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各種教育心理學(不含認知學派) - Coggle Diagram
各種教育心理學(不含認知學派)
精神分析心理學
Freud
主要概念
童年(6Y)早期經驗會決定人格
生之本能,死之本能
生-性;死-攻擊
人無法依照自己的抑制支配行為,只受兩種本能影響
本我是人格發展的動力
人格結構
本我
唯樂原則
自我
現實原則
本我和超我和現實環境之間的媒介
超我
完美原則(良心、自我理想)
從性器期開始發展
人格發展
口腔期-肛門期(1-3)-性器期(3-6)-潛伏期(7-青春)-兩性期
性器期可能出現戀父/母情節
專有名詞
挫折防衛機轉
理由化
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壓抑
壓抑情緒到潛意識中
退化
以幼稚的表現獲得安全感
投射
將自己的過錯加諸在別人身上
內化
把別人的價值觀併入自己的結構中
補償
高度近視運動不好,但可以學業好
抵銷
歲歲平安
昇華
以符合社會標準的方式表現不被社會認可的行為
反向
外在行為與內在想法完全相反
否認
轉移
在家被家暴的小孩,不會攻擊爸爸,但在學校會欺負同學
認同
在現實生活裡無法獲得成功時,模仿其他成功的人,來消除挫折產生的焦慮
道德理論
青少年到的行為和早期生活經驗相關
社會發展論
Erikson
與佛洛伊德的差異?
健康人
人格是一生連續的發展
「自我」成長,是社會性
主要概念
個體發展會受社會文化影響
後成原則
社會全程是連續不斷地人格發展歷程
源於精神分析論
專有名詞
發展危機
將危機化為轉機
自我統合
迷失型
不關心未來和現在
未定型
還在找目標的路上
定向型
找到自己的目標
早閉型
父母決定
心理危機
形成階段
警覺→功能惡化→求助→危機
危機分類
發展性危機、境遇性危機(x預測)、存在性危機(人生問題)
科爾伯格道德發展論
三期六段論
道德是隨年齡增長而逐漸發展的
道德認知可經由教育歷程培養,價值判斷受社會影響
他律而後自律
加一原則
要比現有的道德階段再更上去一層
女性道德發展論
關懷倫理學
Noddings
將「必須」視為一種行為傾向或道德上的應該
毫無保留接受學生的全部
品德教育要素
身教、對話、實踐、肯定
責任倫理學
Gilligan
男女道德判斷的差異
後天社會文化
女性講情,男性講理
道德發展階段
過度強調自己→過度強調他人→適當的人我關係
非暴力
行為主義
連結主義
桑代克
貓之謎籠
自主性學習
訓練遷移
試誤學習
準備率
學習動機
練習率
練習次數
效果率
最主要
刺激和反應的連結,能否得到滿足
操作制約
後果控制
學習/訓練遷移
同元素論
兩種情境需要有共同元素,才會發生
推翻無限遷移的形式訓練論
主要概念
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
僅限可觀察的行為
所有內容切割成細小單位
行為改變是歷程不是結果
類化作用
古典制約(反應型制約)
巴夫洛夫
變項
非制約刺激(UCS)
食物
制約刺激(CS)
鈴聲
非制約反應(UCR)
流口水
制約反應(CR)
鈴聲刺激後會流口水
制約類型
延宕制約(最有效)
痕跡制約
CS先出現,全部結束後UCS再出現
學習效果僅次於延宕制約
反向制約
最無效
專有名詞
增強
正/負增強
刺激類化
相似刺激,引起相同反應
趨同
刺激區辨
只對特定刺激做出反應,類似刺激不做反應
趨異
自然恢復
主要概念
個體反應是刺激引起的「被動」反應
行為學習論
人
華生
主張教育萬能
交替反射說
新經驗是交替作用造成的
主要概念
採科學方法
人的行為是多種反應的組合
學習的歷程是歸納(特殊→普遍)
專有名詞
刺激類化
某刺激情境中建立的行為,在另外的刺激情境中也會發生
反應類化
教學效果的跨大反應
工具制約(操作制約)
主要概念
環境決定論
個體一切行為的改變,決定於本身對環境適應的結果
行為是自動內發的
個體反應非由刺激引起,是操作環境時的「主動」反應
專有名詞
厭惡刺激
懲罰
自然懲罰
人為懲罰
暫停/隔離 tome-out
短暫離開正增強的刺激情境
反應代價
以適當代價對不當行為做出償付
逃脫制約
事情尚未發生,逃避問題
迴避制約
事情已經發生,逃避問題
習得無助
人
Skinner
受桑代克影響
小白鼠實驗
個體的行為反應是對環境反應的結果
行為塑造
連續漸進法
把複雜的行為拆解,逐步練習把多個反應連貫在
一起
代幣制度
Permack原則
老祖母
用喜歡的活動增強不喜歡的活動
行為目標
對象、行為、結果、情境、標準
消除不良行為
增強互競行為
削弱
失去增強物,降低不良行為頻率
饜足
讓學生不斷從事問題行為,直到厭倦為止
改變刺激情境
與古典制約的比較
相同
都是S-R的制約作用
都有類化、區辨、削弱、自發性、恢復等學習現象
差異
S-R連結方式
古典-刺激在反應前
操作-反應在刺激前
反應內容
古典-UCR=CR
操作-UCR≠CR
學習法則
古典-接近率、刺激取代
操作-效果率、後效強化
行為產生方式
古典-引發行為
操作-自發行為
教學應用
編序教學
個別化教學,適合高能力且獨立的學生
學生根據改編後的編序教材自學
自發性
精熟學習
Bloom
只要有足夠的時間,每位學生都能顧好課業
步驟
明確、可評量的教學目標→兩份範圍和難度相同的測驗→教師準備導正性教學(補救)、充實性活動
精熟程度須達80%-90%
學習進度由教師決定、團體學習
凱勒/個人化系統教學法 PSI
採「學生輔助」的方法
學生自我控速
自行決定學習進度
精熟須達90%
適應個別差異、立即回饋、循序漸進地學習
社會學習論
Bandura
主要概念
觀察學習
注意→保持→再生→動機
見賢思齊、以身作則
個體可在社會情境中向他人行為學習
模仿
直接模仿
綜合模仿
複雜模仿
象徵模仿
模仿的是性格或行為代表的意義
抽象模仿
模仿抽象原則,非具體行為
專有名詞
三元學習論
學習是受環境、認知、行為交互作用產生
相互決定論
個人行為是由環境與個人交互作用產生
替代學習
從別人的學習經驗學到新經驗的學習方式
自我增強
觀察→設定行為標準→自我評價→自我滿足→自我增強
自我效能論
對自己從事某項任務或表現某項能力可達程度的一種主觀評價
效能預期
能否成功執行?
結果預期
行為導致某種結果的估計,例如:完成工作是否能升遷
自律行為養成三階段歷程
自我觀察→自我評價→自我強化
人本主義
背景
反對行為主義及精神分析心理學
存在主義、線上學、新佛洛伊德學派
主要概念
人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研究主觀意志
積極樂觀的人生觀
增進自我效能是個人發展的主要動力
主張自律主動的學習
重全人教育、情感教育
道德教學
直接取向
採民主方式讓學生在生活中實踐
間接取向
價值澄清法
專有名詞
開放教育
學生主導學習、個別化教學、混齡編班、診斷式評量、不用固定式課本教材
夏山學校
馬洛斯
學習不能外爍,只能靠內發
需求層次論
低層被滿足後,高一層需求才會產生
前四層為基本需求、後四層為成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