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極端氣候(暴雨)(八八風災) - Coggle Diagram
極端氣候(暴雨)(八八風災)
極端天氣
(一)極端天氣指非正常、嚴重、季節性,或超出歷史平均數值的天氣。通常極端天氣以當地過往天氣數字為基礎,並被訂為是基數中最不常見的百分之十。 近年人為的全球暖化、洋流變化、氣壓變化等被認為是造成極端天氣的成因。亦有研究顯示未來的極端天氣現象將增加。
-
(四)10 大對策
-
- 淘汰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包括煤炭、天然氣和石油等能源,在探勘、生產與燃燒的過程中,皆排放大量溫室氣體,是加劇氣候變遷的主要因素。全球必須在 2030 年將碳排放量減半,並在 2050 年達到淨零碳排,為了達到此目標,各政府都必須加速能源轉型,透過淘汰仰賴化石燃料的經濟模式,從源頭減少碳排。
- 發展再生能源
在淘汰化石燃料的同時,也應積極發展再生能源,作為替代能源。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潮汐能、水利能、地熱能等,在建置和發電過程的碳排量遠低於化石燃料,若能透過能源轉型成為主流,將有助於淘汰化石燃料、減緩氣候變遷。
- 保護森林
森林作為全球非常重要的自然碳儲庫,對拯救氣候至關重要。政府必須制定更完善的法規阻止企業為了工業化畜牧、種植大豆、油棕樹等經濟作物,大規模砍伐、焚燒森林,而導致氣候變遷變得越來越劇烈。
- 守護海洋健康
健康的海洋具有調節氣候、水資源循環與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等功能。但是工業式漁業、塑膠污染,以及開採化石燃料,都大幅破壞海洋生態環境,使人類逐漸失去減緩氣候變遷的重要屏障。因此綠色和平積極推動《全球海洋公約》,爭取各政府在 2030 年前保護至少 30% 海洋。
- 復育自然生態
利用「野化」讓土地恢復自然生態系統功能,以及在對的地方種植多樣化的森林,對於恢復生物多樣性、吸收二氧化碳並儲存在土壤中,都大有助益。
- 推動綠色交通
城市道路規畫可改成更友善環境的方式,設計適合步行、騎腳踏車的環境;建設便利又全面的大眾運輸系統;推廣電動汽機車及規劃更便利的充電系統,都有助於大幅降低碳排放量與空氣污染。
- 減少使用塑膠
99% 塑膠是由化石燃料製成,在生產過程經歷開採、提煉、製造,產生十分驚人的碳排放。然而塑膠的使用量卻快速攀升,若繼續下去,2030 年的全球塑膠碳排量可能比 2019 年水平多出 50% 以上。根據國際環境法中心估計,光是 2019 年,製造和焚化塑膠製品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已相當於 189 座燃煤電廠的排放量。
- 推行友善建築與健康住宅
從建築設計提升居住品質,採用對環境友善、減輕環境負擔的環保建材與工法,以及利用空間規劃,享受自然採光、通風、除濕與供暖,減少對電器的依賴。
- 推廣少肉多蔬飲食
工業化畜牧業在清除林地、種植飼料、飼養牲畜過程皆製造大量溫室氣體,助長氣候變遷。政府與企業應制定規範禁止販售毀林肉品,同時鼓勵在地的植物性飲食、增進友善環境的農法與商業模式,為消費者提供更環保的選擇。
- 理性消費,延長商品使用壽命
食、衣、住、行、育、樂等,每個人一天的生活型態都有可能對環境造成不同的衝擊,進而影響到氣候。再加上流行已久的快時尚、每季出新機等商業模式,不僅浪費資源,也導致垃圾災難。鼓勵推動可重複使用的商品設計,減少一次性與拋棄式塑膠製品(例如食品容器)
(五)九招減碳
-
- 使用節能家電
以家中最耗電的冷氣為例,設有節能標章的冷氣在 10 坪大小的房間內全年運轉,比起沒有節能標章的冷氣,平均 1 年可省下 500 - 700 度電,減碳約 300 - 400 公斤
- 利用大眾運輸通勤
根據環保署統計,在臺灣,包含飛機、汽車等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佔比約為總量的 14%,若我們能改變每天的通勤方式,搭乘捷運、公車,或與住的近的同事共乘,甚至挑戰騎腳踏車上、下班,不但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也能同時減少空氣污染,提高運動量!
- 關心氣候與能源政策、理性投票
政治之所以存在,是為了管理眾人之事,日常中的節能減碳固然重要,但若能將氣候問題提高至法律層級處理,不但能夠全面地推動改變,更能受惠於法律的強制力而進展更快速。
- 拒用塑膠製品
根據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EMF)的研究,過去 50 年,全球的塑膠產量就增加了 20 多倍,塑膠生產的碳足跡更佔了全球碳排放量的 6%,相當於「全球航空業」的碳排放量。
- 培養少肉多蔬的飲食習慣
畜牧業對環境造成的負擔就是這般超乎你我想像——光是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就佔全球排放量的 18%,比全球運輸業(鐵公路、輪船、飛機⋯等等)的碳排放量加總起來還多。
一個臺灣人一天不吃肉,能減去至少 2.4 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若全臺灣人一天不吃肉,就能減少超過 56,510 公噸的二氧化碳!謹慎選擇生活中的每一餐,每一天都能為環境多付出一點點。
- 重複利用降低物慾
我們所穿的每一件衣服、所用的每一項物品,在生產、運送的過程中都累積了或多或少的碳足跡。人類的生存活動無可避免地會消耗地球資源與能源,正因如此,我們更應該對手中的物件心懷感激,正確使用每一樣產品,在安全範圍內延長物品的使用壽命,尋找重複利用的可能,為手中的資源,創造最大的效用。
- 學習/傳播氣候新知
1975 年,氣候科學家 Wallace Broecker 首次提出「全球暖化」的說法,他在論文中預測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將導致全球氣溫上升,然而,當時人們卻因氣候變化緩慢又抽象而喪失警覺,與阻止氣候變遷的黃金時機擦肩而過。
- 轉用電動車
全球環保意識高漲,電動機車、汽車也橫空出世,各家車廠紛紛推出電動車款,電動車化趨勢儼然勢不可擋。
- 親近再生能源
雖然使用節能家電、轉用電動車都能幫助我們在日常中減碳,但若以全生命週期來看,任何電器產品在製造、使用甚至回收時都須耗電,而目前臺灣的電力來源仍有約 40% 左右的燃煤發電,持續製造空氣污染並排放二氧化碳。
(二)極端氣候 (extreme climate)襲捲全球,熱浪、林火、乾旱、暴雨、洪水等形式的天災,彷彿電影「明天過後」的科幻場景在真實世界輪番上演。對弱勢族群來說,就像一場醒不來的惡夢。
極端氣候又稱為極端天氣事件或極端氣候事件(extreme weather/climate event),通常指不正常、嚴重、季節性或超出歷史平均數值的天氣。
-
案例
前國內、外宗教團體
投身極端氣候改善的案例
。
(八)水災發生後,社會各界及世界各國均表達了援助的意願,並且發起捐款。TVBS、台視及非凡電視、中視及中天電視、民視、臺灣公廣集團、慈濟大愛電視台等電視媒體分別播出募款晚會或特別節目。「把愛傳出去」是一個為八八水災災民而製作的籌款晚會,由中天及中視現場直播,播放日期為2009年8月14日下午6時至凌晨1時,由綜藝界人士張小燕、中視主播沈春華、主持人陶晶瑩帶領臺港中演員進行7小時馬拉松籌款,該晚各藝人共為災區籌得約5億新臺幣
-
-
-
說明
(六)莫拉克颱風在2009年8月6日至8月10日間造成臺灣中南部及東南部發生嚴重災害,又稱「八八風災」,山區雨量超過2,000公釐,超過臺灣整年平均降雨量2,500毫米(許多地方2日的降雨量相當於1整年份的量),主要災害類別包含水災、土石流、坡地崩塌、橋樑斷裂、河海堤損毀、交通中斷及農業災情等,財物損失無法估計,造成多處淹水及多起嚴重的山崩與土石流災情,造成數百人活埋。災後政府相關單位積極勘災並進行重建工作,且引發更多對於大規模崩塌議題的調查與研究計畫。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