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傷口照護w‘d care - Coggle Diagram
傷口照護w‘d care
傷口敷料
親水性敷料
即一般常聽到的人工皮,可少量吸收傷口滲液、阻隔傷口
人工皮亦具有軟化黃色腐肉的作用,將壞死組織除去,幫助傷口癒合,貼上後若無滲亦可使用7天再做更換
不沾黏紗布
一般為不織布材質,吸收力較大且易服貼傷口、不易沾黏傷口
滲液較多的傷口可使用,但因無法直接黏貼固定於皮膚上,故須搭配其他敷料協助固定
薄膜敷料
具防水透氣保濕作用,可阻隔灰塵及細菌
滅菌的薄膜敷料需搭配其他敷料使用,亦可用於固定管路或貼在管路下方保護皮膚
泡棉敷料
3-D 聚合物泡棉,如同軟墊般作用,具有黏性、鎖水、減壓的功能,減輕傷口疼痛並保濕
常用於中到大傷口的傷口、慢性潰瘍傷口、壓瘡、急性傷口、供皮區及糖尿病傷口
紗布
棉質或合成纖維組成,主要用來吸收滲液
通常用於傷口初期滲液較多時,但紗布透氣不防水,務必3~4小時更換一次
抗菌敷料
敷料中含有抗生素或銀離子,因此有殺菌功能
需要有醫師處方簽才能使用
傷口護理
傷口須保持乾淨
傷口須保持乾淨及無菌的狀態,若傷口碰到水,或傷口滲液多時,應立即換藥更換紗布
選擇適當敷料
以保濕、透氣、防水的敷料,協助留存適量滲液於傷口上,維持合適濕潤環境,能加快細胞修復,減少疤痕形成機會
包紮時要小心
使用膠布或繃帶包紮時,不宜過緊,避免壓着傷口。如患者行動不便,便需按時協助轉換位置,以免阻礙血流供應
確保足夠營養
保持均衡飲食,確保攝取足夠營養,並做足夠運動,促進血液循環
保持傷口清潔
洗傷口及換敷料時須需確保所用物料經過消毒殺菌程序
避免不必要的損傷
避免傷口受到不必要的損傷,如磨擦、受壓或敷料敏感等
皮膚構造
真皮層
佔整個皮膚大部份,內含血管、淋巴管、汗腺、皮脂腺和神經等。
皮下組織
位於皮膚最內層,主要功能是防止體溫喪失,提供能量儲存。
表皮層
位於皮膚最外層,無血管分佈。
角質層
是表皮最外層的部分,角質層的細胞內含有角蛋白。有助減少水分流失,使皮膚保持濕潤
傷口癒合機轉
發炎期
受傷後3-7日
人體免疫系統為抵抗外來細菌及微生物,傷口出現紅、腫、熱、痛的發炎徵狀。傷口時間愈長,愈容易變成慢性傷口及留下疤痕。
增生期
受傷後4-5天,這過程約需10天-2星期。
肉芽組織增生,傷口逐漸長出新的微血管,帶來更多的膠原組織填補傷口,令傷口開始縮小。
止血期
受傷後的幾分鐘內
血小板將在創傷附近處形成纖維蛋白凝塊,以用作止血
癒合期
癒合期持續2星期至6個月,但傷口要完全癒合則需2年。
傷口癒合後,多餘的微血管會退化和萎縮,傷口肉芽組織顏色從鮮紅逐漸變成與周圍皮膚類似顏色;膠原組織重組,因受傷而不規則排列的膠原蛋白,被新合成且排列整齊的膠原蛋白纖維取代,疤痕變得平且淡;如果受到干擾,使膠原排列不整齊,就容易產生難看的疤痕。
傷口評估
大小
傷口邊緣皮膚狀況
性質
紅、腫、熱、痛、分泌物是否增加
時間
發生時間、持續時間
味道
異常氣味
傷口分類
急性傷口
指健康的組織被外來傷害造成損傷,可自行癒合的傷口
擦傷(犁田)
雷射手術傷口
刀傷
局部燒燙傷
慢性傷口
指傷口在癒合過程中被停止或被阻斷,需長時間治療才能癒合
深層燒燙傷
足部動靜脈潰瘍
糖尿病足傷口
壓瘡/褥瘡
壓瘡/褥瘡
分級
深部組織壓力性損傷
指持續地壓之不反白,呈現深紅色、褐色或紫色
無法分級
指全皮層及組織缺損被腐肉或痂皮掩蓋
四級
全皮層和組織缺損
三級
全層皮層缺傷
一級
指壓後有無法反白的紅斑
二級
部分皮層缺損併真皮層暴露
定義
人體局部因承受過長時間之壓力,影響組織血液循環,導致皮層的 病理變化,產生病變損傷
壓瘡的導因
剪力
摩擦力
壓力
潮濕
常見壓瘡部位
仰臥位
骶骨和尾骨、肩胛骨、後腳跟、後枕骨、肘
側臥位
大轉子、外側腳踝、肩、肋骨、骨盆、耳朵
俯臥位
胸骨、膝蓋骨、內側腳踝
影響癒合的因素
外在因素
傷口長期受壓(影響血液循環)
受細菌感染
重複受損
受到不當的處理
內在因素
全身性疾病
長期使用藥物
年老
不良生活習慣
營養不良
特殊治療
VAC負壓傷口照護系統
高壓氧
傷口定義
指身體皮膚組織的完整性受到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