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教育理念與實務 - Coggle Diagram
教育理念與實務
倫理學
主內
★品格陶冶、意志訓練、由內而外(義務心)、自律、培養善的意願
康德、行為動機說(批判主義)
行為動機作為判斷、善是依實踐理性行動、服從及履行義務=>善
主外
效益論
行為結果作為判斷標準(功利)、道德由外而內、賞罰建立
人
邊沁
大多數人的max幸福、趨樂避苦、教育工具性任務
彌爾
令人快樂就是善、培養兒童正義感&同情心
史賓賽
德行論
追求幸福&至高的善、★實踐★習慣養成、德行是幸福人生的中心、德行是後天養成的習慣(中庸之道)
理智德行(理論理性)(可教)/道德德行(實踐理性)(不可教)
道德教育:本性 習慣 理性
亞里斯多德
快樂主義
道德行為結果是快樂>>善
伊比鳩魯
折衷
杜威
道德成規前期(本能)>>成規期(禮俗)>>自律期(良心)
動機+結果、道德標準隨社會改變、自我實現+社會福祉、行動性主動性
其他
皮亞傑道德發展論
無律(感官反應)>>他律(社會規範)>>自律(理性判斷)
柯爾柏格三期六段
道德成規前期:避罰服從(不懲罰都好)、相對功利(利益交換)(0-9)道德成規期:尋求認可(從眾)、遵守法規(無彈性遵守)(10-20) 道德成規後期:社會法治(大眾認可)、普通倫理(道德判斷)(20↑)
道德兩難、加一原則
諾丁關懷倫理學
發展關懷關係、傾聽、動機、轉移、行動
責任倫理學(姬莉根)
女性角度、關懷、避扁受傷害
第一階段:確保生存而自我關懷
第二階段:為求社會一致而自我犧牲
第三階段:不傷害道德(不損任何人)
正義論(羅爾斯)
權利平等尊重but義務也要履行、基本制度指導原則>規範社會
最大均等自由原則、差異原則(實質上平等)、機會均等原則(形式上平等)
教育社會學
解釋學派
行為背後意義、主動性、日常活動、互動&磋商、主觀性(運用同情了解、互為主體)
人
現象學(胡賽爾)
日常生活中如何達成共識
回歸事物本身(屏除臆測)、直觀、互為主體性
符號互動論
自我心理學(米德):主我客我
鏡中自我(庫里):鏡中我(社會我)
印象整飾論(高夫曼)
劇場理論(前後台)、物質道具、印象整飾(第一印象、理想化、無意姿態、神秘化、識相)
標籤理論(貝克)
人以
象徵符號
(語言、文字、圖像)來溝通、
有意義的符號
(語言、手勢、表情)為媒介
俗民方法論(葛芬柯)
研究常識性知識、探討人日常生活中態度&行為、
參與觀察法
反省性、指標性、僅適合較小樣本、過度主觀
知識社會學(孟漢)
主動建構知識能力、
知識=>社會形成、課程=>社會所組織的知識
反應社會權力分配的現實狀況
重視班級內體系&人際互動、微觀質性、非中立、★行為背後意義
衝突論
社會控制:集中性、超個人性、依賴性、互動性、多向性
正控制:維持社會秩序、正常生活、社會發展
反:不利目標追求、多數人利益↓
人
馬克思
歷史唯物論:
動力=物質(經濟)
、階級鬥爭、經濟是社會的下層結構(影響力max)、異化/疏離、符號暴力、剩餘價值論
新馬克斯
再製理論
文化再製
布迪爾
經濟資本(擁有的物質)
文化資本(從家庭得到之文化能力):物化、制度化、內化
社會資本(能作為個人資本財的社會資源):靠關係
文化再製、象徵暴力(文化不利)、教育機會均等
霸權再製(文化霸權)
伯恩斯坦
階級、符碼、控制==>文化再製工具
教育知識生產、傳遞、習得
文化霸權仰賴學校教育、教育培養霸權繼承者
通俗型vs精緻型符碼、聚斂型(傳統)vs統整型課程(不分科)
社會再製
阿圖塞
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包爾斯&金提斯
符應原則(選擇有利文化教育)、合法化
學校再製社會階層:學校結構、課程內容、教學過程、教育符應論
抗拒理論
艾波Apple
課程的意識形態
批判教育學
教師是轉化型知識分子
培養學生開放態度、師需實踐、提升課程批判意識
問題教學法(生活問題)、師生平等、對話式
Giroux
邊界教育學(轉化型知識分子)、差異策略(替弱勢發聲)
威里斯
反學校文化
強調關係強制性&變遷普遍性、衝突是進步動力
對立&衝突(權力&利益)、變遷、強制
衝突有整合、穩定、激發、促進 功能
新韋伯
柯林斯
學校教育未提供技職訓練(在工作場所習得)
文化市場(文憑主義)
師生衝突論(華勒)
支配-從屬關係
結構功能論(和諧論)
整合、穩定、共識(價值中立)
教育目的:社會化&個性化、學校:社會化&選擇
自我雇用:優先雇用同一階級背景
人
涂爾幹
人性二元論、社會分工理論、社會連帶(有機連帶)、集體意識
教育目的:適應生活過程、傳遞知識、技能、規範
帕森士
教育功能:社會化&選擇
AGIL結構:適應作用A、目標達成G、體系整合I、模式維持L
墨頓
顯性功能、隱性功能(★)
安置在適當位置(各司其職)、對社會貢獻,社會為一有機結構體
教育哲學
二元世界
實在論
實在主義
經驗主義
培根:種族偶像、洞穴偶像、市場偶像、劇場偶像
教育如塑造、學而不思、知識就是力量(洛克)
洛克:人心如白紙、教育萬能
洛克、柏克萊、休姆、伊比鳩魯、培根
知識源於感覺經驗(實物教學、歸納法、感官唯實)、課程即經驗、培養社會需求人才、由外而內
觀念論
唯實論
理想主義
理性主義
產婆、問答、文雅教育、啟發教學、形式訓練
希臘三哲、笛卡兒
知識來自理性(演繹法)、重理論(no技能)、重啟發==>先天存有、由內而外
教育如雕刻、思而不學、我思故我在(笛卡兒)、心靈實體說
赫爾巴特:四段教學(明瞭>聯合>系統>方法)
批判主義
理性+經驗、學思並重、先天+後天經驗
獨立思考、
主動建構
、歸納+演繹、自律(不體罰)
康德
其他學派
自然主義
盧梭:兒童中心、重身體鍛鍊、人事物自然==>忽視社會需要
福祿貝爾:幼稚園創始(幼稚教育之父)、遊戲、恩物
蒙特:混齡教學
盧梭、福祿貝爾、蒙特梭利
重情意(浪漫主義)、消極教育(自然邏輯)、學生中心(興趣、適當環境)、教師如園丁
實證主義
對現實認識只能靠科學(甚麼知識最有價值-->科學)
生活預備說(預備將來完美生活)
史賓賽
進步主義
教育即生長
(不斷重組改造)、
教育即生活
(非預備)、
教育無目的
(主動建構、內在動機)、學校即社會
學生中心(實際經驗)、
解決問題能力
(做中學)、問題教學法、教育機會均等、過程>目的
杜威(哲學是教育的普遍原理、教育是哲學的實驗室)
永恆主義
知識普遍性-->
永恆真理、古代經典
、教材中心、人=>理性、講述法、詰問法
哈欽斯&赫斯特:
博雅教育(通識)
;阿德勒:派代亞計畫(for真善美)、教育機會均等、first終身學習
哈欽斯、艾德勒
精粹主義
重學科知識(精粹知識)、3R(讀寫算)、傳統經驗>個人經驗
重教師功能(教室權威)、重課程(學科)
柏格萊、康德爾
觀念分析學派
分析語言&概念、反形上學(★邏輯經驗)、★人潛能(謝)
設證&論證準則(P)=>if邏輯一致、經驗驗證、道德可欲>論證(知識)
教育規準(P):合價值(有意義)、認知(教知識)、自願>無外在目的
謝:教育定義(約定、敘述、計畫)、教育的口號、
隱喻(生長、塑造、雕刻、有機、撞鐘、鑄劍)
教育本質:複合、爭議、多樣態、工作-成效
謝富勒、Peters、赫斯特
文化主義學派
斯普朗格(價值類型論=>教師 社會型)
目的:文化傳承、文化創造、引導文化陶冶
★愛的教育、教育愛(可激發潛能)、因材施教、主觀個性客觀化
後現代
傅柯(權力規訓理論(權力決定真理是甚麼))、羅狄
異質、包容、尊重多元、去中心化、反體系、主張文化多元、重視弱勢群體
教師協助學生轉化、互為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