪有利之觀念多於犯罪不利之觀念
,則容易有犯罪行為
犯罪動機受到一個人接觸學習了
法律有利或不利之定義
的多寡影響
犯罪行為雖可解釋一般的需要和價值,但卻不被這些需求和價值所完全解釋(不能用一般需要和價值來解釋犯罪行為,因為非犯罪行為也是為了一般需要及價值而為的)
理論優缺點
貢獻
喚起大家重視犯罪的接觸學習
可以解釋白領階級的經濟犯罪
缺點(8個)
並非所有接觸犯罪人較多的人都會犯罪,如:警察、監所管理員
無法解釋衝動犯罪
無法解釋變態的犯罪,忽略生心理因素
理論難以用實證方式驗證
無法解釋第一個犯罪者如何產生
許多犯罪不是與人互動學習而來,如:電視、媒體
沒提出犯罪預防對策
未考慮每個人都有自由意志
代表學者
蘇哲蘭(Sutherland)
差別增強理論
理論內涵
修正差別接觸理論,並融入Skinner增強理論、Bandura社會學習論
學習受到操作制約增強和削弱影響
社會行為的學習可以透過直接操作,也可以由模仿學習
差別增強之定義
行為的學習會因受到獎賞或懲罰而決定,若犯罪行為受到獎賞則會增強
理論的貢獻
結合社會學和心理學(增強理論)來解釋少年犯罪
建議以刑罰懲罰犯罪行為
差別接觸理論v.s差別增強理論
共同點
都認為犯罪是與氣密團體互動學習而來
都無法解釋同樣情況為何有人不犯罪
只強調學習過程,未考慮個人內心的運作
相異點
自由意志
未考慮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增強)會影響學習
學說觀點
社會學
社會學、心理學(增強理論、社會學習理論)
犯罪預防
未提及犯罪預防
建議以刑罰懲罰來削弱犯罪行為
代表學者
艾克斯(Akers)
犯罪預防
透過刑罰懲罰可抑制犯罪,削弱犯罪行為
中立化理論(漂浮理論)
理論內涵
定義
少年在違反社會規範時,會發展一套獨特的合理化技巧,消除心理的衝突
又稱漂浮理論,少年學習到中立化技術,使他們能夠漂浮於合法與非法行為之間
不完全贊同次級文化理論,認為次級文化理論有諸多缺點,說明如下:
少年犯對自己的犯罪行為有罪惡感
少年犯會羨慕、尊敬誠實、守法的人
少年犯會分辨什麼可以侵害、什麼不行侵害
少年犯也會遵從正常的行為來解決事情
中立化技術
責任之否認
少年否認應對其行為負責,自認是社會環境下的犧牲者,如:家庭不溫暖、父母管教方式不當
損害之否認
少年否認其行為造成損害,如:偷車只是借用、幫派打架只是在解決問題
責備責備者
少年犯對其犯行不自我檢討、反省,反而責備那些責備和懲罰自己的人,如:老師、牧師、警察都是偽善者
被害者之否認
少年認為其偏差行為是正當的反應,是正確的報復和懲罰,如:女性穿短裙就是想被看、偷有錢人的東西是因為他們錢太多
高度效忠其團體
少年之犯罪行為是為遵守幫規、效忠幫會,他們不認為其行為有錯,反而認為效忠幫會老大是值得讚揚的
修正柯恩的次級文化理論、蘇哲蘭的差別接觸理論
犯罪預防
善用團體力量,以優秀同輩團體作為動力
導正偏頗的中立化技巧
消除少年生活中的困難,讓他們重獲自尊心與榮譽感
理論優缺點
貢獻
解釋了為何少年犯沒有變成年犯
探討勞工階層少年犯罪
缺點
未說明何時使用中立化技術
代表學者
瑪(特)札Mat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