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後段認知、┼推理與執行功能 - Coggle Diagram
後段認知、┼推理與執行功能
後段記憶
傳統定義
監督與調適自身記憶行為之能力的發展
Wellman
變項之領域
有關人的知識
有關策略的知識
有關作業知識
孩子需了解具有意圖的行為是必要的(有敏感度的)
程序後設記憶
後設策略知識
知道「怎麼做」
Schneider&Lockl
條件式後設認知知識
澄清或解釋自身記憶活動之能力
監督或自我調控
後段記憶的變項:作業、人物與策略
較早的研究焦點: 有關後段記憶各「變項」發展
Wellman
呈現不同記憶情境的圖片給5歲與10歲的兒童,
請他們評定難易程度
5歲兒童只能基於一個相關面相來判斷記憶表現
Justice
要求7、9、11歲的孩子對複誦、分類、注視與命名做出相對有效程度之判斷。
至少在9歲之前,已經發展出一些對於分類策略 有效性的後設認知自覺。
種種實驗資料暗示
年紀愈大的孩子愈可做出對各式記憶策略之有效性的細微判斷,學齡前兒童的陳述式記憶能力會持續發展。
自我監控與自我調適
名詞解釋
自我監控: 有能力了解自己相對於記憶的標的。
有能力計畫、引導並評估自己的記憶行為。
Dufresne&Kobasigawa
以整合的取向,探討兒童自我監控/調控自身策略 記憶行為之例子
6歲和8歲的兒童不會將時間有效分配到兩種本子的記憶上,他們分配給困難與簡單內容本子的時間是一致的。10歲和12歲的兒童則可更妥善安排時間。
較年幼的兒童欠缺後段記憶的知識,使其有能力有效分配記憶時間。故幼兒雖具自我監控能力,但不一定會利用此監控所得之訊息增進往後記憶表現。
自我監控發展所探討之主題
學習難易程度的判斷
Yussen&Levy
半數受測的4歲幼兒在標準化記憶廣度測驗中,實際上只能記住預測數目三成的項目。
Visé&Schneider
4、6、9歲兒童被要求預測自己的動作作業/記憶作業之表現,並且分為「希望」和「預期」兩種情境。
僅9歲孩子可區別跳躍作業中的兩種情況。故年長學童相對更適合以學習難易度判斷為自我監控指標。
知悉感
Lockl&Schneider
發現7、8、9、10歲每個年齡層在之前犯下執行錯誤的單詞上知悉感判斷最為強烈。無論是絕對或相對知悉感都沒有明顯的年齡效應存在。
學習的判斷
配對連結學習評估分為(1)一學完一系列項目後以及(2)延遲一陣子後
Schneider et al.
以配對連結學習作業研究6、8、10歲孩童學習判斷
所有年齡層在延遲情境表現都較好,而6歲孩童較其他年齡層更傾向於高估自己在配對記憶作業的表現,也可知年幼孩童尚無法進行精準的自我調整。
來源監控
正確追溯自身記憶、知識與信念的起源
Drummey&Newcombe
年紀較小的受驗者在教導新事實的實驗中,較易忘記自己是在實驗時學習新事實,表現出了「來源的失憶」。
Ruffman et al.
較年長的孩子在較短回憶延遲時段下表現出更高層次的來源監控能力,也較不會受到暗示左右。
Sluzenski et al.
在4、6、8歲試驗者做完自然事件後,分別雖然立刻做出來的來源監控反應各年齡皆有高準確率,但一周之後相較於6、8歲試驗者仍有高正確來源監控率,4歲孩子的正確來源監控率明顯下降。
後段記憶與記憶效率
後設記憶表現越好的孩子,通常在記憶作業上也有較佳的表現
Schneider&Pressley
後段記憶和記憶表現間相關係數為0.41
Schneider&Sodian
在躲貓貓遊戲中,4/6歲孩子有意識察覺門上語意線索的提示與成功的記憶表現,兩者間有顯著關聯。
Krutz&Weinert
一般認知能力上較佳的孩子也有較佳的認知知識。
後段認知與執行功能
認知彈性與執行功能
向度改變卡片分類作業(DCCS)
Frye et al.
要求3、4、5歲兒童根據顏色和形狀任一向度,將一組卡片分到兩個盤子上。
3到5歲間的孩子開始可以在根據其中一個像度做決策之時,同時忽略另一個向度。
Zelazo et al.
讓3歲幼童對花朵和汽車圖片進行顏色和形狀分類,並在實驗中轉換規則。
受驗者即使知道規則,並且在尚未形成單向度分類習慣之前,也無法成功適應規則轉換。
Jacques et al.
讓兒童使用手偶進行卡片分類,僅判斷手偶的卡片分類是否正確。
兒童無法在規則轉換時推論出應該進行的動作。
Kirkham et al.
DCCS關鍵特徵是抑制不再有關連的心理框架。
3歲幼兒在DCCS作業的向度轉換困難。
共識:是幼兒執行功能的良好測量工具。
Zelazo&Muller
將執行功能區分為「冷」與「熱」的想法。「冷」執行功能所指的是「單純的認知作業」;「熱」則是指對於會引起情緒顯著後果的事件做決定。
Kerro&Zelazo
在使用手偶進行卡片分類的實驗中,發現「冷」和「熱」都是到3到4歲之間有重要的發展。
後設認知研究面向
Baddeley Hitch
中央執行:負責任之活動的計畫和監控,是認知的中堅角色。協調由上而下的認知歷程。
執行功能的發展: 同樣由上到下地調節認知歷程。
抑制控制:關注對於思考、情緒與行動有意識的控制行為。被假設隨後設知識逐漸成長而漸進。
Dempster
要了解智力就必須考慮額葉抑制過程。
新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
兒童隨年紀而增進的認知能力中所扮演之角色
Pascual-Leone
年齡增大,處理空間也增大,而兒童認知能力就更進一步地增大了。
Case
短期儲存空間和運作空間之間有「消長」關係,整體能力(即兩者總和)不會隨年齡改變。
Halford
初級記憶(保留當下正被處理之訊息的記憶系統)容量會隨發展而增加。
抑制控制、計劃與執行功能
Carlson&Moses
要求兒童延宕欲求的滿足
要求兒童做出與較顯著反應有所衝突之反應
孩子在兩個作業表現都是隨年齡增加而進步
Kochanska et al.
檢視兒童延宕欲求滿足的能力,並以「主動」和「被動」兩種抑制控制加以區分。
兩個時間點測時結果一致,結果發現無論是學步兒還是學齡前幼童,女生表現都優於男生且年長兒童優於年幼兒童。
Diamond&Taylor
研究衝突作業的抑制控制,測量孩子在不同作業中心裡同時保有兩訊息的同時抑制強烈的反應傾向。
使用抑制控制管控自身行為的能力會在3到6歲逐漸發展並於7歲時發展成熟。實驗者也推論出抑制控制的成長可能與額葉發展有關。
Hughes
創造出了一套執行功能作業量表,測量抑制控制、工作記憶與注意力的彈性此三個項目,並發展出兩個作業以研究抑制控制。
3歲和4歲幼兒的視覺搜尋作業皆表現優異,但在Luria和磁鐵作業等測項中發現到年齡效應。且當非語言能力也被控制時,聽力記憶作業會和手部作業在同因素有最高負荷量。並得到結論:幼兒執行功能是多面向的
Carlson&Moses(關於計劃能力之研究)
針對兒童,利用動作序列測驗,以抑制控制能力測驗測量執行計劃能力。
抑制控制的組合分數和年齡、性別,與父母的抑制測驗分數等相關。證明測量抑制控制的不同作業和延宕/衝突理論架構相符且抑制控制的確可被測量。
上述測驗缺點: 除彈琴外並無其他需要計劃的動作
新增了三項被特意設計為「需要用到」Frye等人提出的「如果-如果-則」推理方式之作業:河內塔計劃作業、卡車送信作業,和小貓運送作業。
計劃和抑制控制在執行功能中是兩個大致上獨立的概念,
且都在學齡前有顯著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