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認知心理學 - Coggle Diagram
認知心理學
主要概念
理解性學習
學習如何學習
知覺&領悟在學習歷程的重要性
學習的正遷移
新經驗建立在舊經驗上
學習是主動還是被動?
學習是主動建構的歷程
重視學生的認知改變歷程(演繹)
意義化
知識結構
學習策略
專有名詞
後設認知
定義
對自己認知歷程的覺知、計畫、監控、評估的知識與能力
弗拉福 Flavell
三層次
後設認知知識
知人、知事(難易、對錯)、知術(隨機應變)
後設認知技能
對自己的行動做監控
後設認知經驗
心得、教訓
定義
一個人對自己認知過程、結果的覺知及自我調整
布朗 Brown
認知的知識
自己求知歷程的知識
特性
陳述性知識、穩定、可能會錯、較晚發展
認知的調整
調整和監督學習
特性
不穩定、不一定可以陳述、獨立於年齡之外
定義
對於知識能否有效運用,並能進行理解、反省的過程
問題索解
定程法
直觀推斷法
習慣僵化
受限於過去累積的經驗
功能固著
重複使用先前成功的主觀經驗或習慣來解決新問題
推理
演繹推理
笛卡兒
普遍原則→特殊事例
歸納推理
洛克
特殊事例→普遍原則
創造力
特徵(Torrance)
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精進性
歷程
準備期→潛伏期→豁朗期→驗證期
Piaget 認知發展論
專有名詞
發生知識論
兒童自己在環境探索知識,不考慮教育手段與目的
學習是內發性
基模
組織
適應
同化
調適
發展先於學習
認知發展就是智力發展
認知發展四階段
感覺動作期
(0-2)
物體恆存
前運思期
(2-7)
自我中心、邏輯不可逆性、無守恆概念、泛靈論
具體運思期
(7-11)
邏輯可逆性、具守恆概念、去自我中心、無法進行抽象思考、序列化、類包含
形式運思期
(11-國中)
可抽象思考、反射性思考
道德觀
無律
0-5
無道德意識
他律
5-8
道德現實主義、強制式道德觀
規則不能改變
自律
8-
理性道德、合作式道德觀
規則可視情況改變
主要概念
動力是個體適應環境時心理不斷交替失衡與平衡的結果
將認知發展視為兒童本身自然的成長,不重視社會與教育因素的功能
Vygotsky 社會文化認知發展論
專有名詞
鷹架
他人整理論
很多學習活動,剛開始都是在他人的幫助下產生
適時協助學生學習
社會中介
近側發展區 ZPD
實際認知發展水準與可能認知發展水準的差距
教學最佳效果
私語/自我中心語言
語言能調和、指導自己思維與行動
主要概念
強調社會文化和教育對認知發展的影響(外→內)
語言發展
語言表達的思想
整體→部分
語言表現的形式
部分→整體
認知學習理論
認知結構學習論
發現學習論
人
Bruner
新皮亞傑學派
兒童的發展是隨環境和教育作用而來
專有名詞
直覺思維
直覺思維是發現學習的前奏,發現學習只有在結構性情境下才會產生,學生必須具備先備技能
認知表徵
動作表徵
沿用終生
感覺動作期
圖像表徵
具體運思期
符號表徵
形式運思期
主要概念
發現式教學法
學生主動探索,教師給予鷹架
教學設計四大要則
解說清楚教學情境
配合學生經驗組織教材
教材配合認知表徵
教材要考慮學生動機的維持,不能太難或太簡單
教學原則
引導原則-直觀原則-結構原則-回饋原則
教學方法
呈現正反例、鼓勵學生做直覺性猜測、提出爭議性問題、實作、提供線索、問答澄清
教學流程
1提供資訊/發現問題→2互動澄清/分析問題→3應用印證
意義學習論
主要概念
講解式教學/直接教學法
接受式學習
學生的求知心理活動仍是主動的
有系統的提供學生學習
有意義的學習,要先配合學生的先備知識
配合學生的先備知識,運用前導組織,採漸進分化的方式組織和呈現教材,最後進行統整融合
「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人
Ausubel
專有名詞
概念
上:抽象、普遍→下:具體、特殊
前導組織
舊經驗與新經驗的學習橋樑
說明式架構
當學生對學習材料陌生時,提供相關背景知識
比較式架構
比較新教材與舊知識的異同
相似性、差異性、關聯性、延伸性
直接教學步驟
陳述教學目標→檢視先備知識→講解教材→觀察學生反應→給予個別練習→檢討教學過程→指定作業
共同點
以實例規則法為教學普遍原則
訊息處理學習論
人
Millar
主要概念
訊息處理是階段性的,各階段功能不同,前後會相互作用
訊息處理過程
輸入→編碼→貯存→檢索→解碼→輸出
感覺/感官記憶—(注意)→短期記憶—(複習)→長期記憶
專有名詞
感覺/感官記憶 SR
記憶時間3秒以下
如果沒有「注意」就會遺忘訊息
瓶頸理論
很難同時注意兩種訊息而提出
過濾模式、減弱模式、記憶選擇模式
容量理論
注意力是容量有限的心理資源,依工作難易分配。
史初普效應
認字自動化
短期記憶 STM
記憶時間20秒內
編碼
聲碼為主
貯存
記憶廣度7±2個元組
酸浴理論
短期記憶的遺忘是干擾和痕跡消退的交互作用
時間越久干擾越大
長期記憶 LTM
編碼
意碼為主
貯存
情節記憶
語意記憶
陳述性知識
事實性資料的記憶
程序性知識
不斷練習最後達到自動化處理,例如:吉他
條件性知識
後設認知
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
檢索
舌尖現象
痕跡消退論
記憶會隨時間逐漸變入變淡,記憶遺失是因資料流逝
干擾論
順攝抑制
回憶新經驗時,受到舊經驗干擾
倒攝抑制
回憶舊經驗時,受到新經驗干擾
閃光燈效應
對引人震撼的事件容易印象深刻
萊斯托夫效應
最特殊的事件,容易記
序位效應
初始效應、時近效應
最初和最後學習的材料容易記憶
學習策略
用機械學習加強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重複閱讀法
意義學習法
SQ3R or SQ4R
S瀏覽、Q提問、R閱讀-反應-背誦-複習
認知取向教學法:Gagne
學習結果
定義
教學前的教學目標,具統合性與處方性的分類取向
心智技能
如何去做某事的能力
程序性知識
認知策略
調整和控制注意力學習、記憶、思考等內在歷程
語文知識
表達某種觀念、事實、事件的陳述性知識
動作技能
依靠知覺痕跡、結果知悉等兩種回饋作為矯正錯誤的線索
態度
閱讀歷程
解碼→文字理解→推論→理解監控
完形心理學
主要概念
主要研究知覺與意識
學習是有效組織化的歷程
部分合<整體
強調經驗的整體性
型態辯認理論
模印比對論
只要有一點不同,就無法辨認刺激
特徵分析論
只要刺激符合某些基本特徵就能辨認
伏魔殿系統
完形組織法則
相似法則、接近法則(距離)、閉合法則、連續法則、圖形背景法則(色盲表)、對稱法則
頓悟學習
學習者對情境的認知程度,對學習的影響較少把為大
與學習者的智力有關
頓悟僅限於理解性問題(機械記憶無法)
心理衝突Lewin
雙趨衝突
魚與熊掌
雙避衝突
兩個都不想要,但一定要選一個
趨避衝突
又想要又不想要
跟朋友借錢,不喜歡這種行為,但又欲言又止
雙重趨避衝突
每個目標都會形成趨避衝突,但又必須二選一
漂亮但很笨V S醜但很聰明
場地論
人在不同情境下會有不同行為表現,只有了解整個情境才能預測行為
場獨立
不易受環境影響,專注不容易分心
場依賴
容易受環境影響無法集中注意
建構主義
知識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獲得
教師的角色不是知識傳授者
知識的引導、促進者
教育目的
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
過程重於學習結果
評量方式
多元動態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