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认识论 - Coggle Diagram
认识论
认识的过程规律
§考点29
认识的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应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性,创造性特征。
一方面,认识的反应特性(忽略反映,唯心,不可知论)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认识的反应特性是指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的募本,在思维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本质。
(人类的认识具有模仿性,✅)
(人类的认识就是对外部事物的模仿,❌)
另一方面,认识的能动性反映具有创造性(忽略创造,旧唯物)。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主观对客体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
-
-
能动反映论两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二是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把认识看成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全面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
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
§考点30
(第一次飞跃重要)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另外一个特点是具体性。
(命题点1.对象;2.形式;3.特点)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好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
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辩证关系(对立统一)即相区别又相互联系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如果割裂两者,就会走向为理论或经验论,在实际生活中就会犯教条主义错误(过分夸大理性,唯理论)或经验主义错误(经验论,过分夸大感性)
-
-
认识过程的影响因素
1.理性因素
概念: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作用: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
2.非理性因素(感性因素)
概念: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人们还常把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顿悟、灵感等,也包括在人的非理性因素中。
作用: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属于认识
感性、理性因素,是在获得认知过程中起作用的因素
§考点32
(重点论述题)
认识的过规律—反复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在有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从客观看,事物暴露有个过程,
从主观看,主体认识能力提高有个过程。
无限性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书屋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的,他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到高的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循环往复,在实质上前进上升。
(否定之否定)
-
认识的来源与本质
§考点26
(重点选择题)
错误的实践观:(斜体错)
1.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指道德伦理行为。
(非道德伦理行为也能是实践,我与大自然)
2.康德:把实践看成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
(实践是主体作用于个体,需要对象)
3.黑格尔:把实践理解为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实践属于物质,认识属于意识)
4.费尔巴哈:把实践于物质性的活动联系起来,但他所理解的实践有仅限于日常的生活活动,并把实践等同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人类意识有能动性,主动自觉的,感性的)
-
-
§考点27
(重点选择题)
实践的结构与形式
实践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盛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所有的人都是主体)(错)
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的因素和非知识性的因素。其中知识性的的因素是首要能力,既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非知识性的因素主要指情感和意志因素。
实践主体包括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
实践客体: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完全对等,客观事物只有在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为主题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实践客体。
(所有的客观事物都是客体)(❌)
实践中介: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方法。实践的中介系统可以分为两个子系统:
1.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
2.语言符号工具系统。语言符号是主体思维活动进行的现实形式,也是人们社会交往的一进行的中介。正是依靠着这些中介系统,实践的主客体才能相互作用。
(中介是必须存在的)
实践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认识—改造—有用)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同构性)
主体客体化,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它变了)
客体主体化,是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题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是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我变了)
实践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劳动)、社会政治事件(搞关系)、科学文化实践(探索)
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关系。
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社会开始产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即虚拟实践。(其他实践借助网络的变形,派生)
虚拟实践是伴随信息化网络话发展而产生的,其实本质本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双向对象化的活动,主要活跃于网络世界,具有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的特点。
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考点28
(重点论述题)
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认识的结果和检验标准
§34
(重点分析题)
错误的真理观
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经验”,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起来。
(真理一定是有用的)(✅)
正确的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指的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意识的内容。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客观性:内容—外部世界;检验标准—实践
(内容与检验标准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具有一元性,一元性指的是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
真理的绝对性
(绝对性以及相对性区别于角度)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观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两个含义:
1.任何真理都必然包括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否则不称为真理,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是对的)
2.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向前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像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真理相对性有两个方面含义:
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2.这里反映的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相对的。
绝对性与相对性之间的关系:
其一,二者相互依存。
其二,二者相互包含。所谓的相互包含,意识说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中(真理中有一部分A一直不变);二是说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括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所以,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不可分的,没有离开绝对真理得按对真理,也没有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在两者辩证关系中,还要明确,真理永远处在有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有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的发展规律。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本愿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矛盾本性,是人的思维能力的至上性(人完全有能力去认知外部世界)(绝对性)和非至上性(目前我还没这个能力)(相对性)或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
-
-
§考点37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可客体之间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性意义。
价值的特点:客观性(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主体性(主体不同价值不同)、多维性(维度不同价值不同)、社会历史性(历史时期不同,价值不同)。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
认识:1.知识性认识 (认识它是什么,以客体本身为对象)2.评价性认识(想不想要,以主客体关系为对象)
评价的特点:第一,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的对象。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是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的主体需要的认识。(依赖于多少知识)
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评价斌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由于人民群众要求和利益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因此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与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时间获取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实践1.真理尺度2.价值尺度)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必须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有价值的就一定是真理)(❌)
§考点39
(重点选择题)
自由和必然
(自由,人的能动性);
(必然,客观事物规律性)
(人类历史,从必然走向自由,不意味着必然消失)
自由的概念:哲学上的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
必然的概念:必然性即规律性,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认识必然个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过程。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
§考点35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相互区别: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他们是对立的。
相互联系:真理和谬误是统一的,他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胡因素,谬误中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成分或萌芽。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相互转化,真理变谬误,谬误变真理。
(真理和谬误能否转化,看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