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 Coggle Diagram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问题解决
问题的含义
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情境。
三个基本要素
一组给定的已知条件(有关问题初始状态的一系列描述)
期望达到的目标(有关问题结果状态的描述)
克服障碍的系列操作(在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需要解决的因素)
问题的分类
问题的明确程度
界定清晰的问题(结构良好问题)
是指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由初始状态如何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系列过程都很清楚的问题。
界定含糊的问题(结构不良问题)
是指问题的初始状态或目标状态没有清楚说明,或者二者都没有明确说明,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解决问题的手段
常规问题
非常规问题
解题者具有的相关知识的多少
语义丰富的问题
语义贫乏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答案是否唯一
封闭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
问题的解决
含义
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
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的过程。
特征
目的性(明确的目标,达到某个特定的终结状态)
认知性(通过内在心理加工实现,问题一旦解决,人的能力将有所变化)
序列性(包含一系列心智操作过程,是有序列的)
过程
概述
分述
理解并表征问题
寻求解答
尝试解答
评价结果
策略
算法策略: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
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启发式策略:根据一定的经验,根据目标的指引,只试探对成功趋向目标状态有价值的认知或操作活动。
手段﹣目的分析法: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个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而最终达到总目标的方法。
逆向搜索法: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爬山法:与手段﹣目的分析法类似,但后者包括暂时扩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爬山法则是逐步缩小差异的。
目标递归策略: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习惯定势
定义:习惯定势,也称作反应定势或定势。
它是指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
作用
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因为减少尝试错误的过程。
局限性
但也会使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刻板化,妨碍问题的解决。
功能执着
邓克尔(德,1945)提出
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制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
相关知识经验
原型启发
对解决问题产生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解决者的情绪与动机
酝酿效应
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再解决这时往往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这种现象称为"酝酿效应"。
此外,问题情境与知识表征的方式、个体的认知结构、
个体的个性特征以及问题本身的特点也会影响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措施
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
问题的难度要适当
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
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对问题归类的习惯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指导学生善于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训练学生陈述自己的假设及其步骤,鼓励自我评价和反思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创造性及其培养
创造和创造力
创造
创造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运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有一定价值意义产品的活动或过程,是问题解决的最高形式。
创造力/创造性
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与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具有更广泛的含义,而且其结果是新的产品;而创造性思维只是一种思维形式,其结果是在人的头脑中形成新产品的形象。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流畅性
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在短时间内产生的观念越多,流畅性越大。P188"替代性用途测试"(吉尔福特)
灵活性
是指摒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而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也叫思维的变通性。
独创性
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能力,以及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
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智力
高智力是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低智力不可能具有创造力
·高智力可能有高创造力,也可能有低创造力低创造力的人智力可能高,也可能低
高创造力的人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力
知识
正相关:知识经验可以促进创造活动的顺利完成
负相关:知识经验对创造活动产生阻碍和干扰
人格
幽默感
喜爱独处
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
创造力的培养
培养创造性认知能力
培养创造性的知识基础。知识是提高创造性的基础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
开设具体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技法。例如"头脑风暴法"
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保护好奇心
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重视直觉思维能力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培养的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培养创造型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