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8⃣️田與一, 八田與一, 臺南學-技術類-技術類(工程師), 男, 日本, 日本石川縣金澤市 - 日本石川縣金澤市, 米村外代樹, 土木工程師,…
8⃣️田與一
三年輪作給水法
由從曾文溪取水量有限,不足以一次灌溉全部15萬公頃的農田,為了讓全部農民都有水可用,八田與一設計出獨特的三年輪灌制度,即所謂「三年輪作給水法」。首先把15萬公頃農地分成三大區,然後各大區再分成150公頃的小區,每小區再分為三個50公頃的區塊,每個小區內設置水門控制給水路,三年輪作水稻、甘蔗和雜穀,種水稻時充分給水,種甘蔗只在初期給水,種雜穀則不給水。規劃如下,水稻栽培的期間第一區塊是第2年的6-10月,第二區塊是第1年的6-10月,第三區塊是第3年的6-10月。甘蔗栽培期間長約14個月,給水期間第一塊區是第3年的11月到下一輪第一年的5月,第二塊區是第2年的11月到第3年的5月,第三區塊是第1年的11月到第2年的5月。甘蔗與水稻之間則種植僅靠雨水的甘藷雜作或者綠肥。
當然隨著農地的落點,有不一樣的灌溉方式,三年輪灌只是為了離水圳較遠的農田所設。近大圳的農田每年都可以得到灌溉水,因此一年可以種兩次水稻,一期稻與二期稻之間還可以種一季短期的夏季裡作,如越瓜或綠肥;二期稻與一期稻之間可種生長期略長的冬季裡作,包括小麥、亞麻、菸草、蕎麥、豌豆、蠶豆、甘藍、馬鈴薯、玉蔥、番茄與其他葉菜類作物等。
為了管理輪作給水,八田成立嘉南大圳水利組合(嘉南農田水利會的前身)負責掌控水門和配水作業。對於「三年輪作給水法」,學者有多種看法,其中包括可讓更多土地和農民受惠[12],但亦為有利於地主、製糖廠、大企業及政府的土地利用制度[13]。
但隨著曾文水庫完工後,蓄水量增加,目前嘉南水利會的輪灌制度,已達到三年兩次水稻供水,三年種兩次水稻,一次甘蔗與兩次雜作,水稻全程灌水,甘蔗間歇灌水。近大圳的農田則可三年種三次水稻和三次雜作,而水分充足時,三年最多可種六次水稻和三次雜作。當年設計的水路和水門控制概念持續使用。
-
影響
土木工程師,在台灣日治時期參與水利工程建設。以嘉南大圳設計者及烏山頭水庫建造者聞名,有「嘉南大圳之父」之稱。其自1910年於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到過世前一直都在臺灣任職定居,曾參與臺北下水道工程、高雄港規劃、臺南水道工程(山上淨水場)、桃園大圳工程、日月潭水力發電水庫勘查、大甲溪德基水庫勘查等日治時期現代化的重要土木工程,並提出興建曾文水庫的構想和地點;此外,他還在臺北設立土木測量專門學校,並創立「臺灣水利協會」和專業期刊,培養臺灣土木水利人才。由於對臺灣嘉南平原農業水利事業的貢獻,在臺灣和其故鄉都設有個人紀念館。
生平背景
八田與一出生於日本石川縣河北郡花園村(現金澤市今町),八田屋名門八田四郎兵衛之五男,父親四郎兵衛是富農,是當地的聞人;長兄繼承家業,次兄於日俄戰爭中陣亡,三兄為醫生。1892年,八田與一就讀今町尋常小學校(現今金澤市立花園小學校),而後是森本尋常高等小學校,1899年,進入石川縣第一尋常中學校,1904年,考進第四高等學校大學預科二部工科,是當時日本北陸四縣唯一的高等學校,同樣東京帝國大學土木工學科畢業的鳥居信平也是出身於該高校。
大正11年(1922)八田與一出任烏山頭出張所所長,經過十年的努力, 昭和5年(1930)嘉南大圳完工,開始通水。嘉南大圳完成後,嘉南人民為了感念八田與一的貢獻,眾人合力倡言下,成立「八田之友會」。並在徵得八田的同意,遵照八田的意願,請日本雕塑家賀田勇馬製作一個身著工作服、穿工作靴、席地於堤堰上沉思模樣的銅質塑像,於昭和6年(1931)7月8日以無臺座方式建立在烏山頭水庫大霸旁。
-
-
-
-
-
-
-
-
-
-
-
-
-
八田與一於日治明治43年﹙1910﹚自東京帝大公科大學畢業,隨即來臺任職臺灣總督府土木部技手,參與臺北下水道興建、高雄港興建、日月潭水力發電所、桃園大圳、大甲溪電源開發計畫等日治時代臺灣現代化的重要土木工程。
大正7年(1918)八田針對嘉南地區水利灌溉進行實地研究調查,並向臺灣總督府提出嘉南大圳建設計劃書,獲得通過後,開始進行嘉南大圳的細部設計和規劃,大正8年(1919)受命負責建造嘉南大圳的核心工程--烏山頭水庫。大正9年(1920)9月,這個當時亞洲最大的灌溉土木工程正式動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