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政策評估 - Coggle Diagram
政策評估
評估理論的發展趨勢
評估理論的發展過程由成果評估導向實用取向的評估再發展為整合性評估
過去的政策評估受到行為主義的影響,強調效率與效能的考量
晚近的政策評估則受到後行為主義影響,注重公益性、正當性、社群性等價值
實證評估擅長處理因果關係的議題、後實證主義能發揮因果創生機制
問題意識與型態的不同造就操作上的差異
調查分析與實驗設計是實證主義常見的評估工具
深度分析、個案研究是詮釋主義的研究工具
警察政策評估的演進
提出者:Kerley
研究途徑:從結果評估趨向過程評估
造成結果取向的原因
政治人物及警政首長、 一般民眾想在短期知道警政方案能否有效降低犯罪率或犯罪恐懼便向研究者施壓,要求研究者具體地指出短期內,那些警政方案是管用的
警政方案本身的性質就適合做結果評估,自然以該等犯罪的犯罪率作為結果評估的指標
轉變原因
研究人員發現方案的規劃和執行間存有落差,可能計畫在執行過程中會遭修改、計畫關鍵人物會離開、執行計畫的官警會抗拒
面對這種執行層面的問題政策評估者開始對過去結果取向的評估產生質疑,進而導向使用過程評估,以了解計畫如何被執行、計畫如何運作、計畫如何影響警察人員及組織結構並且其轉向研究
社區組織
社區凝聚力
民眾對警察的信任
集體效能
警民關係
警察服務態度
警察工作滿足感
組織變遷
社區警政應使用過程評估的原因
kerley&Benson
社區警政是期望藉由警民夥伴關係以達成犯罪控制,故以犯罪率和犯罪恐懼做結果衡量沒有意義
kennedy&moore
社區警政是一種涵蓋整體警察組織的哲學,不能以單一勤務規劃的結果,來衡量整體的成效
象徵治安結果的犯罪率與犯罪結果非能決定
治安滿意度與警察服務滿意度不可混為一談
滯後效應
警政方案的效果需一段時間才能顯現,短時間無法看出成效
研究工具:量化方法導向質化方法
早年通常僅使用量化指標,晚近則開始用質化指標
評估方法之指標設計
bayley
直接指標
警察政策達到了什麼效果-警政的結果
間接指標
警察做了什麼-輸出項
硬性指標
衡量客觀證據
軟性指標
衡量主觀證據
研究設計:實驗設計導向非實驗設計
古典實驗設計-任何實驗都要透過隨機取樣和分派
處遇方案
對照單位
結果測量
非實驗設計
pawson、tilley
認為非實驗設計是真實的評估
實驗設計並不適合評估警察政策
例如社區警政沒有明確定義,故不適合實驗設計
政策評估的定義
以某種價值標準,評估這些政策或方案的績效成果
政策評估的要素
被評估者
政策與利害關係人
評估者
環境因素
政策評估的分析要素
系統性的分析
政策運作
weiss
政策結果
比較的標準
評估的目的
美國政策評估演進
新公共管理時期
新公共管理強調顧客導向故以顧客滿意度決定績效指標
受社區警政及新公共管理影響警察的好壞應由人民決定的觀念逐步形成
問題導向警政及結果導向
全面品質管理的精神,認為沒有過程的結果應受質疑
警察績效除了評估其結果外更要評估過程
問題導向警政的sara模式
專業化時期客觀犯罪統計
胡佛創立統一犯罪報告
以犯罪率及破案率評價警察績效以擺脫政治干預
台灣警政評估概述
概述
過分強調犯罪統計衍生許多問題導致其作為犯罪指標遭質疑
21世紀以後我國警政開始納入民眾滿意度做為績效評比參考
我國警政評估主要受專業化警政影響
lasswell提出民主化的科學政策觀念曾冠球則提出方法論轉向是否意味政策名主化的討論
評估理論若無法正視政策的操弄
政策評估理論的發展歷程
實證論
實驗設計
典型的實驗設計
準實驗設計
內在效度與外在效度的限制
內在效度
指實驗設計本身的安排,是否有效達成實驗的目的
外在效度
指評估發現能否對其較大的母體加以推論或適用到不同環境的問題
概說
以研究自然科學的實驗方式來研究社會科學
實證論最主要的評估方式就是實驗設計,即一般所謂的政策影響評估
後實證論
dunn批判多元論
理論基礎-三角檢核法
具體內容
多元方法研究
多元分析綜合
多元變項分析
多元操作主義
多元利害關係人分析
多元觀點分析
多元媒介傳播
guba、lincon回應性評估
第二代評估研究
二戰至1963年
鑒於實驗室結果難以推論到現實缺乏外在效度而產生
政策評估即時地實驗,以田野調查為代表,政策評估研究者僅扮演描述者的角色
仍屬實證論
第三代政策評估研究
1963-1975
將實驗設計擴大到社會實驗
堪薩斯實驗即屬於此評估研究
評估人員扮演判斷者的角色
藉由系絡評估、輸入評估、過程評估、成果評估來判斷好壞,起理論強調判斷
第一代評估研究
20世紀初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政策評估及實驗室實驗,以霍桑實驗為代表
政策評估研究者扮演技術人員,實證論的典範
第四代評估
1975至今
認為以往的評估過於簡化因果關係,因此開啟了質化評估
理論基礎
相對主義
不認為世界存在單一標準或律則
建構主義
實體乃人們心智的社會建構
回應
回應政策利害關係人
評估者扮演多元角色
後實證論的典範
fischer的批判評估
情境確認
關注政策目標的實施是否得到社會情境的合理解說和辯護,強調任何的分析應重視不同的生活世界與價值標準
系統驗證
政策的影響須就外在總體之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因素加以有系統的分析,而不能如過去一般,僅著重經濟面向獲技術面向的單一考量及個體層次的考量
技術印證
奠基於實證論,企圖探討政策是否達成既定目標及其他手段是否更能有效達成該既定目標
理性的社會選擇
以一個良善的社會為追求目標。政策評估的標準應建立在某些特定價值的澄清與組合之上
警政應用
情境確認-社區警政
系統驗證-司法改革
技術印證-專業化警政
理性德社會選擇-為社會秩序與保障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