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藍眼淚 - Coggle Diagram
藍眼淚
分布
馬祖
最佳觀賞期:3-9月都是觀賞期
北竿觀看地點
南竿觀看地點
:
香港
馬爾地夫 Vadoo瓦度島
最佳觀賞期:約在4-10月左右
澳洲 塔斯馬尼亞
最佳觀賞期:每年12-3月 (南半球與北半球氣候相反)
藍眼淚是一種天然的現象
人為的活動,都會對藍眼淚的生態環境造成負面的影響。
氣候變化
水污染
過度捕撈
海洋教育:
連江縣戶外教育及海洋教育中心
藍眼淚的身世之謎
馬祖漁民的眼中,藍眼淚被稱作「丁香水」
藍眼淚出現時,丁香魚群就會聚集過來,就表示能捕獲到不少的丁香魚。
觀看時間
注意事項
適合觀賞藍眼淚的地點,都是沒有光害,光線昏暗的海岸,應要結伴同行,行走或站定位時,先注意週邊的地形環境是否安全。
前往海邊,請攜帶手電筒、防蚊液,著長袖衣物,穿防滑鞋。
留意月亮光害,在月出前、月沒後前往賞淚,唯有北海坑道內不受月光影響。
建議漲潮時期前往追淚,乾潮時期藍眼淚較少。
每年春末至夏日
3-9 月皆為馬祖藍眼淚觀賞期
4-6 月為最佳觀賞期,此期間水溫適中,較易見到藍眼淚美景,
7 月中後海水升溫,就會慢慢進入藍眼淚的衰退期
成因
主要是來自一種名為夜光蟲的發光藻物而形成的美麗景象。
夜光蟲為無毒性渦鞭毛藻。
每年 4 月到 6 月底,位於閩江口的馬祖,因閩江洪水帶進大量淡水進入馬祖周邊,河水所帶入的營養鹽使植物性浮游生物大量生長,進而引發以此為食的夜光蟲快速增加,漂浮在海上的夜光蟲,隨著海浪及自然風形成了夜光蟲藻華現象,激盪出海面上千姿百態的螢光,造就一片藍色螢光絢麗夢幻的景象,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藍眼淚。
夜光蟲細胞呈透明球形,直徑200 ∼ 2000μm。 腹面後端有一凹下縱溝,在此形 成口部,口部之前有一小鞭毛,鞭毛前有 一大觸手,觸手上具有黏膜。
發光原理:
發光源由三部分所組成首先為發光素氧化酶(luciferase),此為一種氧化酵素,接著需要有發光素接合蛋白(luciferin binding proteins)去抓住發光素(luciferin),發光素為一可被氧化放出能量之物質,發光素氧化酶會氧化發光素放出藍色生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