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實用主義理論, 洛克經驗主義->做中學 盧梭自然主義->教育無目的 達爾文進化論->不斷改變 科學與實證主義->…
實用主義理論
道德觀
道德與時俱進
個人士社會中的一份子,個人慾望可以推動社會前進
道德行動出自於動機與預期結果
道德需到透過淺移默化學習
代表人物
皮爾士
實用主義之父
詹姆斯
杜威
1907《實用主義》
《民主與教育》媲美盧梭
實用主義&民主政治
實現民主社會:多元、容納、機會均等、共享、參與
促使教育改革(新式教育、實驗教育);二戰之後成為美國主要教育方針
進步主義教育/《民主與教育著作》:以兒童為中心
教育基本理念
非正式課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
觀察、模仿、被糾正
教育是經驗重組與改造->以上一次經驗為參考依據
連續性
外在體驗可以刺激內在
依賴性
可塑性
不要灌輸「套裝知識」/學習「經驗知識」
教育無目的論
進步教育
反對填鴨式教育
反對外部紀律、獎懲
反對只向教師與教科書學習
拒絕為未來做準備,而是把握當下
反對僵化目的與教材
影響美國進步主義,促指教育改革/影響中國、土耳其、日本、蘇聯
中國知識分子受杜威影響/五四運動/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會
世界觀
世界為一元,無法分割
世界沒有本體、終極實體的區分存在
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立足達爾文進化論主義,強調不斷改變的過程,以變動面對世界
世界多元,不存在終極實體
強調個體多元性
不贊成目的論
知識論
工具主義
可用性
工作性
重視知識的實用性/知識價值取決於社會需求
知識並非絕對、普遍、客觀
知識起源
做中學:經驗內化成知識/透過嘗試發現事情真相的教學
洛克經驗主義->做中學
盧梭自然主義->教育無目的
達爾文進化論->不斷改變
科學與實證主義->工具主義
符應說:主體、客體存在相似性
融貫說:知識相互連結、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