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歷史 (建築文化, 歷史脈絡, 澎湖影響) - Coggle Diagram
歷史
建築文化
風格
閔式建築
來源
清朝
引進天後宮
天后宮
巴洛克式洋樓
來源
建於日治時期(1926)
明治維新與西方影響(日本引進)
為了彰顯財力及社經地位而將照片或設計圖帶回家鄉、融入當地特色建造而成的洋樓建築
風格
屋頂則是採用了中式風格
這類的洋樓仿自南洋殖民建築樣式
最大的特色便是建築物的正立面為長方形格局,以及七個連續拱圈構成的拱弧廊道、平樑、 外廊列柱。
二樓屋頂中央飾有橋裝飾,但在這棟建築上方則裝飾了中西合併的浮雕及花草泥塑圖案,並在女兒牆欄杆外寫上了「禮義廉恥」
建築材料
由於當時建造房屋時已有鋼筋混凝土等現代材料出現,並非由傳統建築再改建而成的,且皆使用當地材料建成,顯示了當時陳氏宗族的經濟實力。
古蹟
建築材料
珊瑚礁
西嶼西臺
作用
防禦
倭寇
阿姆斯壯大砲
195mm及390mm各一門
254mm同型砲兩門
銅砲兩門
建築(本體)
外牆
鐵土()
內格局
當地人到現在還有在使用水井
水資源匱乏
淡水資源
海水淡化:60%(主力供應)
海水淡化廠
西嶼海水淡化廠(最大規模,供應馬公市區)
戰時直接炸
虎井海水淡化廠(供應虎井嶼)
戰時直接炸
望安海水淡化廠(供應望安鄉)
戰時直接炸
七美海水淡化廠(供應七美鄉)
戰時直接炸
地下水:15%(部分生活用水與農業用水)
戰時大部分可以使用
水庫與人工湖:10%(農業灌溉與補充生活用水)
戰時直接炸
可能剩一點
雨水收集:5%(零星補充,非主要來源)
本來就沒什麼用
台灣本島運水:10%(應急供水,非日常來源)
戰時沒有制空權運不了
歷史脈絡
國家戰爭
1622年的荷蘭攻澎
1945國民黨來台
1949國共內戰
1949軍事管制
1970解除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
1939二戰
1944美軍空襲
1945日本投降
1683年施琅征澎
1883中法戰爭
1895馬關條約
澎湖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