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台灣漫畫教育 - Coggle Diagram
台灣漫畫教育
漫畫格式
種類
電影式分鏡漫畫
由來
1947年,手塚治虫在「新寶島」中引進了電影的分鏡手法,讓漫畫擺脫了連環畫跟四格漫畫變得更多樣化
延用至現在,成為漫畫的標準畫法
特點
格子變化度高
人物/對話框延伸出格外
跨頁頁面
彈性極高,每個作者都有不同的表現手法
四格漫畫
由來
由來並不清楚,只知道是經由漫畫演變而成
猜測
早期只能刊登在報刊角落,所以只能濃縮出最精華的段落
特點
整個故事只有四格,每格分別代表「起、承、轉、合」
極致濃縮
現狀
日本
芳文社於2005五月創刊「まんがタイムきらら」四格漫畫月刊
每月9日發售
K-ON!就是在這刊登的
台灣
FB上很常會有
基本轉變成網路形式
連環漫畫
由來
1895年至1898由理察·F·奧考特在於《紐約世界報》和《紐約新聞報》上聯載的【黃孩子】被視作歷史上第一個連環漫畫。
據說是第一個出現對話框的漫畫
角色的睡衣
被集結成冊後,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漫畫書
特點
與四格漫畫相似,都在報紙、雜誌上連載,但是格數會更多,且主題基本以「諷刺時事/政治」為主
大部分在報紙上的都會以每篇不連貫的斷篇形式呈現
如果是在特別用於聯載漫畫的周刊上,就大部分會以連續故事為主
基本就是現代漫畫演變前的漫畫形式
格子工整無變化
使用對話框
現狀
因應時代變化,漸漸演化成了如今的「條漫」
單幅漫畫
由來
無資訊
特點
只用一張圖表達作者的想法
有些會加一點文字敘述
現狀
猜測
書本封面
角色立繪
漫畫必有元素(現代常見漫畫)
符號
透過給人物加上符號來表示狀態
情緒、狀態
星星
暈眩狀態
燈泡
想到點子
汗水
緊張、慌張
動態線
在人物身旁加上線條來表示動作、速度感
揮動手臂
跑步
背景
帶入劇情/角色的狀態、表示動態感
豎線
緊張感
動作、速度感
螺旋
迷幻
墜落
物理
精神
留白
強烈情緒造成的空白
強調某個瞬間
孤獨感
廣角
壓迫感
強調人物的渺小
人物/表情扭曲
製造誇張吸睛的效果
強烈情緒
誇張肢體動作
墜落
被東西砸到
超現實
反派扭曲
動態感
透過快速移動中人物變形的效果達到動態/速度感
畫框
單格
政治諷刺
四格
趣味、娛樂
連環畫
主題不限
電影分鏡
主題不限
不同的畫框有不同的主題
對話框
某人事物的表達
多樣變化
與角色互動
不同形狀的對話框
表示各式情緒、狀態
可變性高,可表示抽象的狀態
思考、想事情
音量
語氣
簡化
想像空間
節省作畫時間
異次元感
寫實/簡化
由較為寫實的畫風突然轉變為簡化版時可以營造出一種幽默趣味感
擬音字
表示聲音的字卡
根據不同狀態、聲音可以做出不同的外觀變化
大小
形狀
讓讀漫畫時也可以想像當時的聲音
上色
黑白
閱讀容易
情緒
背景
顏色
白
灰
使用「網點」
黑
彩色
日漫通常只在扉頁/封面出現彩色
強調震撼感/印象
通常是重要的一幕
增加豐富度
原本也是全彩
節省時間
周刊、月刊都很趕
二戰後物資短缺
日本把幫忙的人都當作「助手」
美漫基本都是彩頁
分工清楚,各司其職
角色造型
透過角色的外觀讓觀眾加深印象
好人/壞人
也可把壞人塑造成人畜無害的外觀帶給觀眾反轉
主角/路人
強度
主色系
角色的能力、印象
定位
物種等
變化
變身前/變身後
肢體語言
以肢體動作表現角色狀態
不需要文字輔助的方式
經常運用在四格漫畫等短篇漫畫中
現代動漫也會使用一陣子無聲的畫面來為後面的高潮做鋪墊
漫畫製作過程
故事發想
角色/世界觀設計
草稿、分鏡
修稿、勾線
上色
預設對話框位置
工具
鋼筆
鉛筆、橡皮擦
網點
漫畫用紙
台灣漫畫史
最早之前-於日治時期受日本影響
一開始受當時日本也很流行的潑客文化影響
潑克文化
源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漫畫文化,起源於美國和英國,後傳入日本。
諷刺時事或是政治
應該是沒有特別限制諷刺的內容
以類似雜誌的形式,上面刊登著許多不同人的創作
台灣發行自己的「台灣潑克」
不能講到政治,會被關
楊國城與陳繼章兩人因繪製了諷刺政府的漫畫而被監禁二十天
之後因政府管制逐漸嚴格,潑克逐漸被取代、消失,漫畫逐漸走向娛樂化
一九三o年,娛樂性漫畫開始崛起,許多人開始嘗試創作娛樂性的漫畫故事
停留在以報紙、雜誌上刊登的形式
一九三五年,筆名名為「雞籠生」(本名陳炳煌)的漫畫家出版了名為「雞籠生漫畫集」的漫畫單行本,成為台灣史上第一位發行個人單行本的漫畫家
成為台灣漫畫史上的重大里程碑之一
其他國家基本也是因為戰後話題敏感或是時代演變,人們的需求變換等,現在歐美國家基本轉形成以卡通(如辛普森家庭等)或是脫口秀、網路迷因等形式。日本則也是做成迷因或是比較有個性的漫畫家會把一些暗諷藏在自己的作品中
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年
民國三十四年《新新》月刊創刊
開始冒出一批此時期的漫畫家,也被稱作台灣第一代本土漫畫家
陳定國、梁梓義、華王兒、王華、葉保全、葉大仙、王天神、天神、雷光、王朝宗
由王朝宗創作出了台灣光復後的第一本單行本連環漫畫(水滸傳)
連環漫畫
一頁一張圖,旁白敘述文字較多,類似今日的童書
當時基本在報紙上刊登,但連環漫畫的形式、長度都不拘,所以怎麼表現都可以。
演變成至今的滾動式漫畫
一九四七年經歷二二八事件,社會動盪,漫畫產業也跟著沉寂了一段時間
主要由陳家鵬、王花、葉宏甲、洪晁明四人開辦
一九四九~一九六零(全盛期)
1949國民黨來台,因政府認為敗仗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宣傳做的不足,所以在1950年時政府正式開啟宣傳政策,利用漫畫大肆宣傳反共理念
連不識字的人也能看
當時語政府關係密切的《新生報》與《中央日報》也在1950年分別開闢專門的漫畫版面:「新生漫畫」以及「中央日報漫畫半週刊」,成為了當時的兩大漫畫陣營
當時也會有人偷偷引進日本的漫畫(手塚治虫)到台灣,因當時還沒有影印機,所以人們是描畫後再製版印刷,並且為了不被政府發現,會抹除所有有關日本的資訊(改漫畫名稱等)
「中央日報漫畫半週刊」主編工作由隨國民黨來台的外省籍漫畫家梁中銘、梁又銘兄弟擔任。梁又銘創作類型以長篇連載漫畫為主,代表作《拍案驚奇》、《土包子下江南》就以強烈對比方式,指出共黨統治下的各種反常現象,如姦淫、飢荒、亂倫、殘殺、虐待與顢頇等等。梁中銘則擅長單幅漫畫,透過時事諷刺的敘事形式,以簡化、誇張、變形等方式表現譏諷的諧趣。
1951年《中央日報》加入了時為農復會美術設計的漫畫家牛哥,他創造出牛伯伯、牛老二、牛小妹等膾炙人口的漫畫人物
《解放後的牛伯伯》及《牛伯伯打游擊》等作品將牛伯伯塑造成台灣版唐・吉訶德。相較於其他反共漫畫中義無反顧、勇往直前而顯得觸不可及的英雄們,軟弱、膽小又投機的牛伯伯作為「反英雄」象徵,更加使讀者感到親切,甚至讓《中央日報》訂戶由一個月數千份,暴漲至數萬份。
1950年代漫畫通流的管道大致可分成三種:報紙、綜合雜誌、出租漫畫單行本與連環圖畫冊。這三種不同的出版型式具有的文化與象徵資本、也就是與政府的關係緊密度,是逐次遞減的。報紙是其中最正式的、也就是具有政治支援與文化位階的媒體。
228事件後台灣漫畫家逐漸不再創作時事漫畫。到了1949年後,報紙的時事漫畫家已幾乎均是外省籍
本省籍漫畫家基本都轉為投入了兒童漫畫產業
兒童漫畫有分為官方與民間的,本省籍漫畫家基本都在民間的
民間
顧名思義,由民眾自己出錢、找出版社,內容不拘,基本是畫一些民間小故事
當時租書業屬於非正式管道,有立於街角或牆邊的租書攤,有固定店面的租書店,也有三輪車或腳踏車載著書在各處移動的流動租書業者。所謂非正式的管道,一來可以從合法與否來看,但更重要的是,租書業的流通地點的位置多在日常生活性的、隨意經過之處,如街角巷弄,出入口也可能狹窄昏暗,甚至不一定有固定的店面,如書報攤,或是只有特定消費族群──例如漫畫讀者──才知道的管道,像是台北早期的光華商場、或是1980 年代末興起的漫畫專賣店「漫畫便利屋」,租書店則兼而有之。
官方
官方兒童漫畫基本以1951年創刊的《小學生》為主,每期都發放到全台小學的各班級,可以說是當時最普及的兒童雜誌。《小學生雜誌》主題多為中國傳統忠孝節義的故事
我們在反共漫畫盡是看到共黨惡相與「匪區」的種種慘況,卻難以看到台灣做為自由中國的「光明相」,這是漫畫家對於創作道德上一種婉轉的誠實。
一九六一至一九八一年
一九六二年,政府發布了政策「連環圖書輔導辦法」,對於漫畫的管制變得更加嚴格、不合理,基本上除了反共主題的漫畫外,剩下內容主題通通被打壓下去,
規定漫畫必須事前送審,審查通過後,送審人還必須將初印樣本及原稿再送請核查,再通過後才發給執照,才能正式出版上市,且每本必須先付審查費,審查費的標準是以教科書的審查費來算,也就是定價的40倍──當時教科書的審查費是教育部出的。不過,究竟哪個單位負責審查業物?皮球在內政部與教育部間踢來踢去,1965年,內政部與教育部公告自9月1日起,漫畫必須事前送審查,但是,一直到1966年3月1日,教育部底下的國立編譯館才開始接受審查申請,這半年的時間內,許多未經審查出版的漫畫卻陸續被檢舉、查沒。
1975年,影印技術開始普及化,許多日本的漫畫被盜到台灣販售,台灣也終於正式開始有漫畫家使用新版的漫畫表現手法。但也從這段時期開始,台灣漫畫開始逐漸被日本漫畫取代
許多專門出日本漫畫的出版社紛紛成立(如東立、虹光)也都紛紛創建,許多日本漫畫例如《好小子》、《千面女郎》、《尼羅河女兒》、《小拳王》、《烏龍院》等也開始在台灣造成流行,1983年敖幼祥開始在《中國時報》連載〈烏龍院〉故事漫畫,雖仍多採用三段式分格法與現代漫畫文法,卻也明顯能看到運鏡、效果線等日本戰後的漫畫新文法,顯現出台灣漫畫與日本漫畫的淵源,以及與歐美漫畫的不同。
現狀
經過了幾年,台灣也逐漸走向民主時代,除了市場已經基本被日本漫畫完全取代外,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基本連漫畫租書店都很少了
不過最近開始,似乎有越來越多台灣的漫畫家開始冒出,雖然關注度只有在特定圈子內而已,但這幾年來其實也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也有了「金漫獎」等屬於台灣的漫畫活動,似乎在暗示著台灣漫畫的崛起
台灣漫畫的主題內容在近期也是相當多元化,從一般類型的恐怖主題、戀愛主題、科幻主題等,也有許多結合台灣與亞洲文化特色的作品,例如台灣宗教主題、亞洲傳統文化(喜宴等)、古代主題、農業主題、吉祥物主題(如咖波貓)、LGBTQ主題、性關係主題、BL主題等等..因台灣現在民主自由的風氣,也讓台灣的漫畫主題電得更加的多元、大膽。雖然台灣漫畫現在的知名度等還完全比步上日本漫畫,但這幾年來確實是有再慢慢崛起的趨勢,國家政府機構也似乎開始慢慢關注到了這塊領域(設立國家漫畫博物館),所以台灣漫畫產業崛起的可能性也有蠻多人相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