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马原思维导图(简/终) - Coggle Diagram
马原思维导图(简/终)
:star:
1 马哲
1-1 辨证唯物
世界是怎样的?
(两观、两原理)
世界的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物质观
物质、物质与运动、物质运动和时空、运动与静止
意识观
意识本质(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来源、意识来源于物质;
意识与人工智能
意识与物质的辨证关系原理
:star: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人特有):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具有创造性(近似反映)、
意识可以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实践-能动性)
:star: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统一
(规律-客观/必然性-本质、内在、固有)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怎么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实际出发;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基本途径;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还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统一于物质(一元唯物);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的(一元辨证唯物)
意义:马原基石(辨证唯物论)方法论:从实际出发
1-2 (唯物)辩证法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三大规律
:star:对立统一/矛盾规律——发展
同一性和矛盾性及其辩证关系(一分为二);在事物中发挥的作用(反向思维)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平衡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
质变量变
否定之否定
五对范畴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联系的几类,发展的几类)
总特征
普遍联系
永恒发展
总结: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本质上是批判革命的;是客观辨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1-3 认识论
认识世界,实践改造世界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真理与价值(认识的结果)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上的辨证唯物主义):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
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包含
真理发展规律:相对向绝对无限接近
真理与谬误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star:统一中的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就没有谬误,没有谬误就没有真理
真理中包含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方面,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方面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就会相互转化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
是因为:
真理的本性(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和实践的特点(客观实在性)
补充:逻辑证明是补充,是手段,不是标准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和不确定性/相对性
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辨证发展的过程,在发展的实践中不断验证认识的真理性/正确性
价值的基本特性/价值本质的表现(四个):
主体性(人不同,价值不同)、客观性、多维性、社会历史性
:red_flag:(选择题难)价值的评价(是价值评价性的认识)特点
还有认知行/知识性认识。
价值评价有客观性和主体性,但无主观性!主观性评价(错)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辨证统一。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必然和自由;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社会历史趋向和人的主体选择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于实践,
方法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矛盾,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动力。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到自由的过程;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的。
自由的条件
实践(认识的来源)与认识
实践观(马原认识论基本观点、实践性);
实践的本质(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基本特征(3个:
直接现实性/客观实在性
、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结构(3个,主体客观化、客体主观化)
实践的基本形式(3+虚拟):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star: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认识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反映论 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
从实践到认识
,从理性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
)。
:star: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
:star:实践与认识的辨证运动/两大规律:
认识往往要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是不断反复且无限发展的过程,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形式上循环往复、在实质上前进上升)。
不同哲学流派的认识论(唯物反映论、唯心先验论 ;
反映论中(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机械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
1-4 唯物史观
人类社会历史本身的发展问题?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五大)
根本动力:
社会的基本矛盾:
两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三个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其余重要动力: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改革、科技。
科技在生产劳动中决定性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重要动力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唯物历史观和唯心历史观区别在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人民群众是对历史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方法论:因为人民是历史创造者,所以我要为人民服务
历史人物
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没有看到物质动因,没有看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英雄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及其辨证关系
第一对社会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社会存在=自然地理+人口+物质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
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
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与人+生产分配
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第二对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总和
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政治上层建筑
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易错: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交往伴随/促进生产力发展(由生产力决定)
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是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交往的普遍性推动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的更替(统一和多样;必然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前进和曲折)
2 政治经济学
(仅个别选择题)
2-1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简单商品经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
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候资本主义
简单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商品经济含义(交换)+产生的两个历史条件
商品二因素:
使用价值(有用性,自然属性,一切劳动产品都有)和价值(劳动,社会属性,商品特有)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对立统一
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不同劳动形式使得商品用途即使用价值不同)和抽象劳动(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商品同性质的价值)
价值就是抽象劳动
任何一商品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任何一劳动一方面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如何衡量价值
——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
PS:衡量价值的形式是货币
:red_flag: 劳动生产率/生产力对商品(总)价值
劳动生产率——单时商品数(单时生产效率)、单时使用价值(总)量:正比
劳动生产率——单位商品价值量(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反比
劳动生产率——单时商品价值(总)量:不变
劳动生产率——单位商品使用价值量:无关
价值如何表现?衡量价值的形式——货币
(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流动、支付,,)
价值有何规律
内容;表现形式;作用
总结:私有制经济下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继承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创造了劳动二重性理论
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发达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之所以发达/区分:劳动力成为商品)和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2个途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定(2个阶段):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
:star:
劳动力成为商品
是
货币转化为资本
的条件/原因/前提。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工资):三个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劳动力在消费/使用过程中可以创造出价值,并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还要大
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殖过程中)产生
。
资本主义的生产二重性:劳动过程+价值增殖: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的这个
一定点
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一定点: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本质:(雇佣工人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剩余劳动带来的价值-体现了剥削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的原因)
:star: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唯一)—>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
资本的本质: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不是物,是社会关系。
资本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可变
剩余价值来源于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剥削率
补:自动化生产带来的剩余价值依旧唯一来源于劳动力的剩余劳动。
资本主义再生产特点:扩大再生产。
的源泉:
资本的积累:
本质:不断利用无偿占用剩余价值扩大资本规模
源泉/决定因素:剩余价值
规模影响因素;后果:两极分化和失业
资本的循环周转、再生产
资本的划分(3个维度)
剩余价值的分配
工资掩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劳动力的价格”
利润掩盖剩余价值
(由于资本家之间的自由竞争,):star: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商品价值转为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1+r%)(c+v)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剩余价值学说意义
+唯物史观=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现实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2对,3个,一个具体
(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化
和
生产社会化
之间的矛盾)
补: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进步性继承,局限性批判
2-2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垄断资本主义+当代、未来的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政权和私人人垄断资本融合)
形成的原因(根本:生产力发展)
主要形式(5个)。:star:宏观调节:经济手段,微观规制:法律手段
:star:
金融垄断资本的形成/壮大条件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推动者资本主义金融化程度提高。
资本主义向世界扩展
动因;基本形式;后果
国际垄断同盟
:垄断资本国际化条件下的垄断组织(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的联盟)。
早期形式:国际卡特尔
当代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eg. 欧盟,西方七国集团G7
国际性协调组织(调节国际经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
:star:经济全球化
表现:生产、贸易、金融全球化
原因/因素:
(1)
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根本,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
注意:企业不断进行的创新是为了适应全球化,不是原因,若没有其他你出不去国门
(2)跨国公司发展。(企业组织形式)
(3)各国经济体制变革和国际经济组织。(体制和组织保障)
影响/作用:(两面) 中国抵制封闭全球经济化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的途径:生产集中/资本聚集和资本集中
垄断产生的原因。本质:为了获得高额利润
最简单、初级的垄断组织形式:短期价格协定
垄断下的竞争特点
:star:
金融寡头控制社会的方式
:经济领域采用“参与制”,政治上对国家机器的控制采用“个人联合”,政治上还采用政策咨询机构等对政策制定影响,掌握新闻信息等左右国家内政外交及社会生活。
垄断利润根本来源: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
垄断价格=生产价格(=成本+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正确认识当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
:star:(6个)
生产资料所有制:变成法人资本所有制
垄断资本形式变化:金融垄断资本,甚至可以实现对国家的政治控制
劳资关系和分配制度缓和: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
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变化(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CEO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公司经营的实际控制者
经济调节机制的变化
经济危机呈现新特点: 周期性危机和结构性危机交织(但周期性危机仍然是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
变化的原因和变化的实质/评价: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发展是根本推动力
21世纪以来,资本主义新变化新特征:
最突出、最鲜明、最主要的特征: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
3 科学社会主义
(仅个别选择题)
3-1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star:正确把握:(不违背但也不照搬)
见肖P76
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进程
三大飞跃:
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各国
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第一国际+巴黎公社
无产阶级政党相互关系原则:联合+独立自主完全平等
巴黎公社革命的四个经验
十月革命胜利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十月革命意义
:star: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发展到各个国家
社会主义在中国换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
3-2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
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的方法论原则:(凭什么这么预测)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民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0 导论
马原诞生、著作、特征;哲学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