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政治文化與政治社會化 - Coggle Diagram
政治文化與政治社會化
政治社會化
學習效果
功能
內涵
途徑
政治文化
(Political Culture)
影響
對政局穩定的影響
若政治體系的成員對於該體系的觀感是負面的、厭惡的,則該體係持續下去的能力並不樂觀,相對的,政局必然不穩定。
正當性危機
哈伯瑪斯認為,正當性危機來自於資本累積的邏輯以及民主政治之問的矛盾與衝突。
資本主義民主無法同時滿足一般大眾對社會安全與福利權利的需求,與根據私人利益為動機的市場經濟需求。
民主超載
政治人物與政黨為獲得權力,不斷競開政策支票,以及壓力團體不斷遊說與施壓政府。
統合主義的影響,使得政府與組織團體間的互賴性增加。
對體系中佔據政府角色的人員表現之影響
對政治變遷的影響
對政治發展的影響
內涵
定義
佛巴(Verba)
由包括經驗性的信仰、表達的符號以及價值觀三者所交織而成的體系。
白魯洵(Pye)
由一個政治體系的集體歷史與該體系成員生活史結合而成的產物。
阿奧蒙(Almond)
每一個政治體系皆鑲嵌於政治行動取向的特定模式中。
公民文化
(The Civic Culture)
提出者
由美國政治學者Almond與Verba在1963年的名著《公民文化》一書中所提出。
研究對象
利用調查研究法,分析美國、英國、西德、義大利與墨西哥等國之民眾的政治態度以及對民主政治穩定程度的可能影響。
政治文化的類型學
兩位學者依認知、情感與評價三個面向,將政治文化劃分為下列三種:
地方型政治文化
〔墨西哥〕
社會分工程度極低,通常由部落領袖集政治、經濟與宗教大權於身。換言之,尚未產生專職的政治角色。
臣屬型政治文化
〔西德、義大利〕
人民對於政治體系以及政治輸出具有相當認知,但在政治輸入以及政治參與等能力方面,則顯得相當被動或疏離。
參與型政治文化
〔英、美〕
人民對政治體系、政治輸入、政治輸出及自我能力上皆具備認知、情感與評價的能力。
界定「公民文化」
上述三種政治文化只是在分類上的「理想型」,實際狀況許多國家的政治文化確是混合式的【參與型:臣屬型:地方型=6:3:1】。
換言之,公民文化即是一種混合三種政治文化而形成的行為取向。
特徵:
國內大部分人民通曉政治事務、主動積極涉入,且以理性而非感性做出決定。
亦有許多人僅願意扮演較被動的角色。
人民支持與服從政府的政策,對政府具備一定的向心力。
人民對政治典則(Political Regime)具有高度共識,能容忍不同意見而讓社會上更有高度的互信與合作精神。
然而,美國政治學者Danziger以及英國學者Heywood相繼指出,《公民文化》作者比較推崇的是英國的政治文化。原因是英國人民不會過份積極參與政治,但卻會積極監督政府政策,且對好的政策予以支持。
意指以諸如政黨、政府、憲法等政治目標的「取向型態」,其透過信念、符號和價值表現出來。不同於民意,是種長期累積下來的價值,而非某人對特定政策和問題的反應。
政治次文化
主流文化是一國之內的團體所共享一般或標準的政治文化,但當某一特定團體的分疏性夠強,則會培育出次文化(subculture),亦即在主流文化中的少數文化。例如,美國的非洲裔黑人文化和魁北克法語區的文化等。
與民意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