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社會第四單元 - Coggle Diagram
社會第四單元
4-3早期漢人到台灣如何開墾與生活
水田開墾與族群衝突
例如
八堡圳
施世朗與八堡圳
施世朗發現中部地區如果有穩定的水源灌溉,不僅可提高稻米產量,還能提高土地價格,因此開發投資水圳。
當時有位林先生,教導人們將竹子綁成石笱,底部置入石塊放在溪中,可以增高溪水的水位,將溪水順利引入水圳
曹公圳
高雄
1837年
瑠公圳
台北
17
商業發展帶動港式興起
台灣與中國貨物往來
進口:藥材,建材和布匹跟日常用品
出口:稻米,甘蔗等農作物
府城(台南市),鹿港,艋舺(台北市 萬華區)發展成台灣三大貿易港口
才會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說法
家族參與地方公共事務
青帝國時期如何發展大家族
依靠同鄉相互照顧,開放家眷來台及各族群間通婚
族長
如何定義
年齡較高
輩分較高
威望較高
工作
調解紛爭
捐款建設鄉里
辦慈善事業
修建寺廟
保持大家制序
漢人文化成為社會主流
改善與村落形成,文教事業也逐漸興起
平埔族的文化快速流失
跟漢人通婚生活方式都會改變
3:信仰
2:漢姓
1:漢文
4:生活
深山的原住民
受漢化影響仍保有原來的文化
4-1史前人們如何善用環境資源生活
十三行
金屬器時代
生活
食物來源
用鋤頭種田
工具來源
煉鐵制造鐵器
居住
干欄式建築
發現
鐮刀採收
金屬器是人民重要的生活器物
玉器交換
世界的交流
長濱
舊石器時代
生活
工具來源
石頭敲打製成
食物來源
捕捉海中生物
採集植物
狩獵維生
居住
山洞
發現
會用火煮東西
用石頭以銳利的邊緣切割物品
卑南
新石器時代
生活
居住
干欄式建築
工具來源
石頭磨製
食物來源
石刀狩獵
種植農作物
發現
石板做石棺
人會開始私家養畜
用陶器儲放物品
形成聚落
4-2原住民如何與自然共存
現在被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有16族,都各有傳說
阿美族
阿美族人群聚而居,部落規模大、人口多,祭典活動特別盛大,以每年的豐年祭典最具代表性
泰雅族
泰雅族社會盛行織布與紋面文化,族人遵守祖先訓示gaga,以祖靈祭為最重要的祭儀活動。
排灣族
排灣族人在小米收成後舉行「小米收穫祭」。另外,布曹爾群每五年辦理「五年祭」
布農族
農業祭儀中的「祈禱小米豐收歌」造詣享譽國際。
卑南族
卑南族現今尚存之年度慶典有「小米鋤草完工慶」、「小米收穫祭」(感恩海祭)、「少年年祭」(猴祭)、「年祭」(大獵祭)等,其中以「年祭」的規模最大。
魯凱族
以百合花為「魯凱族族花」,文化核心價值以百合花的配飾權最富特色,具有表彰聖潔、膽識、勇氣與尊榮的意義
鄒族
鄒族居住在臺灣中部中高海拔的阿里山山區,祭典有豐收謝神的小米收穫祭典,與彰顯彪炳戰功的凱旋祭
賽夏族
賽夏族的社會以氏族為基礎,各姓氏從清領時代開始就有不同漢姓,並遵守社會與婚姻規範。賽夏族的信仰與祭典中,以祖靈與矮靈信仰為主,以巴斯達隘矮靈祭典最具知名度。
拉阿魯哇族
相當注重農耕祭儀,聖貝祭就是農耕祭儀中,祭祀貝神而衍生出的祭典,貝神也是拉阿魯哇族主要的圖騰象徵。
噶瑪蘭族
世居宜蘭千百年的噶瑪蘭族擁有蘭陽平原土地的主權,自由自在的群居靠近河流與海邊的土地上,噶瑪蘭族人濱海而居,早期住屋為高架的干欄建築,具有古東南亞文化的特徵。
太魯閣族
太魯閣族人重視織布與紋面文化,信仰祖靈並遵守祖先訓示gaya,祖靈祭為重要祭儀。
撒奇萊雅族
在民族服裝色彩與火神祭典當中,除了有弔念祖先與歷史事件的意義外,也再次凝聚族人的民族認同
賽德克族
賽德克族分布在臺灣中部山區,盛行織布與紋面文化,以祖訓為生活準則,並重視祖靈的祭祀儀式
卡那卡那富族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被統稱為「鄒族」,之後因語言差異甚大,完全無法以族語溝通,且三個族群各自有自己的歷史想像、起源傳說、祭典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