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ch11 單一個案研究設計 - Coggle Diagram
ch11 單一個案研究設計
單一個案研究設計
不是個案研究是以實驗進行
時間序列設計-紀錄獨變項的之前和之後反應
無控制組 有history的威脅
實驗處理未實施會發生什麼
假設的情境稱為Counterfactual反事實
作為pretest
前測用來預測沒有實驗處理時的後測
單一個案研究方法學上的考量
取得穩定的基線(無斜率)
基線跟treatment相反能顯現出實驗效果
如果基線和treatmemt的趨勢一樣就使用-替代實驗處理
藉由比較兩個treatment可控制基線與內部效度的威脅
基線的變異越小越好(信效度越高)
潛在的反應性效果
知道被測量時行為可能跟平常的表現不同
基線和TREATMENT必須使用一樣的測量已排除此效果
一次改變一個變項
兩個以上的變項就要考慮交互作用
實驗階段的長度
懷疑有CARRYOVER的話可使用短的實驗處理或多重基線設計
循環出現的事件會產生影響
納入不同循環階段的參與者或納入不備循環影響的人
ABA設計與ABAB設計
A是實驗處理前觀察特行為的狀況,B是實驗情境
treatment的效果部分取決於當實驗拿走時 是否打回原形
實驗情境抽離後若能回去原本基線,可排除競爭假設
缺點
以基線作為結束不好
使用ABAB
不是所有的依變項都會反轉到基線期
因為有CARRYOVER或history effect
用多重基線設計
反轉跟抽離效果的差別
反轉是實驗處理情境在替代但不相容的行為上實施
抽離是移除實驗處理情境
變動校標設計
對單一目標行為進行測量
當目標行為穩定後就會採用一個新的且更難的效標水準
須注意的因素
實驗處理情境必須夠長讓行為達到穩定
效標改變的大小要夠大讓行為產生可偵測的改變
Baseline phase要等於或長於treatment以確保treatment造成的改變不是因為第三變項(如歷史和成熟)
多重基線設計
不需要抽離實驗處理,ABA的替代
跨不同的參與者,在不同起始點進行介入
目標結果變項之間要是相互獨立的
不然無法知道是甚麼造成行為的改變
評估改變的標準
實驗效標
行為隨著實驗處理情境階段重複出現改變時
治療效標
有臨床顯著性,異常到正常狀態
比達到實驗效標還要難
使用社會認可
是否病患在每天生活可以產生的功能方面,有重要的改變
社會比較法
比較病患跟無異常人的行為
主觀評估法
跟病患互動的人被詢問是否看到行為的改變
要持續考慮潛在的競爭假設
交互作用設計
去確認兩個或多個變項的交互作用效果
分開分析每一個變項的效果以及兩個變項聯合時的效果
一次只改變一個變項
(
A B A (B
) BC B BC)
前面是測B的效果,後面是測BC vs B
序列二是
A C A C BC C BC
缺點
至少需要兩位參與者
天花板效應
每一個變項的作用沒有最大效果時交互作用才會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