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Ch2市場失靈&政府失靈 - Coggle Diagram
Ch2市場失靈&政府失靈
2-4矯正雙重失靈的策略___福利經濟途徑建議
運用賦稅&補助,以改變誘因
需求面的賦稅手段(使用者付費:etag)
供給面的賦稅手段
供給面的補助手段(對有設置防治污染設備之廠商予以減稅優待)
需求面的補助手段(消費券、振興券)
透過非市場機制供應財貨與勞務
政府可以用非市場機制供應財務或勞務,如成立行政機構、公營事業、訂定特殊服務地區(eg災區)等直接為民眾提供財貨或勞務,但是政府仍擁有非市場機制的所有權與監督權。
建立市場規則
民主法治國家制定市場的遊戲規則是重要的矯正手段
法律架構
民刑法對於違反市場公平者的處罰是非常重要的架構
如:公平交易法
法令管制
設立專責中央政府機關進行各種管制
如:行價格管制
提供保險與安全墊設計
保險
採強制性,eg全民健康保險
安全墊設計
透過集中化的設計機制,減少政策的不確定性的後果
方式
移轉性協助
政府對成本負擔或收益減少的民眾,透過賦稅收入的移轉方式,提供非金錢的補償
eg祖父條款(這一代的國民能夠繼續享用上一代的權益,但這一代死亡後就不能享用,如公家機關的宿舍)
現金補助
直接以現金支付給消費者,以增加收入水準
eg教育部為擴展平價教保,減輕家長負擔,銜接衛福部0到2歲育兒津貼,自2019年8月起,同步將育兒津貼發放年齡擴大至2到4歲。
囤積計畫
政府將財務事先儲存,以備不時之需,避免緊急災難時期該財貨需求增加而導致價格不合理上漲。
eg我國握應對國際糧食價格上漲及全球糧食危機,訂定糧食安全防護網
市場自由化、促進化、模擬化
市場促進化
若市場原本不存在,則我們透過立法手段改變或創設財產權
如:立法:美國部分州政府水權立法予以市場化;創設:污染權
市場模擬化
當市場競爭機制無法達到效率之目的時,政府可以自行建置模擬市場,將該項財貨於以拍賣
如:畸零的閒置公共土地可透過市場拍賣或競價方式得到合理的支付價格且被妥善運用。
由於拍賣或競價不見得能夠保證得標者的服務品質,因此,政府在模擬該項財物的市場時,兼或對得標者簽訂履行公共義務之契約,控制其生產財貨的品質。
市場自由化
首先解除管制,其次透過除罪化解除某項經濟行為的處罰,最後透過民營化將公營事業或公共服務由民間單位從事生產
如:開放民營銀行(1),解除票據犯的刑事處罰(2),電信民營化(3)
2-1福利經濟崛起
國家扮演促進整體社會福利的促進者
主張
所有個人行為皆可在市場上運作,必將之貨幣化&價格化,每個人的抉擇都可以透過成本效益方法加以評估,沒有任何政治限制。
運用個體經濟理論中的完全競爭市場的概念,每個人都擁有充分的資訊,才能作最有效率的決策。
政府在福利經濟中扮演之角色
政府之責是為社會中最大多數人牟取最大利益__邊沁
2-2市場失靈
原因
外部性
因某公共設施興建使用(生產或消費),影響其他國民使用的效益成本
外部經濟
外部性結果對大多數的人有利,社會效益大於私人效益
外部不經濟
外部性結果讓大多數的人受害,社會成本高於私人成本
自然獨佔
某些財貨由於生產成本巨大或需要大規模生產才有經濟效益,政府僅允許一家或少數生產者從事該財貨或勞力經營。自然獨佔企業的生產成本通常隨產量的增加而遞減,因而產生規模經濟的現象。
但是獨佔廠商僅有一家,若政府不加以管制,容易以追求利潤最大化定市場價格,扭曲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
交易成本&資訊失衡
交易成本
在交易過程中,交易雙方可能因為環境的不確定性以及人類有限理性,使得交易產生額外的成本
協商成本
交易雙方為消除歧見,所進行的談判與協商成本
契約成本
雙方達成共識而簽約所投入的成本
搜尋成本
尋找最適合的交易對象和交易標的物的成本
監督成本
簽訂契約後,監督對方是否有履約的成本
違約成本
簽約後有一方違約,另一方為確保契約之履行所花費的成本
資訊失衡
在競爭市場中,生產者與消費者對於市場資訊應有完全的了解,才能達到效率的目標。但大多情況下,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資訊不對稱
經驗性財貨
消費者必須使用該財貨才知道該產品特性的資訊
例如:食品好不好吃
經驗後財貨
消費者即使採用經驗法則也無法知道財貨之特性資訊
例如:施打疫苗後的副作用
探索性財貨
消費者在使用前就已知產品特性之相關資訊
例如:桌椅
如何避免瑕疵:進行樣品抽驗
資訊不對稱造成的結果
反向選擇
市場上充斥無數濫竽充數的生產者,混淆消費者的選擇標準;正規信用的生產者反而無法與那些投機取巧的生產者相互競爭,使得消費者做錯誤的選擇
政府發放消費券,為擴大消費效果,鼓勵消費者到有打折的廠商消費,但是市場上充斥五花八門的廠商打折訊息,消費者如何知道廠商的信用?
道德危機
生產者利用不誠實或不正當手段故意散布錯誤的資訊,導致消費者無法做出效率的選擇
政府大型採購案,容易出現政商掛鉤的現象,廠商賄賂政府官員並提供不實的商業信用資訊
公共財與集體行動
政府機關的運作是一種集體行動,提供公共財與集體財。因此公共財與集體財的消費非敵對性、非排他性與排擠性存在,容易出現搭便車心理,造成公共財品質下降,出現共有財悲劇。
2-3政府失靈
面對市場失靈的現象,政府基於保障社會最大多數人的福利必須干預市場的運作,不幸的是:政府干預不一定成功,因為政府容易產生若干失靈現象
原因
官僚供給的問題
民主國家由官僚體系提供許多財貨與勞務的衍生的問題
公共服務的產出難以評量
官僚機構提供的服務多數是抽象的,無法量化,衡量其邊際社會利益&成本。
如:國防、社會安全
有限競爭
官僚體系是獨家的公共事業,不需要面對市場競爭者,故其運作不以效率作為考量;如此一來,難免造成社會浪費的現象,更不會主動創新,政府無法有效率。
文官保障的僵化性
文官的保障強調資深制&永業制,根本無法以效率或生產力因素進行裁員縮編 或人力精簡配置;繁複的甄補程序、人事經費或法規限制使行政運作無法以校旅為優先考量。
分權化的問題
在施行地方分權的國家,中央與地方政府擁有各自的獨立權限,形成權力分化現象
執行問題
因中央與地方政府擁有各自獨立的管轄權,中央的政策目標,地方執行時會有另一套實行的方式與機制,導致上令無法貫徹。政策執行還涉及組織間的溝通與協調問題,沒有強權的政府通常會面臨執行不利的困擾
財政的外部性
由於分權化的結果,地方政府能為民眾提供多樣的公共服務,民眾有機會選擇服務更好、義務負擔更少的地方政府,形成用腳投票的現象,造成移入地區的公共服務的負擔
如:學籍問題、生育補助
代議政府的問題
議員的區域代表性
民主國家的議員由各地區選舉出來的,其代表的是地區選民非全國選民的利益,容易出現滾木立法/肉桶立法的現象。
選舉循環
民選出來的議員都會遇到改選,而未尋求連任支持,傾向在選前通過討好選民的政策買票,或者對瀕危選區投入較多資源,導致出現短視媚俗或民粹主義的現象。至於政策是否有效率,是否對全體社會有益,則不列入考慮。
競租行為
民意代表利用自己的特權,俘虜政府追求自身利益,卻以服務選民做為藉口。
裝腔作勢
候選人通常為取得關注度,通常會選擇聳動熱門的議題進行辯論,設法引起媒體與網民的關注,出現媒體驅動的政策議程,忽略與民生相關的冷門議題。
直接民主的問題
偏好強度與集體性
多數決是民主國家決策制定的基本法則,但是多數決也意味著少數人的利益被犧牲;當少數人屬於弱勢族群或少數與多數之間的差距不多,形成了多數專制。
例如:美國黑人
權力制衡
民主程序中的權力制衡機制僅能矯正最壞的錯誤,卻不一定能夠產生最好的結果;因此以民主投票作為社會選擇的依據不容易產生最好的政策。
投票弔詭
按照常理,個別理性投票者投票,採用多數決的投票方式也必然產生多數理性的選擇結果,意指必然產生遞移性的團體投票結果。實際上,即使每個人的投票都是理性的投票,多數人的投票決定未必是產生理性的投票結果;換言之,個人理性投票不一定會出現在團體理性投票的結果。反而出現不一致的社會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