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ch13 質化與混和研究 - Coggle Diagram
ch13 質化與混和研究
質化研究的主要方法
現象學 :star:
研究參與者主觀經驗的內在世界
方法: 深度訪談
重要陳述和精華
民族誌 :star:
聚焦在一群人的文化之發現與描述
融入一群人或一個場景,文化的特徵是什麼
群體成員用以了解他們世界的共通信念和常規
也被使用於很少數的一群人 EG適治療情境或街頭幫派
必須平衡主位觀點與客位觀點
蒐集方法
參與者觀察
研究者主觀的融入或沉浸在研究的文化中
融入團體接受與田野工作
經過守門員的認可才可以進入團體
反應效果
研究者的出現會改變團體成員的行為
田野工作要避免種族中心和本地化
內部人士和外部人士的腳色要同時考慮
將看到的和思考的內容記錄在田野筆記
資料分析與報告
確認有信度之後就可以撰寫故事的解釋
團體的特徵 互動 共同點 常規
個案研究 :star:
個案是一個有界限的系統,進行深入與細節的描述
資料蒐集
深度訪談 問卷 測驗結果 檔案紀錄
個案研究設計
本質個案研究
只對一個別個案做深度描述
沒有類化研究結果的企圖
工具性個案研究
不是針對特別個案,目的是對事物有一般的了解
集合式(比較式)個案研究
以比較為目的,針對多個個案進行個案研究
了解現象或事件 目的式工具性的
資料分析與報告
把每一個個案當作一個系統進行分析
在集合式個案分析中會進行跨個案分析
透過比較找相似性與差異
紮跟理論 :star:
根據特定的資料歸納式去產生一個理論
四個特徵
理論是否跟資料適配
理論是否清楚可了解
理論應該有一般性
是否可以應用在真實世界
資料蒐集
訪談或觀察
研究者需要理論的敏感性,知道哪些資料是重要的
資料分析與報告
選擇性編碼
產生最後版本的理論
軸心編碼
決定一個現象導致另一個現象
開放編碼
閱讀逐字稿後更簡潔地標記重要概念和想法
理論飽和時紮根理論就完成了
沒有新的概念可以從額外的資料中浮現
混合方法研究
遵守相容性論點
量化與質化可以有效的一起使用
研究效度
內部外部效度
弱點最小化效度
用其他的取向來補償某一個取向的弱點
序列效度
結果不是因為量化跟質化的順序而導致的
樣本整合效度
從量化跟質化的樣本中各自得出是當的結論
多重效度
量化跟質化研究的部分皆被適當的執行
質化研究
研究效度不高
研究者偏誤
只注意到支持自己的資料
用負面案例抽樣及批判性的思考自己的偏誤
描述效度
用研究者三角測量
不是單一研究者的觀點
解釋效度
正確描繪參與者的主觀觀點
參與者回饋
去問他們是否同意研究者的闡述
低推論描述
描述方式非常接近參與者的字詞
理論效度
理論的解釋適配資料的程度
擴大實地考察
在場所待足夠長的時間
理論三角測量
使用多種理論或觀點去解釋
型態配對
建構與驗證一個複雜的假設
同儕審閱
內在效度
具備因果關係的合理度
個殊性因果關係
關心的是特別族群在特定情境的運作 而非一般世界
研究者偵探
細心思考原因結果
方法三角測量
使用多種資料蒐集的方法看有沒有都達同一結論
資料三角測量
外在效度
類化很少使用在質性研究
自然地類化
理論的類化
混合方法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