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和諧理論學派 (結構功能主義), 衝突理論學派, 解釋理論學派, 伯恩斯坦 L. Bernstein - Coggle Diagram
和諧理論學派
(結構功能主義)
斯賓塞
H. Spencer
有機體
教育論-智育、德育、體育
社會達爾文主義之父
提倡科學教育
教育進化論-適者生存
預備生活說
身體的保健
謀生的職業
做父母的準備
公民的道德活動
休閒和育樂
智能訓練說
涂爾幹
E. Durkheim
教育社會學之父
兒童道德發展
使人社會化、個性化(社會分工)
理想的成人
社會分工論
機械連帶-同質性
有機連帶-異質性
社會實體論
鉅觀
(短期)
穩定
調適中求改進,穩定中求進步
共識
成員間有共識使社會和諧
整合
各部門相互影響協調與整合
教育是為了使個人社會化,
以選擇分配合適的工作來
滿足社會需求、維持社會秩序。
社會結構
社會是由各部門組成的實體結構
功能
對社會之貢獻,滿足社會需求
帕森士
T. Parsons
教育(班級體系)功能
社會化-責任感與能力
選擇-分配
保護與照顧-身心健康發展
社會體系(彼此交互作用的網狀組織)
角色、角色期望
社會體系四作用
模式的維持
體系的統整
調適的作用
目標的達成
莫頓
Robert K. Merton
科學社會學之父
顯性功能
明顯和預期的功能
知識傳授、技能培養、社會化、地位賦予
隱性功能
隱藏、未刻意追求或非預期功能
社會階級、群體網絡、社會控制
社會變遷、傳遞文化、秩序維護
促進社會與政治整合
反功能
危害社會的穩定運作的之副作用
校園幫派
布朗
A. R. Brown
人類學理論
科學社會學之父
衝突理論學派
新馬克思主義
再製理論
布迪爾
P. Bourdueu
文化再製
社會資本
身教、言教、人際
文化資本
家世、教育經歷
象徵資本
名望、地位、權威
經濟資本
金錢、收入
象徵暴力
文化暴力
課程的批判
符號暴力
藉由語言符號的溝通行意識宰制之實
學校暴力
學校在統治者所賦予的權威下
進行統治文化和社會階層再製
教學暴力
以上層社會文化資本為課程進行排他性教學
包爾斯與金帝斯
S. Bowles & H. Gintis
社會再製
教育是為資本主義服務
符應原則
文化霸權理論
葛蘭西
A. Gramsci
抗拒理論
艾波
M. Apple
相對自主性
創造行動
強制再製過程中的「抗拒」觀點
威里斯
P. Willis
文化創生
反學校文化
抗拒次文化(勞工階級次文化)
批判理論
鉅觀
(長態)
對立與衝突
支配者(資本)與從屬者(勞工)的階級鬥爭
變遷
權力鬥爭導致社會積極變遷
教育是階級動爭的歷程、再製的工具,其不認為教育是促進社會流動的途徑。
強制
優勢團體強制或灌輸其他團體與之合作
新韋伯主義
柯林斯
Randall Collins
科層(官僚)體制
官僚政治
教育是文化市場
教育資格或條件反而變成文化控制的工具
多層面的利益衝突
經濟階級、地位名譽、政治權力
權威
合法性
傳統型
魅力型
法理型
師生衝突關係論
華勒
W. Waller
支配-從屬
班級管理術
懲罰-制裁
管束-間接暗示、延宕處理、隔離
命令-服從
生氣-管制
懇求-勸說或反面言語要求
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
K. Max
階級意識
階級鬥爭促使社會變遷
經濟結構
資本家vs無產階級(勞工)
結構馬克思主義
阿都塞
L. Althusser
意識型態的國家機器
解釋理論學派
微觀(質性)
日常活動
以日常活動為研究對象進行探討
主動性
師生自我決定思想與創造行為
主觀性
同理的理解、互為主體性
意義
掌握人們賦予其行為的意義
教育就是師生磋商的歷程,著重人與人的互動溝通
互動與磋商
交互作用,彼此了解,達成共識
象徵互動論
(符號互動論)
貝克
H. S. Becker
標籤論
偏差行為非個人本質或行為決定,
而是由社會對個人/群體的標籤或定義決定
高夫曼
E. Goffman
戲劇論
社會互動視為表演,每個人都有人設
布魯默
H. Blumer
綜合三學者
之概念
柯萊
C. H. Cooley
鏡中自我
社會自我或地位取決於他人對他的評價
湯姆士
W. I. Thomas
情境定義
對所處情境的看法會影響行為及態度
米德
G. H. Mead
自我心理學
人的自我觀念從社會互動中形成
注重人與人之間互動性質和過程
人們以象徵符號(文字、語言、手勢、表情等)
來表達意念、價值與思想之動態的人際關係
知識社會學
曼海姆
K. Mannheim
知識的社會性
思想和知識都是社會建構的
世代問題
世代(代溝)是影響思想產生的關鍵因素
思想的相對性
意識形態&烏托邦
維持現狀的思想,反映了統治階級的利益
邊緣群體反抗現狀、展望未來的思想
整體知識社會學
知識在社會脈絡中被理解
楊格
M. Young
知識階層化
知識與權力
知識與控制
知識的選擇、分類、傳遞與評鑑和社會權力的分配有關
伯恩斯坦
L. Bernstein
符碼理論
精密(精緻)符碼
上、中層階級的正式語言
有利邏輯思考
局限(限制)符碼
中下階級的破碎語言
常詞不達意
課程分類
(界限)
強分類
學科界限區分清晰
弱分類
學科界限模糊或整合
(跨領域或議題等)
教學架構
(主導性)
強架構
教師中心
聚斂型課程
(強分類強結構)
弱架構
學生中心
統合型課程
(弱分類弱結構)
霸權再製
文化霸權
重視知識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聯
俗民方法論
葛芬柯
H. Garfinkel
指標性
人們對特定語言符號有充分了解,始能有效溝通
反省性
對行為有反省意識、批判的能力
探討人們日常生活的態度和行為
即人們如何了解生活世界的意義
(參與觀察法) (學校教育俗民誌)
批判理論
批判霸權、宰制、優勢等意識形態
重視意義的「理解」、客觀實體的「解釋」
(辯證法)個體批判與反省的自覺意識、集體實踐活動
法蘭克福學派
哈伯馬斯
J. Habermas
理解與解釋
對社會行動進行理解,從而對社會行動的過程及結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釋
馬庫塞
H. Marcuse
單向度的人和文化
思想、語言等受社會壓抑而喪失批判性、否定性和超越性
現象學
胡賽爾
E. Husserl
回歸事象本身
互為主體性
存而不論
伯恩斯坦
L. Bernstein
符碼理論
精密(精緻)符碼
上、中層階級的正式語言,有利邏輯思考
局限(限制)符碼
中下階級的破碎語言,常詞不達意
課程分類
聚斂型課程(強)
學科界限區分清晰
統合型課程(弱)
學科界限模糊或整合
教學架構
強架構
教師中心
弱架構
學生中心
霸權再製
文化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