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8官僚&後官僚比較(集權-->分權(參與)), 官僚&後官僚比較(集權-->分權(參與)), 1887-1980 -…
8官僚&後官僚比較(集權-->分權(
參與
))
官僚&後官僚比較(集權-->分權(
參與
))
1層級(權威)
官僚(正式制度)集權
後官僚(分權,分權式需要對話溝通,跟地方政府溝通協調)
2分工
官僚:專業分工
後官僚:任務編組&團隊
EX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3目標
官僚:組織導向(所做的業務都是為達成組織目標)
後官僚:組織+個人(分權,目標管理),各階層可以自己設目標,再跟高層結合,而非高層自己設目標而已
4績效
官僚:由上而下(集權)
後官僚:360多元評估(分權,高層、同事、部屬、服務對象)
5運作
官僚:制度
後官僚:建立原則授權(讓各機關被授權執行業務,自我管理)
雖官僚型模關注組織結構設計,但還是要提到人,後官僚也一樣有人員管理部分
6發展
官僚:年資升遷、永業
人事行政照法令規範
後官僚:破除法令規範,鼓勵多元發展(看能力進行職務輪調),強調績效
人力資源管理,不要管制度,看能力培育
7組織變革
官僚:封閉系統,強調穩定
但1980,全球沒錢,政府要想辦法有效運用錢,所以要組織變革,讓組織學習以便適應環境變化,所以是開放、變動。
後官僚:強調組織發展、組織學習
雙圈學習(單圈只講手段)
學習新手段、新目標、新制度
1887-1980
Weber設計官僚型模,以集權、正式組織、專業分工來設計
官僚型模是強調大有為政府
但二次石油危機導致的經濟不佳EX稅收下降而無法提供服務、無法回應經濟差狀況,所以要小政府提高服務品質又不花錢
所以1980要政府再造做行政改革,要小政府改革
1980從官僚走向
後官僚型模
海克契Heckscher 1994
集權
分權
正式組織
團隊(任務編組)
效率
績效(效率+效能=資源越少,服務越多、也要達成目標叫效能)
制度(代表集權)
溝通(代表分權)
後官僚型模會走向民主行政1990
走向民主行政
之前的集權管理並不民主,當代1990後在行政運作或公共事務建立
參與
機制與政策利害關係人溝通對話
參與式管理
目標管理MBO
審議式民主
針對公共issue,讓公民參與討論政策
團隊管理
代表性官僚
建立特定組織回應特定群組織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