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台灣史, 日本鎖國政策+菲律賓動亂, 1659年採何斌建議攻台 - Coggle Diagram
台灣史
鄭氏治台
原住民
生存空間遭壓迫+差派勞役負擔
大肚王國反抗
陳永華設立社學
語言、文化流失&族群認同移轉
政教制度
明朝典章制度
文教制度
六部
郡縣
鄭成功: 設天興、萬年縣+ 澎湖安撫司
鄭經: 稱台灣為東寧+ 天興、萬年州+增設南北安撫司
糧食問題
寓兵於農
1664年 鄭經將廈門、金門軍民移入台灣
清廷<遷界令>
荷西
荷蘭
原住民
便於利用台灣資源&傳教
間接統治
部落長老制
長老會議授予VOC權杖,宣誓效忠東印度公司, 接受其宣達的命令
反抗事件
1629 麻荳社
傳入基督教
創新港文
漢人
領袖--頭家配合政策維持秩序、從事農商活動
向東印度公司承租王田
出: 蔗糖、稻米、香料、白銀、鹿脯、歐貨/ 進: 絲綢、瓷器、藥材、鹽、鐵
僕社制度
競標--向VOC繳現金--以布匹、鹽、鐵向原住民交換鹿皮
剝削原住民
1640年 開徵人頭稅
郭懷一抗荷
日本
課徵關稅
1628年 濱田彌兵衛事件
關閉平戶的荷蘭商館
進: 白銀/ 出: 蔗糖、鹿皮、絲綢、藥材、武器
1633年 鎖國政策
西班牙
淡水聖多明哥城
傳入天主教
清領時期
前
原住民
歸化程度
化番
有貿易往來&納稅但不完全接受統治
熟番
接受統治與教化+納稅&服勞役
自社群遴選土官管理
通事從事政令宣達、訓導、徵稅
1731年 大甲西社事件
勞役過重+通事荼毒
土地政策
雍正: 漢人可向其承租番界
學習農耕&水利技術
地權大量流失
混居、通婚
番屯制: 熟番武力維持治安
1786~1788年 林爽文事件
通漢語、略知漢字
生番
不受管轄、不納稅or服役
康熙: 劃界封山
1814年 郭百年侵墾事件
平埔族大規模遷移
1721~1722年 朱一貴事件
後
原住民
光緒元年: 開山撫番
沈葆楨
修北中南往東部道路
招撫 or 武力征服生番
丁日昌
教導耕種、廣設義學、施以醫藥
劉銘傳
大嵙崁 全台撫墾總局
設番學堂
1874年 牡丹社事件
大舉遷移
歷史時代(文字出現)
台灣原住民
ex: 陳第<東番記>、郁永河<裨海紀遊>
南島語族
高山族
部落聯盟
ex: 大肚王國
社會型態
父系社會
布農族
貴族社會
魯凱族
漁團組織
達悟族
母系社會
阿美族
氏族傳承
賽夏族
狩獵、採集、捕撈、遊耕燒墾or 商貿
平埔族
男漁獵、女種稻米+擅長商業、航行
泛靈崇拜
母系社會、部落公共事務依男子年齡分工
ex: 西拉雅族、凱達格蘭族
文學&藝術
ex: 泰雅族貝珠衣、卑南族十字繡、布農族多聲部合唱
與日常生活有關、反映社會地位、表現信仰與傳說內涵
早期台灣
漢人
南宋--澎湖聚居
元朝設巡檢司
明朝海禁政策
走私活動活躍
1656年 清朝<海禁令>
<遷界令>
人民移入台灣、澎湖
1604年 荷蘭占澎湖
明沈有容勸離
日治時期
原住民
初期
1906年 佐久間馬太總督 五年理番計畫
初期
懷柔手段
開設道路伐樟熬腦
隘勇線包圍
威撫並用
推進隘勇線+設置警察駐在所+建山區交通網
1908年 七腳川事件
1914年 太魯閣之役
中期
教育
番童教育所
陋習
出草
室內葬
身體毀飾
強制遷移、發展農業
山區國有、掌握山林資源
反抗
1932年 大關山事件
1930年 霧社事件
伊能嘉矩 理番施政
熟番
1930年 霧社事件
平埔族
生番
高砂族
後期
強化大日本臣民思想
高砂義勇隊
倡導改日姓
國民政府
原住民
高砂族
高山族
山地同胞
平地山胞
依行政區區分
保留地使用權、山區國有
1966年 取得土地所有權
強迫改漢姓+1950's 生活改進運動
1960's 從事地技術 or 高危險性工作
權力伸張
1983年 創<高山青>雜誌
1984年 成立原住民權利促進會
還我土地運動
追求自治
正名運動
1994年 國民大會修憲
文化復振運動
史前文化(無文字)
早期台灣
金屬器時代
鐵器的製作與應用+聚落規模擴張
貿易: 瑪瑙、 玻璃、金氏、銅幣、宋元瓷器
ex: 新北十三行文化
舊石器時代
打製石器+採集、狩獵&漁撈
聚落較小
ex: 澎湖原人、台東長濱文化
新石器時代
ex: 大坌坑文化、台中牛罵頭文化、台北圓山文化
出現貿易往來
出現能業+飼養牲畜+定居聚落+製作陶器+精美飾品
日本鎖國政策+菲律賓動亂
1642年 荷蘭北上驅離
1659年採何斌建議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