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231203 TNHCC, 居住空間相關詞彙, 各時代的理想居所, 問題 (精神需求如何標準化?, 行為功能一定先於精神功能?,…
231203 TNHCC
居住空間相關詞彙
住宅:法律上定義指建築物
住所:民法定義只能有一處
住居:刑法規定的住宅、土地,偏向不動產
家:每個人對家的定義不同,也不一定代表居住的地方
居所:民法上泛指居住地,可以同時擁有很多個較為中性
各時代的理想居所
合院建築,反應儒家思想
重視倫理觀念、祭祖文化
國民住宅,核心家庭
重視自由婚戀、一夫一妻要有小孩才幸福
軍眷住宅
嚮往美國人的生活方式、格局
自由、開放
共居空間
顛覆傳統“家庭”的定義,自由選擇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
問題
精神需求如何標準化?
哪些精神需求是跟行為(睡覺、吃飯)一樣,每個人都會需要的?
任何需求情感難道不是越多越好嗎?
行為功能的劃分來自於空間的物理限制,那精神功能的限制是什麼?
行為功能一定先於精神功能?
YES,居所的最初功能是要滿足基本生存
是否行為跟精神的格局分開界定?
是的話,那兩種格局標準如何相互對應?
格局定義:空間的切割、功能與數量的標準化
展覽核心
why
藉由探討居住議題,建立台灣人識別身份(從哪裡來)
what
定義"理想"居所(往哪裡去)
who
一般大眾
how
展覽想做什麼?
告訴大家我們認為理想居所=實踐自由之處
Q:何謂自由?
A:擁有選擇
解釋為什麼這樣覺得?
如何去追求理想居所?
解釋自由
地點的自由
格局的自由
實踐自由
實踐選擇
怎麼連結生命經驗?
模仿家庭格局
RDLK
臥室
睡覺
躺著
餐廳
吃飯、工作
客廳
看電視、討論
不同生活頻道
沙發區讓大家討論發表意見
廚房
料理
料理理想的格局
模仿室內設計的步驟?
了解需求
擬定格局
挑選傢俱
施工
模擬玩積木?
想討論的內容?
碗內與碗外的自由
被疫情解放的空間自由
碗內的自由
講違章建築、空間格局反映的自由
碗外的自由
餐廳
D
理想生活的調配
對於理想居所的形容詞
積木體驗
廚房
K
居住的最小單位
居所的最小單位-房間與衣服
房間加衣服攝影展示
臥室
R
居住型態多聲道
專訪新住民、共生居民、二地居者、車居族
線上線下、現場電視到手機載具切換,選擇展覽內容
車居族:郭承珅
二地居:地方創生的過程
新住民與原住民比例接近1:1
客廳
L
進化思考
解剖
了解內部構造及其意義
空間格局的定義
R
隨時代進步越來越注重個人隱私、加上核心家庭、少子化影響,房間越來越個人化、一人一房。
居所中的居所,家中之家
L
兼具公開交流與個人活動功能,相關研究指出,民眾對於客廳的要求越來越多功能化。
複合空間化
D
以往做作待客及家庭用餐,隨著生活習慣及居住空間變小,餐桌也開始有工作及置物需求。
K
過去被視為母親一人的工作場所;隨著開放式廚房比例增加,廚房逐漸成為與親友交流的場所之一,由單純的服務空間轉為公領域。
歷史
過去的系譜與脈絡
歷史住宅的演化
生態
與外部連結的關係
住宅與歷史背景的關係
預測
聯繫未來的預測
住宅趨勢?
記住記憶中心很重要的一點是,那些生活中的讓我們跟別人不一樣、能樹立台灣識別的小事
從臺灣自古以來不變的“什麼”出發,重新定義臺灣的居所
既然講“居所”,代表不限定一定要是建築物
創造任何空間都能通用的尺度?
住宅的個性化或許會成為趨勢?
臺灣的土地是私有制,會不會影響價值觀?
住宅的個人化、房間的個人化
日本房間攝影師都築響一:「”房間“在作為”向他人炫耀的東西“前,應該是“自己生活的宇宙”。」
動物跟人類在居住這件事上最大的差別就是,動物不會像人類追求超出生存必要範圍的空間。
從服裝趨勢看待住宅趨勢:衣物和建築有許多相似之處,也可以說是“人體居住的最小單位”;將衣物跟住所的發展趨勢相互比對,或許會有有趣的結果?
違章建築成因
因應都市工業化、人口成長,政府無法回應民眾住宅需求
早期尚存反攻大陸的理想,因此政府沒有發展公共住宅以進行安置的長遠想法
父權思想下,政府帶有須對渡海過來的低階軍民要提供住宅加以照顧的「德政」心態
居所的定義
所有人事物都有他應該存在的地方,而居所就是最適合自己存在之處。
接近日文的居場所,指容身之處
讓人從事"生活"這個行為的空間
台灣居住現況
空屋率世界第一
少子化
持有稅低
房價高漲
違章建築越來越多,10年來多11萬件
insight
家庭概念日漸薄弱,是否社會主義化?
住宅的社會主義化?
從違章建築來看,臺灣人對內外空間關注的比例失衡?
家屋是人們最初的宇宙
我們從小便以居所為中繼站,
建構對於世界的樣貌。
全球均值化的趨勢下,
那些讓我們之所以為我們的正逐漸消失
明白我們從哪裡來,
才能得知要往哪去。
Why
了解人的居住環境是如何形塑現在的我們
What
以現象學解構"居住"這件事
從不同尺度解構
大
現象學的
中心思想
在世存有
3 more items...
中
現象學的
形式結構
顯現與不顯現
2 more items...
小
現象學的
延伸理論
場所精神
2 more items...
疫情衝擊改變了家的定義,
也模糊了場域與場域間的界線
家成為了一個具備複合功能的場域
但近年相關研究指出,
人們在家裡越來越不快樂了
2022 Ikea Life at Home Report
2023 美國居家遠端工作調查
家不是滿足越多功能性就越理想
Why
到底要具備什麼要素才是一個理想的家?什麼才是當代的理想住所?
What
藉由展覽體驗,與觀者一起尋找理想的居所
家的定義
展區1:
古今中外對於家的定義
(文學、詩句、電影台詞等)
目的:
藉文學、戲劇台詞等較易連結觀者生命經驗的文字,讓人先思考對於家的定義。
內容B-1
影像、圖像展出
居住空間的形成
展區2:
台灣住宅格局演化
目的:
讓觀者對自己生長的土地演化有基本認識
內容B-2
模型展出
建構你的理想居所
展區3:
把理想居所
打包帶走
目的:
讓觀者思考何謂理想的居所、並在有限的空間內挑選自己覺得重要項目留作紀念。藉由體驗讓觀者理解生活就是一連串的選擇構成,也能模擬「在方盒子內去蕪存菁」的室內設計概念,並記錄當下的價值觀,多年後檢視是否有過到理想中的生活。
內容B-3
互動體驗
1 more item...
「家屋是人們最初的宇宙。」
我們從居所描繪這個世界的樣貌,居所協助我們形塑世界的同時也在形塑著我們
台灣歷經不同文化思想,發展出多樣化的居住空間,也孕育出台灣人擁抱多元的胸懷
「我們的居住環境是我們的心靈映射。」by美國作家威廉丹福斯
居所反映了時代價值、反映了我們的理想
疫情改變了人們對於場域的界定,是否也改變了我們對於理想居所的定義?
讓我們一起討論,什麼是理想的居所
認識
從大環境看待居所
人類居所的演進
對環境和居所的密切性
有初步認識
3 more items...
了解
臺灣居所的流變
不同時代的「理想」
了解時代背景及價值如何影響我們的居所
3 more items...
思考
場所精神的追求
打包你的理想
思考理想居所的要素
3 more items...
對話
意見交換
理想的共創與交流
創造對話空間
2 more items...
案例:三鷹天命反轉之家
場所精神:一個地方給人的獨特感受和情感連結
為什麼要追求場所精神?
場所精神涉及個人對於地方的歸屬感、生命經驗以及價值觀,建立場所精神能建立地方認同、傳承文化,促進永續發展。
理想居所與場所精神的關係?
理想居所同樣與個人價值觀以及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打造理想居所本身就是一種對於場所精神的追求。
定義「理想」
「我們的居住環境是我們的心靈映射。」
by美國作家威廉丹福斯
居所反映了我們的理想、反映了時代價值
臺灣歷經不同政權移轉,流變多樣化的居所樣貌,
反映不同時代的”理想“,孕育臺灣人擁抱多元的胸懷
國宅:核心家庭
源於自由婚戀的嚮往
共居:多元成家
讓家庭成員不再受血緣綑綁
眷村:美國夢
對民主等“現代化”的想像
不同時代的“理想”,共通點都是對於自由的追求
從環境特色
建築亂象
陽台外推
頂樓加蓋
追求醒目的招牌
霸占騎樓etc...
在台灣每13戶就有1戶是違章建築
對於私領域的行為自由
1 more item...
從社會特色
”多元“本身即是追求自由的體現
建築是外的自由,格局是內的自由
合院:儒家思想
日治時代的建築??
可能影響很多,maybe法規有共通
為何國民政府來台後是一個時間點?
定義「格局」
"格局"是將功能性標準化的工具,我們挑選居所的主要依據之一
隨著疫情改寫人們對居住的定義,場域的界定變得模糊、空間的功能性也從單一變為複合
以N房N廳等傳統空間所定義的格局是否不再適用?
創造符合當代需求的"格局"標準
與設計師合作,以新的格局概念設計居所
完全創新的標準不推,萬一難以記得也不好
可能是基於現有的標準加入新的考量,考量現代人的生活習慣
N房N廳
NLDK
etc....
格局往往以行為的功能性為標準定義
在高度發展的現代都市,人們追求物質需求之餘,同時也追求心靈上的滿足
除了以行為區分外,能否以精神層面的功能角度來檢視"格局"?
傳統行為功能
我有什麼行為,就預留多少空間來做這件事
基於行為需求預留的空間,再往裡面填充能實現需求的物品(家具)
人們入住後,再按實際感受來得到精神回饋
給出評價(ex歸屬感、安全感),檢視是否有滿足心靈需求
傳統精神功能
預留行為空間,再填上顏色、材質等
Insight
空間功能的光譜化?
概念A
概念B
展覽要呼應當代觀點也可以作為記憶中心結論
富邦對政治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