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從能力本位到素養導向教育的演進、 發展及反思 - Coggle Diagram
從能力本位到素養導向教育的演進、
發展及反思
演進
時代與需求
源起
二次大戰後
講求效率與精準
泰勒主義
福特主義
CBET
操作練習
評量與反饋
具體行為目標
行為主義
科學管理
20世紀
戰後
精粹主義
標準
能力
測驗
職業教育和師資培育
1960
公平議題
反種族隔離
補助貧窮與弱勢校區
1970
品質控制
商業
績效與品質
教育
基本學力測驗
1980
新自由主義
重視競爭
成敗自負
個人自由
重懲犯罪
績效責任運動
表現本位
標準本位
成效本位教育
學生學習表現
成果由誰負責
成效本位
1990
效標參照能力測驗
監控
學生
能力表現
獎懲
教育人員
負責學生分數
全球化
知識為科技時代重要資本
21世紀
強化績效責任
擴展標準本位
監控
教師表現
學校品質
產生
學生學習標準
學習成效評量
課程標準
缺點
瑣碎目標的訂定
外在控制的扭曲
教育人員
喪失意義與自主感
功利取向
優點
領域
經濟
文化
政治
學術教育
主義
民主
實驗
建構
學習者中心
合作與抗衡
1 more item...
新自由
國家
歐美地區
重要發展
CBE轉向
歐盟
1990年代
終身學習
2000年後
素養
課程架構
學科特定
1 more item...
通則
1 more item...
職業教育
知識本位
3 more items...
定義
個體在特定情境中所達成的綜合性整體表現
重視專業的
品質
發展核心
6 more items...
OECD
1996年
《全民終身學習》報告書
(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
促進
社會凝聚
經濟成長
個人發展
2003年
「素養的定義與選擇」
促進
成功的生活
健全的社會
核心素養
能在社會異質團體中運作與互動
能自主行動
能使用工具溝通互動
對台灣的影響
教育制度
九年一貫
十二年國教
培養核心素養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培養帶得走的能力
能力指標
課綱用詞(CBE)
2006年前
能力本位教育
2006年後
素養導向教育
「素養」
定義
個體為了健全發展及因應生活情境需求所不可欠缺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觀點
整合性(holistic)
歐盟和OECD
CBE的反思
傳統觀點與困境
1.原子論與化約論
個人主義
忽略環境文化對個體之影響
能力分解為繁瑣行為表現
無法因應未來所需
與之平衡
系統理論
社群主義
整體論
2.先天論與後天論
風險與困難
用獎懲控制
失去專業自主性
能力
無法否定的
穩定的
陷入知識論的循環邏輯
著重表現
不易區辨能力表現或偶發行為
強調表現
忽略
心理歷程
內隱知識
能力
與之平衡
理論
人本論
互動論
建構論
歷程觀點
個體
心理運作
學習發展
環境互動
3.情境、脈絡與文化
與之整合
情境主義
脈絡主義
多元文化觀點
忽略能力內涵界定上的差異
後期趨勢
新取向
1.整合與平衡
全人觀點
動態發展
情意
態度
倫理
行動
技能
表現
意圖
認知
知識
程序
學科
事實
理由之知
思考
批判
後設認知
創造
2.歷程與發展
動態關係建構
人
目的
情境
3.行動與陶養
行動主義
參與社會實踐
批判性思考與後設反思
新的見解
陶養
成為一個人
完成自我
實現潛能
體現
個體身體與外在環境互動所產生的各種作用
建議
1.建構學習者的新圖像
適切互動
學習
內外在互動
內在
想像
組織
選擇
轉化
建構
創造
推理
反思
抽象化
詮釋
外在
他人
師生
同儕
環境
做中學
做實驗
文化
閱讀
觀賞
觀點
互動論
社群主義
多元文化
永續環境
詮釋學
生活脈絡
學習
脈絡化與去脈絡化的歷程
觀點
脈絡主義
情境認知
動態發展
觀點
自我組織理論
建構論
歷程哲學
自我調節理論
學習
先天與後天交互作用
主動建構
平衡發展
內涵兼顧
倫理與技能
具體表現與高層次思考
知識與能力
職業功能與一般公民素養
認知、情意與行動
企圖兼顧
微觀與宏觀
傳統與創新
具體與抽象
終身發展的全人
擅長領域的自我實現
健全幸福的公民
終身陶養
4.發展素養導向的評量策略
和教學設計相互調整
需考量的特徵
降低風險
留意高風險評量之使用
多元整合
運用多種面向的評量方式
支持教學
將評量融入並促進教學
行動研究
蒐集資料的多元化系統
回應課綱之要求
連結外界
提供令人信賴的學生學習歷程相關資料
支持學習
提早發現學生的學習困難與迷思之處
依總體課程規劃來規劃
3.發展素養導向的教學模式
三層次教學目標
特點
累進發展
非獨立類別
具體到抽象
素養
中程目標
核心素養
終極目標
學習表現
立即目標
2.提出教學的新意涵
動態平衡
教師與學生
主體性相同
共同探索與創造
教師與內容
控制與轉化
教材內容
轉化
選擇
善用
超越
適切
學生與內容
自主與結構並存
5.進行學校總體課程的有機整合
學校本位課程
建構
依據
學校願景及學生核心素養圖像
調整學習表現
非正式課程
彈性學習課程
領域課程
教師課程實施與教學實踐、教學研究會等相關機制
調整
總體課程結構
評量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