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建構主義典範在犯罪心理學質性研究的實踐 - Coggle Diagram
建構主義典範在犯罪心理學質性研究的實踐
典範
意旨一套有關社會世界的假設,套用在方法學上,即可作為
研究規範的哲學與概念架構
是一套有系統的價值信念或世界觀,得以用來
引領研究者實踐科學的主張
對世界本質秉持相同信念者,通常就
會認同相同的研究典範
是研究者進行研究時,對
社會現象的基本假定
,這些假定能夠
進一步引導
研究者的
研究假設、選擇適當工具、參與者、研究方法
假設工具才參與研究方法
認識論
內涵
探討
知識與實在之間的關係
,在論述個體在研究、取得知識的過程,應與被研究者、被研究對象如何互動
(從認識論思考深度對話氛圍的營造)
主張
實在
是透過
社會建構而成
,因此
研究者和受訪者之間應該是親近、密切、主觀、交流、動態、深層省思的關係
,才能將潛藏在現象背後的隱含意義發掘出來,且建構成有意義的知識
心理學基礎
個人心理建構
「個人建構論」(Kelly)
主張每個個體都
會根據自己所經歷的主觀經驗建立自身的構念系統
,再以此構念系統來認識、預測、組織外在的事物,並且不斷精煉、複雜化自身的構念系統,使之更加細膩、有效地概念化出各種現象的意義
均主張人類認識外界的過程,都是
採取主動建構經驗與知識的角色
社會建構
微觀層面的「社會文化建構論」(Vogotsky)
主張
人類知識在社會文化脈絡中
,
透過人際互動而產生
;個體透過語言(文化工具)、主動與情境脈絡進行辯證的過程,藉以逐漸建構出自身的知識系統
研究者和受訪者乃是
建構知識過程的社群互動
,兩者的關係乃是研究品質的關鍵指標
營造出民主、尊重、互利的對話氛圍:
豐厚研究過程之對話濃度的實踐方向
1、實踐
知情同意
除了以誠實和尊重的態度對待受訪者,更應
清楚向潛在受訪者說明
研究的價值與預期成效、研究的歷程、匿名的處理原則、可在研究期間退出、訪談過程可以隨時暫停或停止、必要的轉介服務等
2、熟稔深度對話的
技術與作為
訪談不僅是蒐集資料文本的過程,而且
是進入共同建構知識的歷程
;是一個
實踐主客視野交融、互為主體性
的展現
(用邏輯性問題來比較厚實對話)
1、透過
邏輯性的問題
進行探詢
剛開始以開放性問句
讓受訪者
自發性的表達,
再進一步探索受訪者的生活經驗與隱藏在其中的意義
2、透過
比較
讓深層的價值思維現形
透過(與他人)比較將以利潛藏的情感與信念得以浮現
3、
厚實對話
的準備
研究者在
研究議題上的理解與涉入
成為影響知識品質的關鍵
閱讀最低限度的文獻;善用已得的暫時性論點(自己先前訪談後、分析所得的
初步結果
,作為訪談過程中理
解與回應受訪者的基礎
);實務觀察與體驗(熟悉背景脈絡、語言與經驗);自我日常的省思
熟悉受訪者所置身的
背景脈絡、語言與體驗
,協助受訪者揭露隱藏的意義,進而表達出具有深度覺察的資訊
研究者必須持續性的覺察對
欲研究主題的感受、立場、理念、行動及意義
,才能保持最佳的研究意識與自我覺察
3、
共同建構
知識歷程的資料分析
盡量採取多位分析者(協同分析或以團隊方式)進行文本分析
主要功能是
將分析者視為共同建構知識的組成分子,
以
各自對文本的解讀為基礎
,再透過討論、檢核、澄清、辯證、獲取共識的過程,實踐知識共構的精神,並以
減少研究者獨自分析所造成的主觀偏誤
(協同團隊與受訪者)
協同
分析
研究者自己先分析文本後,
再找一名以上的分析員,
當研究者每分析一個段落,就將文本與分析所得交由協同分析者,檢視「分析結果的概念是否基於文本」或「概念間的關聯是否符合邏輯」
待協同分析者檢核完畢後再提供回饋給研究者,必要時,雙方可以進行討論與澄清,藉以減少研究者獨立分析可能造成的偏誤
團隊
分析
團隊成員間
先協調分析原則的共識
,
互相檢核分析的成果
,並
討論、澄清及求取共識
邀請
外部稽核者(學者等)檢核
初步研究結果的邏輯與合理性,並回饋意見
受訪者
檢核與回饋
將完成文本分析、研究報告的初稿,
交付受訪者進行檢核
,以確認根據訪談文本所建構的知識已經
取得受訪者的認可與共識
檢核內容根據
信實性
設計
檢視被引用的段落是否確實為其所表達?有無斷章取義?
檢核內容根據
真實性
設計品質檢核的項目,參與研究後對自身的犯行是否更清楚的覺察?是否觸發或提升戒除犯行的意願?
4、
專業社群
的對話與澄清
研討會發
表研究報告,與相同領域的學者進行學術交流的平台
價值觀點與修辭結構
處理立場
研究者必須隨時
保持清楚的自我覺察
,審視自己的價值思維、理論取向、研究立場是如何影響知識建構的歷程,以
避免將價值觀點過度涉入研究中
修辭結構
涉及研究報告的
語言表達方式
(用研究者的立場,以論述的口吻,做豐厚的描述)
1、清楚交代
研究者的立場
研究報告會反映出研究者所認同的研究典範之本體論、知識論、價值立場的
特徵
,故研究作品可能會
以主觀、互動的方式
呈現研究結果
研究者通常也會清楚說明自己對研究議題所持的態度、採行的理論、可能的偏誤等
2、
豐厚的描述
與文本的引用
建構主義典範旨在探索現象的整體性、脈絡關聯,以及潛藏在內心深層的意義
透過厚實的描述,才能將研究者
內在建構完成的知識表達清楚
3、
論述的口吻
以第三人稱口吻撰寫,除以研究者個人口吻研究成果,並應持平地將共同建構出來的知識呈現
本體論
主張相對主義,秉持多元真實的觀點
(從本體論的
認識與澄清作為起點
)
特徵
強調
脈絡
與主動
感知
主張
實在的本質(reality)
是
主觀、受情境脈絡影響、且可被理解的
,理解的管道需
透過個體(knower)主動與客體(the knowed)的連結與互動
,並且透過對話協商之後
產生共識
,才能建立
影響協商過程的因素很複雜,可能
涉及到價值思維、權力結構、利益關係、意識形態
;因此被建構出來的知識內涵勢必受到建構者的影響
建構主義是一個
強調感知觀點
的科學觀點,觀點主張必須
透過理解現實來累積知識
強調個體
內在
的
深層描繪
主張每個個體的
內在建構皆有其獨特性
,並且展露出複雜的整體性;關注的探究心理與行為的一般模式,旨在
掌握欲研究現象的預測和解釋
強調
主位式
的研究
關注特定
個體或特定社會文化的獨特行為與構念,
不講求概推性
脈絡感知、內在描繪、主位式
意義
探討
現實世界中各種現象與存有(being)的本質,
是科學哲學內涵中最基本主張,不同的本體論會導引出不同的認識論、方法論、價值論與修辭結構
基礎
人類
所認識的事物本質
是
無法獨立於經驗者的主觀歷程
;人類知識的建構除了使用感官知覺事物,還需
仰賴個體對這些事物的印象和感受
客觀的現實與經驗者的主觀體驗是無法分割
的,實在乃是在經驗者的
主觀現象中建構
出來
目標是去
理解人類經驗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