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政治學CH5政體, :warning:日本長期由自民黨執政(雖有換首相但都是自民黨的),但不代表其就不是民主國家, :warning…
政治學CH5政體
:red_flag:
民主
民主 : 賦予人民統治的權力(人民也有義務、責任)
民主不等於自由
不自由民主 : 經選舉產生,但缺乏公民權、有限政府等民主特徵的政權,如土耳其、埃及
直接/間接民主
直接民主
公民參與決策每項議題
因為規模因素而不可能達成
目前的直接民主 : 公投(可能過度簡化或操弄議題)
間接民主(代議式民主)
人民僅表達對政策的方向、偏好,並透過選舉(定期的參政機會)表達意見
代議式民主特徵
責任政治
政府須獲得多數或相對多數投票者的支持,並對自己的施政負責。人民透過選舉支持、控制、淘汰政府
自由與公平的政治競爭(選舉不等於民主)
選舉中至少要有兩個具有差異的選項,讓選民有選擇的機會;選舉前各政黨有充分時間及自由進行競選活動、宣揚其理念
權力交替
適時經由和平且合法管道使當權者成為在野者,不應有政黨或個人霸佔權位不放(避免腐敗)
Huntington"兩次政黨輪替檢定" : 政府透過選舉經歷兩次和平、合法的政黨輪替,表示其民主根基十分穩固
不確定(非預先決定)的選舉結果
民主選舉和權力交替有關,具有不確定性、流動性及個人選票的變動性。使政治人物必須努力爭取選民支持、對人民負責
人民代表
選民選出代表成為立法者,為其發聲及捍衛其集體利益
(人民)授權(代議士)
代議士應設法滿足選民的各種需求
信託(人民信任並委託?)
無需特別授權,代議士扮演受託人角色,可自行決定何為公益、社會整體最佳利益,並替人民實現(對於選民需求,若可行則實踐,但仍須以整體最佳利益為依歸)
此論述認為選民通常對公共議題沒有意見,因此透過選出理解其看法的"代表"來代替其表達
多數決
服從多數、尊重少數,現今多數人的觀點或許曾是少數人的觀點,更甚者,少數觀點與時俱進後,或許能證明多數觀點的錯誤。獨立不受政權影響的司法部門能達到維護少數權益的目標
過頭會變成多數暴政
表達異議與不服從的權利
人民有權抵抗其認為不正確或不合理的政令
公民不服從 : 透過非暴力途徑毀壞不公正法律,藉此服膺更高法律、表達自身良知
Thoreau(梭羅) : 每個人都有革命的權利,亦即當政府的暴政與無能嚴重到讓人難以忍受時,有拒絕效忠、抵抗政府的權利
政治平等
形式平等
例 : 民主國家中符合選舉身分條件者都能參與政治、一人一票原則
機會平等
人民行使權力、享有權利的機會
實質平等
(向)人民諮商
代議士政府須定期or不定期了解民意、向人民諮商應該如何做,知民所欲並回應其所需
媒體可作為工具
輿論、民意、民調
新聞自由
媒體能發揮第四權功能批判政府;提供公民事實喚醒公民意識,並使當權者回應群眾要求
不論多民主,權力不均的現象都是常態 : 菁英做決策、民眾遵循,權利集中在少數人身上(寡頭鐵律)
政治菁英論
政治由位於金字塔頂端的少數菁英操縱,菁英依自身判斷行事,以實現人民利益,但不需要付太多責任(偏信託)
多元主義論
政治的運作乃透過人民組成利益團體爭取權利,彼此競爭資源,沒有哪個團體有絕對優勢。政治學家需傾聽人民、做出決策,並要對民眾負責
多頭菁英論
結合政治菁英論與多元主義論,認為社會中有許多小金字塔(利益團體),而每個金字塔頂端則有其各自的菁英。菁英代表其所屬團體和其他團體進行協商、互動,並對各自的成員負責(李帕特稱之為協和式民主)
:red_flag:
威權主義
非民主 : 政權由一小型團隊(通常是一位獨裁者或一支軍隊)掌控,不求也幾乎不允許人民參與政治,只求其消極服從統治。此外反對人士幾乎沒有機會參政、立法機關及內閣都只是服從獨裁者意志
偏好以命令、服從、秩序,限制人民自由,但並不強調宣傳意識形態控制人民思想,經濟與媒體在一定限度內仍可多元發展(政治方面的獨裁)
威權資本主義 : 嚴密的政治控制加上市場經濟,即在政治上獨裁、經濟上開放
和極權主義的差別在於集權主義控制人民生活各個面向,並以強烈的意識形態做為號召;威權主義則否
:red_flag:
極權主義
專制不等於極權,專制君主無法全面控制人民,極權則欲重鑄及改變人民生活的所有層面
一種國家企圖全面掌控人民的政治體制,以單一政黨的意識形態滲透、控制人民生活,菁英握有大部分權力,且幾乎不用對人民負責
特徵
無孔不入的意識形態
鼓吹官方意識形態(官方對於歷史、經濟、政治、社會發展的理論),要求人民研讀並奉行,違反者便是欲破壞國家秩序
單一政黨
由單一政黨主宰政治,且此政黨由渴望建立個人崇拜的單一領導者領導。黨被視為一種崇高的象徵,地位高於政府機關或和政府機關緊密結合,黨員身分亦被視為一種榮耀,以對黨的忠誠換取特權
組織化的恐怖統治
不存在所謂憲政保障(或被刻意忽略)
秘密武力、祕密警察,以秘密的方式執勤,針對國內威脅,以秘密逮捕、拘禁、刑求等方式,保障統治者或國家安全。
其基本目標不是維持法律,
而是維持某地區秩序、安全或思想審查
溝通壟斷(古代專制政權較難做到)
大眾媒體的功能在於宣傳政府的意識形態、讚揚政府功績,幾乎不會出現關於政府的負面報導
武器壟斷
政府或特定政治集團對武器有唯一的獨佔權,以消除武裝反抗
經濟控制
政府以將企業收歸國有,或"關心"私有企業運作之方式,讓資源往政黨所希望的方向分配。但其通常較注重國防、軍事等能增強國家權力的面向,忽略民生經濟
右翼集權主義(不同於左翼的共產主義)
由受到經濟蕭條、社會動盪、政治混亂、政治積弱所苦的工業化國家發展而來
不尋求革命,而是藉強化既有社會階層及榮耀國家,以阻斷左派份子的革命行動。排斥其他種族者便是其中一種方式(如納粹試圖滅絕猶太人、吉普賽人)
國民也被引導至榮耀國家或戰爭的方向
允許私人資產
一個國家的統治形式
:warning:日本長期由自民黨執政(雖有換首相但都是自民黨的),但不代表其就不是民主國家
:warning:為媒體間彼此檢驗、競爭,
才能避免政府干預新聞自由,
又維持某種程度的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