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審計三 - Coggle Diagram
審計三
壹、查核交易循環
一、收入循環
(一)銷貨循環之控制測試
1.銷貨流程
接受顧客訂單➜
核准信用➜
依銷貨單供貨➜
依銷貨單送貨➜
開帳單給客戶➜
1 more item...
3.控制測試
⑴倉庫部門
可能有未核准銷貨單
觀察
倉庫人員供貨情形
⑵開單部門
可能有虛偽交易或重複開單
①
核對
發票、送貨單和已核准銷貨單
②
順查
送貨單至銷貨發票
③
重新計算
計價正確性
⑶會計部門
未授權、虛偽、漏列或錯誤
①
逆查
銷貨紀錄至支持文件
②
觀察
程序、
重新執行
③
觀察
寄發每月對帳單之情形
④金額有錯➜控制總數
⑤科目有錯➜查對帳單
2.部門功能
⑵信用部門
②備抵壞帳之估計
評價與分攤
①降低壞帳風險
⑶倉庫部門
依已核准銷貨單供貨
存在或發生
⑷送貨部門
①商品均有已核准銷貨單
②送貨單(貨運單) :star:
❶連續編號
按交易順序歸檔
❷
存在或發生
、
完整性
⑸開單部門
②使用已授權價目表
①驗證送貨單及已核准銷貨單
⑹會計部門
①確保銷貨發票記錄在正確期間
②驗證控制總數和帳列金額是否相符
③每月寄發對帳單給顧客
⑴銷貨部門
①接受顧客訂單
②確認每次銷貨皆有已核准銷貨單
存在或發生
(二)現金收入交易之控制測試
1.現金收入交易流程
收到現金➜
送存銀行➜
記錄收款
2.控制測試
(1)送存銀行
現金可能沒有完全送存
重新執行
獨立驗證確認是否相符
①已確認存款條(外部)
②每日現金匯總表(現金+支票)
(2)紀錄收款
漏列、錯誤
①
檢查
銀行調節表
②
重新執行
獨立驗證
③
觀察
寄發每月對帳單之情形
(三)應收帳款之證實測試(申
1.證實分析性程序
(1)計算比率
①應收帳款週轉率
②應收帳款對流動資產比率
③壞帳費用對賒銷淨額比率
(2)比較以前年度、預期結果及同業資料
若應收帳款天數太長,可能原因
①銷貨虛偽
②信用政策寬鬆
③產品品質不好
2.細項測試
a.應收帳款交易
(1)
逆查
應收帳款分錄至支持文件
:red_flag:雙重目的測試
(2)執行銷貨和銷貨退回之截止測試 :star:
①作法
送貨單都會預先編號
故檢查最後一筆銷貨之送貨單編號
❶該編號前之銷貨是否都已紀錄於本年度
❷該編號後之銷貨是否有提前認列於本年度
:red_flag:也適用測試貸項通知書
②目的
❶
存在或發生
❷
完整性
❸交易是否紀錄在正確會計期間
❹判斷銷貨退回數量是否異常
b.應收帳款餘額
(1)函證應收帳款(申
審計準則 505號
(2)評估備抵壞帳合理性
①帳齡分析表
❶總額應與應收帳款總額相符
❷
逆查
各帳款之帳齡至支持文件(出貨單)
②就過期帳戶評估帳款收回之可能性
c.應收帳款表達與揭露
(1)決定應收帳款之貸方
是否有重大到應單獨列為一項負債
(2)是否已適當揭露應收帳款之
①質押、轉讓或出售
②關係人交易
二、支出循環
(一)採購循環之控制測試
1.採購流程
請購貨品或勞務➜
編制訂購單➜
驗收貨品➜
儲存已驗收之貨品➜
編制付款憑單➜
1 more item...
2.部門功能
⑵採購部門
訂購單應預先編號且經採購人員簽名
⑶驗收部門
①收到之訂購單副本
訂購數量通常被塗銷以促使仔細點數
②預先編號之驗收單 :star:
存在或發生
⑷倉儲部門
儲存已驗收之貨品
⑸應付憑單部門
②廠商發票計算之正確性
①確認供應商發票和驗收單、訂購單相符
③將預先編號之付款憑單附上
❶訂購單
❷驗收單
❸廠商發票
④授權人員簽字以核准此付款憑單
⑴任何部門都能發出請購單
①故很少預先編號
②
存在或發生
3.控制測試
(2)
檢查
是否有附已核准請購單(支持性文件)
(3)
觀察
驗收人員驗收情形
(1)
詢問
有關授權
(二)現金支出交易之控制測試
1.現金支出交易流程
支付現金償還負債➜
記錄現金支出
3.控制測試
(2)
檢查
已付憑單是否已註銷
(3)
詢問
並
觀察
支票寄送情形
(1)
詢問
有關授權
(4)
檢查
銀行調節表
2.部門功能
(1)財務部門
①有權之主管負責支票之簽名
②付款憑單加蓋戳記、打洞或註銷
③寄發支票
(2)會計部門
②定期獨立編製銀行調節表
①獨立驗證金額是否一致
❶現金支出簿
❷應付帳款
❸支票彙總表
:red_flag:作分錄沖銷應付票據之日期
是支票上之兌現日期
不是實際兌現日期
(三)應付帳款之證實測試
1.證實分析性程序
(1)應付帳款週轉率
(2)應付帳款對流動負債比率
2.細項測試
a.應付帳款交易
(1)
逆查
應付帳款分錄至支持文件
:red_flag:雙重目的測試
(2)執行採購之截止測試
①驗證年底前後採購交易之憑單
②檢查最後一天寄出之最後一張支票號碼
(3)尋找未入帳負債
①檢查期後付款
②檢查年底尚未清償之應付帳款
③覆核未入帳之
❶資本預算
❷工作單
❸建築合約
b.應付帳款餘額
函證應付帳款
(2)除了金額大者,也應函證
①小額、零餘額或借餘者
②為前一年供應商但非為今年度供應商
③未寄發每月對帳單之供應商
(1)並非應付帳款之必要查核程序
除非偵知風險很低
:!:未函證之應付帳款
可與供應商寄發之月報表相調節
(四)固定資產之證實測試
1.證實分析性程序
(1)固定資產週轉率
(2)固定資產報酬率
2.細項測試
a.固定資產交易
(1)
逆查
固定資產之增添及處分至支持文件
是否所有報廢資產均已入帳
①報廢工作單之授權至會計記錄(完整性)
②複核保險終止契約或減少投保範圍
(2)
複核
維修費用分錄
b.固定資產餘額
(1)
檢查
固定資產
無形資產之驗證
①核算攤銷是否正確
②評估其經濟效益
③若為商譽
❶表達與揭露
2 more items...
❷評價與分攤
(2)
檢查
所有權文件及相關契約
(3)
複核
折舊費用
評估其合理性
三、生產與人事循環
(一)生產循環
3.生產循環之控制測試
(1)
詢問
有關核准之程序
(2)
檢查
移轉單上之授權簽名
(3)
觀察
存貨保護及移轉程序
(4)
重新執行
獨立驗證
4.存貨之證實測試
存貨盤點之觀察 審計準則501號
(1)為必要之證實查核程序
(2)觀察盤點前之規劃
評估受查者存貨盤點計畫
(4)特殊情況
①裝櫃待運
②由第三方保管之存貨
③首次受託-觀察期初存貨
❶前任會計師之工作底稿
❷核閱上期盤點紀錄
❸抽查上期存貨交易
❹運用毛利百分比法分析
(3)複核有關存貨品質與變現性之資料
①審查永續盤存制以發現呆滯的存貨
②
評價與分攤
1.生產流程
規劃和控制生產➜
發出原料➜
在製品➜
移轉至製成品➜
保管存貨➜
1 more item...
2.部門功能
⑵倉儲部門
①依據領料單放出原料
②編製每日材料耗用彙整表
⑶生產部門
①依移轉單之授權移至下一部門
②移轉單也須接收部門簽名
③產品完成後須編製生產報告
⑷會計部門
①驗證存貨和永續盤存紀錄之數量
②定期檢查存貨情形
必要時降低存貨至市價
⑴生產規劃與控制部門
出具預先編號之生產單
(二)人事循環
人事流程
雇用員工➜
授權薪資異動➜
編製出勤和計時資料➜
編製薪資➜
記錄薪資➜
1 more item...
五、投資與理財循環
(一)投資循環
餘額細項證實測試
1.盤點庫存證券
(1)通常與現金和可轉換工具之盤點同時進行
若無法同時盤點
則必須封閉尚未盤點之證券,確保無人能接觸
(2)若未在資產負債表日進行盤點
則應複核資產負債表日後之證券交易並編製調節表
(3)存在或發生、完整性、權利與義務、表達與揭露
2.函證外界保管證券
3.重新計算收益
4.審查市場價格文件
(二)理財循環
餘額細項證實測試
1.長期負債
(2)函證債務
(3)重新計算利息費用
因為利息支出不會高估
所以實際利息若高於估計數
則代表負債可能有低估
(1)核閱授權文件及合約
2.股東權益
(1)複核公司章程
(2)複核股票發行之授權文件和條件(董事會)
(3)像股票代理機構函證流通在外股數
確定股權變動皆已正確記錄在股東名冊
:red_flag:特色:金額大、交易量少、著重授權
四、現金餘額之測試
(一)證實測試
2.細項測試
a.交易
(1)複核每日現金彙總表、銀行結單
(2)有高風險發生不法交易時
編制銀行四欄式調節表
b.餘額
(2)編製銀行二欄式調節表(只是用查餘額)
(1)函證銀行
c.表達與揭露
(1)貸餘
(2)質押
(3)關係人
1.證實分析性程序
(二)追查銀行間之轉帳調撥
1.騰挪為一種舞弊
(1)可能會被用於掩飾現金短缺
(2)可能會高估資產負債表日之銀行存款
2.查核程序
a.銀行轉帳調撥明細表
(1)付款帳簿日期
(2)付款銀行日期
(3)收款帳簿日期
(4)收款銀行日期
1st 時間判斷
12/31以前:早
12/31以後:晚
2nd 是否為騰挪
(1)(2)若是早晚➜未兌現支票
(3)(4)若是早晚➜在途存款
出現晚付早收➜騰挪
b.取得並使用銀行截止日期結帳單
(2)若未兌現支票之總和影響是重大的
➜企圖高估公司短期償債能力
可能隱含舞弊:窗飾
(1)若發現未列於未兌現支票之前期支票
則顯示可能有騰挪
有銀行支付
c.執行現金截止日期測試
(三)延壓入帳測試
1.延壓入帳為一種盜用現金收入之舞弊
同時負責現金收入和應收帳款分類帳者
2.查核程序
(1)函證應收帳款
在期中突然執行將更有效
(2)突擊盤點現金
(3)比較現金收入簿(內)和每日存款單(外)
六、彙總整理
(二)控制測試
1.設計有效性
(1)檢查
(2)觀察 :star:
(3)詢問
2.執行有效性
⑶觀察
⑴詢問
⑷重新執行 :star:
⑵檢查
3.支持性文件
⑵證明進貨➜驗收單
⑶應付憑單要附四內一外
①四內:請購單、採購單、驗收單、入庫單
②一外:供應商發票
⑴證明銷貨➜出貨單(送貨單)
(三)證實測試
A/R怕高估
期後收款
函證
A/P怕低估
尋找未入帳負債(期後付款)
對帳單
函證
(一)財務報表聲明
1.存在或發生
(1)逆查
(2)查虛偽
(3)怕A/R高估
2.完整性
(1)順查
(2)查漏列
(3)怕負債低估
貳、查核抽樣
一、查核抽樣之定義
(一)統計抽樣
優點
可幫助查核人員
(1)設計有效樣本
(2)衡量證據足夠性
(3)可以量化抽樣風險至可接受水準
缺點
成本高
(二)非統計抽樣
優點
成本低
缺點
(1)抽樣風險無法量化
(2)必須抽查較大的樣本量
否則就必須接受較高風險
無論是統計或非統計抽樣:red_flag:
皆須查核人員之專業判斷
(三)不適用於查核抽樣之情形
1.詢問與觀察
檢察、觀察、詢問
2.分析性複核
3.須要100%抽查之項目
函證銀行
二、查核抽樣相關之風險
(一)查核抽樣風險種類
1.抽樣風險
(2)抽查必有抽樣風險
(1)樣本不具母體之代表性
(3)抽樣風險和樣本量呈反向關係
2.非抽樣風險
(1)不論抽查全查均可能發生之風險
①人為的錯誤(不能解釋樣本之錯誤)
②缺乏專業上應有之懷疑
③忽略分析性程序之重要性
(2)使風險降低至可忽略程度
①妥善規劃審計
②嚴守事務所品質管理制度
(二)與控制測試有關之抽樣風險
1.評估控制風險過高險
(1)信賴不足風險、𝛼險、型Ⅰ險
(2)內控實際有效&樣本顯示拒絕
(3)高估CR、導致ST太多
①多費力氣
②
效率差
2.評估控制風險過低險
(1)過度信賴風險、𝛽險、型Ⅱ險
(2)內控實際無效&樣本顯示接受
(3)低估CR、導致ST太少
①查得不夠
②
效果差
3.正確決策
(1)內控實際有效&樣本顯示接受
(2)內控實際無效&樣本顯示拒絕
(三)與證實測試有關之抽樣風險
1.不當拒絕風險
(1)誤拒風險、𝛼險、型Ⅰ險
(2)科目餘額實際正確&樣本顯示拒絕
(3)誤會、
效率差
2.不當接受風險
(1)誤受風險、𝛽險、型Ⅱ險
(2))科目餘額實際不正確&樣本顯示接受
(3)被騙、
效果差
3.正確決策
(1)科目餘額實際正確&樣本顯示接受
(2)科目餘額實際不正確&樣本顯示拒絕
:red_flag:風險通常是信賴水準之補數
信賴水準+CPA在意之風險=100%
EX.查核抽樣之信賴水準為95%時
代表查核人員之不當接受風險為5%
三、抽樣計畫
(一)統計抽樣法(查表)
1.控制測試
屬性抽樣(選
⑴屬性抽樣法
⑵連續抽樣法
⑶顯現抽樣法
:red_flag:估計母體之偏差率%
2.證實測試
⑴屬性抽樣
①機率與大小成比例法(PPS)(計
②元額單位法(MUS)
⑵變量抽樣(選
傳統變量抽樣法
①每單位平均法(MPU)
②差額估計法(DE)
③比率估計法(RE)
:red_flag:估計母體之總誤述金額$
(二)非統計抽樣法(不查表)
1.控制測試
2.證實測試
四、控制測試之查核抽樣
(一)屬性抽樣法
1.決定查核目標
2.定義母體和抽樣單位
3.定義屬性
4.決定樣本量 :star:
樣本量決定因素
(1)評估控制風險過低險
與樣本量成反向
(2)可容忍偏差率
與樣本量成反向
(3)預期母體偏差率 :star:
①與樣本量成正向
②由過去經驗或內部控制評估得出
(4)母體大小
與樣本量成正向(母體小於5,000時才成立)
5.決定選取樣本之方法 :star:
a.隨機選取法
(1)隨機表
(2)隨機器
(3)系統選取法 :star:
①作法
利用一個或多個隨機起點
於母體中每隔N個數選取樣本
②優點
無論是否預先編號皆可運用
③缺點
當母體特性和系統選取特性相同時(非隨機排序)
則會選出高度偏差樣本
可透過使用多個隨機起點預防
b.分層選取法
將母體劃分為更為同質之小群
(1)可對不同層次使用不同查核程序
(2)減少母體中變異的影響
c.非隨機
(1)區段選取法
(2)隨意選取法
6.執行抽樣計畫 :star:
7.評估樣本結果 :star:
(1)計算樣本偏差率
=樣本偏差率
/樣本量
樣本偏差次數
(2)決定樣本偏差上限
①根據過度信賴風險、樣本量、樣本偏差次數,查表可得
②若樣本偏差上限≤可容忍偏差率(大)
則查核結果支持預計之控制風險
(3)決定抽樣風險限額
①樣本偏差率+抽樣風險限額=樣本偏差上限
②若樣本偏差率≤預期母體偏差率(小)
則查核結果支持預計之控制風險
:red_flag:先從大的判斷起,大的沒事再看小的
:red_flag:偏差的品質
①無論偏差率為何
若發現一個以上之例外事項顯示有詐欺或規避內控時
就需採用其他查核程序
②例外的性質可能比其發生率更重要
(4)評估後採取之行動
①可能會修正初步評估之控制風險或預期母體偏差率
以擴大樣本量
②或者不修正
直接擴大證實測試範圍
(三)連續抽樣法
1.樣本的選取完全是由上一步驟之結論而定
:red_flag:非固定樣本量
選取並查核小樣本
決定是否有足夠資訊對內控作成結論
是
(1)對內控予以信賴
(2)減少對內控之信賴
否
再次選取並查核小樣本
2.適用時機
預期母體偏差率為0或很低時
(二)顯現抽樣法
1.預期母體偏差率=0%之假設下
用來找出至少一個例外之方法
2.適用時機
(1)母體偏差率相當低
(2)懷疑舞弊已發生
(四)非統計抽樣
1.與統計抽樣不同之處
(1)決定樣本量大小
(2)選取樣本之方法
(3)評估樣本結果
2.樣本量決定因素
(1)評估控制風險過低險
與樣本量成反向
(2)可容忍偏差率
與樣本量成反向
(3)預期母體偏差率
與樣本量成正向
(4)母體大小
與樣本量成正向
五、證實測試之查核抽樣
(二)元額單位法(MUS)
與PPS之不同處
1.用查表決定樣本量
2.可應用於高、低估
(三)傳統變量抽樣法(選
1.估計母體查核總值(母體AV)
(2)差額估計法(DE)&比率估計法(RE)
①須符合下列條件才能適用
❶每一母體皆有帳面價值
❷每一樣本之查核值都能確認
❸帳面值和查核值有差異
②差額估計法(DE)
(
∑AV-BV / n
) x N + 母體BV
③比率估計法(RE)
(
∑AV / ∑BV
) x 母體BV
(1)每單位平均法(MPU)
2nd 再乘以母體單位可得母體總價值之估計
(
∑AV / n
) x N
1st 取每樣本查核值之平均
2.計算樣本標準差
:red_flag:變異數=標準差²
3.計算抽樣風險限額
用標準差
4.計算區間
估計母體總值±抽樣風險限額
5.評估結果
母體實際值落於區間內,則接受
:red_flag:傳統變量法之優缺點
優點
(1)在必須擴大樣本時
比PPS容易
(2)若是AV和BV差額很多
可用相較PPS更小之樣本達成
缺點
(1)比PPS複雜
(2)必須先估計標準差
(四)PPS和傳統變量法之比較
1.PPS
(1)內控較好
(2)預期錯誤為0或很少
(3)查高估(資產)
(4)0或貸餘應被排除於母體外
(5)不需標準差
2.傳統變量法
(1)內控較差
(2)預期錯誤多
(3)查高估低估皆可(主要查負債)
(4)0或貸餘沒關係
(5)須計算標準差
(一)機率與大小成比例法(PPS)(計
1.決定查核目標
2.定義母體和抽樣單位
每一元額被抽中之機率都相同
但當交易事項包含之個別元額越多
被抽中之可能性將越高
3.決定樣本量 :star:
=樣本量
母體BV x 信賴因子(查表0誤述)
/可容忍誤述-(預期母體誤述 x 擴張因子)
4.決定選取樣本之方法 :star:
系統選取
每隔n取一個
=樣本區間(n)
母體BV
/樣本量
5.執行抽樣計畫 :star:
6.評估樣本結果 :star:
a.推計誤述+抽樣風險限額=誤述上限
:red_flag:當誤述上限≤最大可容忍誤述,則接受該科目餘額
推計誤述之計算
1st 計算各樣本感染率
高估之金額
/樣本BV
2nd 計算感染推計誤述
各感染率 x 樣本區間(n)➜加總
3rd 非感染推計誤述
當樣本BV之金額超過樣本區間,就無須感染
4th 總推計誤述
已感染+非感染
b.抽樣風險限額=基本精確度+增額限額
(1)基本精確度之計算
樣本區間(n) x 信賴因子(查表0誤述)
(2)增額限額之計算
⑤個別增額限額
④已感染推計誤述
③增量-1
1 more item...
1st 查表得出信賴因子
根據不當接受風險&已感染誤述個數
2nd 計算信賴因子之間之差額
3rd 已感染誤述由大到小排列
③ x ④=⑤
4th 增額限額
將⑤加總
:red_flag:PPS之優缺點
優點
⑴比傳統變量抽樣簡單
⑵不需計算變異數
⑶自動產生分層之樣本
⑷自動指出超過上限之個別重要項目
⑸若是預期無誤述
PPS之樣本量會較傳統變量抽樣少
缺點
⑴誤述一定要是高估
⑵當發現誤述時,更有可能拒絕應接受之母體
⑶當預期誤述增加時
樣本大小會比傳統變量抽樣大
參、 550 關係人
一、定義
(一)關係人關係及交易之性質 :star:
1.透過廣泛且複雜之關係及結構進行交易
2.可能無法有效辨認或彙總
3.可能未依一般公平交易之條款及條件進行
EX.交易不涉及對價支付
4.關係人交易之動機可能是為舞弊或掩飾挪用之資產
(二)公平交易
符合下列所有條件之交易
1.非為關係人且獨立運作
2.均有成交意願
3.均追求自身最佳利益
二、風險評估程序
(一)了解受查者與關係人關係及交易
1.查詢管理階層以取得對下列事項內控之了解
⑴辨認、處理及揭露關係人關係及交易
⑵與關係人間重大交易或安排之授權及核准
⑶非正常營運交易之授權及核准
2.受查者之其他人員可能知悉關係人交易者
⑴治理單位
⑵負責重大且非正常營運關係人交易之發生、處理或記錄人員
⑶內部稽核人員
⑷內部法務人員
⑸負責監督員工之人
⑹負責監督受查者之人
(二)複核文件時對關係人資訊保持警覺
1.應檢查下列紀錄或文件
(1)銀行函證或律師函證
(2)股東會或治理單位會議紀錄
(3)其他必要之文件或紀錄
2.辨認出非正常營運交易時,應向管理階層查詢
(1)交易之性質
(2)交易是否涉及關係人
三、辨認與評估關係人關係或交易之重大不實表達風險 :star:
1.判斷是否為顯著風險
應將非正常營運之重大關係人交易視為顯著風險
2.可能為舞弊風險因子
(1)由單一個人或少數人支配管理階層
(2)且無補償性控制
四、因應關係人關係或交易之重大不實表達風險
(一)關係人交易之辨認 :star:
管理階層先前未辨認或未告知之關係人交易
1.盡快告知查核團隊
2.要求管理階層辨認與該關係人之所有交易
供進一步評估
3.查詢內控為何失效
4.對新關係人交易執行適當之證實程序
(二)對所辨認之非正常營運重大關係人交易
1.檢查相關合約並評估
(1)合約簽訂之交易動機是否為舞弊或掩飾挪用之資產
評估交易之動機及合理性 :red_flag:
a.交易是否
①過於複雜
②缺乏明顯合理之商業理由
③涉及先前未辨認之關係人
b.以不尋常之
①方式進行
②交易條款
c.管理階層是否
①已與治理單位討論交易之性質
②強調須做某一特定會計處理
(2)交易條款是否與管理階層之解釋一致
(3)交易是否已依適用之財務報導架構處理及揭露
2.取得交易經適當授權及核准之證據
五、書面聲明
1.已告知其關係人名稱及所有關係人交易
2.已依適用之財務報導架構處理及揭露(完整性)
肆、560 期後事項(可能申
一、定義
期後事項
型Ⅰ
於期間結束日已存在
調整
EX.判決結果
型Ⅱ
期間結束日後才發生
揭露
EX.發生火災(財務長死亡不須揭露)
二、期間結束日後至查核報告日間發生之事項(問
1.應對期後事項是否均已調整與揭露
取得足夠且適切之查核證據
3.查核程序(問
(1)了解為確保期後事項均已辨認所建立之程序
(2)查詢
①管理階層
②法律顧問受查者之訴訟及索賠案件
(3)閱讀
②股東會、管理階層或治理單位之會議紀錄
③期後之最近期中財務報表
①預算、現流預測及相關管理報表
(4)考量是否列入書面聲明
2.決定查核程序之性質及範圍時
應考量風險評估程序之結果
三、查核報告日後至發布日始獲悉之事項
(一)原則
無義務對此執行查核程序
(二)例外
該事實若於查核報告日即獲悉
就可能導致修改查核報告時
1.應與管理階層討論
2.決定財務報表是否須修改
a.修改財務報表
單一日期
(1)延伸查核程序
至更新之財務報表日
(2)出具更新之查核報告
雙重日期
(1)得僅針對該修改事項執行查核程序
至更新之財務報表日
(2)增列另一日期
or 於強調或其他事項段說明
:forbidden:IFRS規定不得採用雙重日期
b.應修改而未修改(選
(2)查核報告已交付
①通知受查者
財報未完成必要修改前不得對外發布
②仍對外發布
應採取適當行動
以避免財報使用者信賴該查核報告
(1)查核報告未交付
出具修正式意見
四、財務報表發布日後始獲悉之事項 :star:
(一)原則
無義務對此執行查核程序
(二)例外
該事實若於查核報告日即獲悉
就可能導致修改查核報告時
1.應與管理階層討論
2.決定財務報表是否須修改
a.修改財務報表
(1)對修改事項執行必要查核程序
作法同[三、]
(2)評估管理階層是否已告知財報和查核報告使用者
b.應修改而未修改
(1)通知受查者
採取行動避免財報使用者信賴該查核報告
(2)仍未行動
查核人員採取適當行動
以避免財報使用者信賴該查核報告
伍、採用外部專業人士
一、610(原73) 採用內部稽核人員之工作
(二)是否採用內部稽核工作
1.應就查核目的評估下列事項
(1)內部稽核之定位與政策支持客觀性程度
(2)內部稽核之專業能力
(3)內部稽核能否應用系統化且嚴謹之方法
:red_flag:能否以有效互補方式採用內部稽核工作取決於下列事項
2.應考量內部稽核工作之性質及範圍
與整體查核策略&查核計畫之攸關性
3.有下列情況應少用內部稽核工作,而直接執行工作(問
(1)涉及較多判斷
(2)重大不實表達風險較高
尤其存有顯著風險時
(3)內部稽核之定位與政策支持客觀性程度較低
(4)內部稽核之專業能力較不足
(一)定義
1.內部稽核職能
執行確信及諮詢工作,以評估並改善企業之
(1)治理
(2)風險管理
(3)內部控制流程
2.直接協助
於查核人員之監督、指導與複核下
由內部稽核人員執行查核程序
:red_flag:查核人員之責任
不因採用內部稽核工作或內部稽核直接協助而降低
(三)採用內部稽核工作
應執行足夠之查核程序以評估(問
1.內部稽核工作是否已
(1)適當規劃
(2)執行
(3)監督、複核及記錄
2.內部稽核人員是否已
取得足夠且適切證據
3.內部稽核報告是否與
所執行工作之結果一致
(四)是否採用內部稽核直接協助
有下列情況之一時,不得採用(問
1.內部稽核人員之客觀性受重大威脅
2.內部稽核人員缺乏專業能力
(五)採用內部稽核直接協助
1.採用直接協助前,查核人員應
(1)自受查者有權限者取得書面聲明
不干預執行工作
(2)自直接協助之內部稽核人員取得書面協議
同意保密
2.查核人員應對內部稽核人員執行之工作
(1)指導、監督及覆核
(2)檢查所取得之查核證據
(六)書面紀錄 :star:
1.採用內部稽核工作
(1)對下列事項之評估
內部稽核之定位與政策支持客觀性程度
內部稽核之專業能力
內部稽核能否應用系統化且嚴謹之方法
(2)所採用工作之性質及程度
(3)查核人員評估採用工作適當性時
所執行之查核程序
2.採用內部稽核直接協助
(2)由內部稽核人員所執行工作之
①性質及程度
②複核人員、日期及範圍
③工作底稿
(1)對內部稽核人員之評估結果
②是否有專業能力
①客觀性是否受重大威脅
(3)自受查者有權限者取得之書面聲明
二、620(原71) 採用查核人員專家之工作
(一)定義
1.查核人員專家
(1)查核人員聘僱或委任
具有會計或審計領域以外專門知識
之個人或組織
(2)包括查核人員內部專家或外部專家
(3)採用該等專家之工作
以取得足夠且適切之證據
2.管理階層專家(審計準則500號)
(1)查核人員聘僱或委任
具有會計或審計領域以外專門知識
之個人或組織
(2)採用該等專家之工作
以協助其編製財務報表
(二)查核人員專家之專業能力、適任能力及客觀性
1.用於評估之資訊來源
⑴以往採用該專家工作之經驗
⑵與該專家之討論
⑶與熟悉該專家工作之其他人士討論
⑷該專家所發表之文章或出版之書籍
2.應查詢可能對其客觀性產生威脅之
⑴利益及關係
⑵包括自我利益、辯護、熟悉度、自我評估與脅迫
(三)與查核人員專家之協議(問
1.專家工作之性質、範圍及目的
2.查核人員及專家各自之角色及責任
3.查核人員及專家間溝通之
(1)時間、性質及範圍
(2)專家所出具報告之格式
4.專家須遵循之保密規範
(四)評估查核人員專家工作之適當性(問 :star:
1.應評估
(2)專家涉及重大假設及方法之採用
於當時情況下之攸關性及合理性
(3)專家採用之原始資料
①驗證資料之來源
②取得資料之管道
③複核資料之完整性及一致性
(1)專家之發現及結論
2.若認為專家工作不適當
(1)執行適當之額外查核程序
(2)若無法藉由額外查核程序解決
出具修正式意見
(五)於查核報告中提及查核人員專家(選
1.不提及
出具無保留意見則不得提及
2.提及
(1)修正式意見
於查核意見之基礎段中提及
(2)可能須事先取得專家同意
:!:提及專家工作並未減輕CPA表示查核意見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