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政治學第六章(行政機關與文官體系), 公共政策與新公共管理, 政治問題不是行政問題,政治雖為行政設定職務,政治不應操縱非政治的行政,…
政治學第六章(行政機關與文官體系)
文官體系
官僚體系特徵
組織運作
嚴格法規程序
權力行使要有明文規定
對事不對人
以文件與檔案管理業務:文件可回溯,使政策具連續性可信性
人員管理
制度化薪資、獎懲機制、升遷管道:功績制
永業化
組織構成
專業化與分工
清楚職權範圍
固定執掌
上下指揮系統
有明確目標的階層化組織結構
本位主義
涵義:在官僚結構中強化個別部門認同的離心壓力,部門因而遂行其個別利益而抗拒政治及行政控制
原因
人類自我中心天性
理性動機
規模擴張
預算增加
過度分部化,缺全局思考
抑制
培養行政通才
良好溝通與協調
官僚權力來源
政務官授權官僚
政務官人數少→控制幅度有限
政務官公務繁忙
官僚有永業制保障而政務官任期有限,需仰賴官僚經驗及知識
官僚的專業性:政務官仰賴官僚將政策目標轉為可行計畫
政策過程中的特殊地位
政策執行者
與利益團體形成政策網絡→鐵三角(官僚體系、利益團體、國會委員會)
主要政策建議者:官僚偏好制約政策內容
官僚體系功能
服務與管制:服務如教育國防;管制如經濟管制社會管制等
紛爭仲裁
利益表達→統合論(Ch11)
提供政治穩定:永業、中立
政策建議
官僚評價
正面
專才聘任,維持效率
法令完備,職責清楚
層級節制,運作順暢
依法行政,杜絕營私
固定薪酬,升遷保障
負面
既得利益,抗拒改變
本位主義,溝通困難
SOP限制:難處理突發、新狀況
官僚控制
難控原因
官僚體系具備資訊優勢:行政自主性
鐵三角(次級政府)關係脫離監督:利益團體、官僚體系、國會委員會
方式
文官部門政治化
衝擊文官知識與經驗累積
打擊文官中立性,危及功績制
雇用「局外人」箝制官僚
管轄衝突
如何制衡局外人
確立部長責任
國會受挫於鐵三角
司法無法主動介入
部長無力監督,不願負文官之責
媒體難洞悉決策黑盒子
行政權與制衡
行政權的擴大趨勢
財政層面
收入面:資源汲取→徵稅能力的現代化
支出面
分配:福利國家
防禦:要塞國家
組織層面:官僚利益團體結合→擴大組織及預算規模以利益極大化
經濟層面
生產:政府扮演投資者
管制:現代工商社會下,以工時工資、價格利率、信貸等方式進行經濟控制
政務官與事務官
政務官
維護公共關係
提供儀式領導
監督政策執行
提供危機領導:緊急命令的權力
制定政策:負政治責任
事務官
執行政策
行政裁量權的三項規準
結構化:公開透明
受監督
依規則
協助制訂政策
政治與行政的劃分
背景:福利、要塞國家使行政權擴大→三權區分不足
觀點
贊成
區分原則
制定政策:政治性官員(政務官);符合民主
執行政策:行政性官員(事務官);重視效率
原因:學說和現實不合
反對
行政裁量的存在
專家的必要性
行政法規的需要
折衷
原因:三權分立不符現實;政府兩項功能(政治及行政)
區分原則
行政機構受制政治機構→落實民主
部分機構偏政治,部分機構偏行政
制衡行政權的方法
內部的正式典章制衡
成立專案調查委員會:出現缺失時,聘請產官學界代表組調查會
雙重隸屬監督:特殊組織設計
平時行政控制:以明確法令,以及由上層行政首長至基層執行人員,構成層級節制監督網路。
內部的非正式制衡
專業倫理的落實
吹哨者
多元偏好科層體制:行政部門組成符合社會整體人口結構特徵
外部的正式典章制衡
司法控制:司法審查
定期選舉
議會控制:立法、預算審查、質詢、設監察使等
外部的非正式制衡
大眾傳媒(第四權)監督
公民參與
慣常性參與:遊說、助選
非慣常性參與:示威、遊行
政務機關
制衡行政首長職權的方式
限制權力與分權制衡:立憲主義
任期限制:跛腳鴨效應
反對力量箝制:一致性v.s.分立政府
新聞及輿論監督
行政首長的主要功能
外交及三軍統帥
儀式領導
決策領導:領導文官與編製預算
危機領導
公共政策與新公共管理
公共政策類型
重分配
重分配財產→零和,如:社福政策
損失標的人口抗拒
管制
附加義務予個人→零和,如:環境污染管制
恐遭抗拒
分配
政府透過補助,賦予個人權力→非零和,如:教育資源
滿足各方需求即可
建制
藉由制度予權力,如政府組織法規
有關政府內部的權力分配
新公共管理(NPM)0(1980's)
涵義:公部門採用私部門管理技術或職能轉移,借助企業家精神及市場機制將統治轉變成治理
內容
強化半官方機構服務行政的功能
建立新公私夥伴關係→BOT
擴大使用績效目標與品質評估以進行管理
國營事業民營化
背景
學術上提倡,掌舵取代划槳
新右派倡導政府職責縮減
行政部門臃腫後的無效率
缺陷
侵蝕公僕信念
實務更加中央集權:政府被迫設立更多機構管制委外團體
弱化課責性:部會首長無須為行政運作負責,可能導致民主赤字
決策理論模型
理性決策學派
有限理性模型
優缺點
優點
決策建議較為可行:先決再修,不創新,不大幅變更既有政策
足以解釋多數決策過程
缺點:缺乏政策遠見
涵義
對可接受的第一個方案滿意
認知決策者時間資訊能力有限
考量決策成本與實質獲益
循序漸進的決策模式:既有政策基礎上,小幅修正
警覺資訊過程模型
三項條件
了解可能產生的風險
考量是否具充裕時間
搜尋所有可能選項
原理:基於決策者清楚政策需求,同時考量現實能力與時間資訊的侷限性
嚴格理性模型
四項特徵
充足的選項資訊
完全了解選項的結果
清晰的偏好排序:極大化效益
選擇最佳的決策結果
批評
手段與目標存在不確定性:資訊難以蒐集,風險難預估
經常缺乏充裕時間、資訊、能力檢視所有選項
偏好隨決策情境與時間流逝而改變:偏好難排序與釐清目標
非理性決策學派
垃圾桶模型(1970's)
往往先有方案,再找問題→大多不適用丟進垃圾桶,僅少部分成為決策一部分
議題越多樣化,決策情勢越開放,決策結果越難預測→決策是在垃圾桶中掏金
議題具可變化性、不可預測性及決策程序短暫性
啟示
議題設定與解決方案可能相互獨立,未必有因果關係
決策受人引導而隨時改變,無模型可循
誰參與決策及誰有權做最終決定才是關鍵
行政常規模型
例行公事官僚會採取固定模式處理→制度化發展
制度化排除理性分析→形成政治結構
考量垃圾桶+官僚階層化及有限參與
影響
固定政治結構→墨守成規
排除某些問題、團體進入決策
官僚議價模型(1960's)
機會結構:誰有權參與決策過程,與單位立場與利益有關
決策結構:意見歧異如何達成決策?(多數決、共識決等)為各單位間的衝突妥協
1962古巴飛彈危機為代表
政治問題不是行政問題,政治雖為行政設定職務,政治不應操縱非政治的行政
行政部門實際觀察,難區分;
事務官會介入行政的運作
政治經濟學
是組織本質使然,而非人員素質問題
白京生定律「建立王國」
政策目標為有滿意的效益即可,而非效益極大化
政府再造
:star:W. Wilson
:red_flag:事務官會最為了解部門業務
:red_flag:台灣有行政院開發基金,投資台積電;
航空基金,投資華航
:red_flag:如碳稅
:red_flag:與立法權相對而言;
司法權是獨立的
:red_flag:資源如:人力(徵兵)物力、財力(徵稅)
:red_flag:警政人事主計一條鞭。可以從中央控制。如:分局長調動,會從中央調動;雖然禮貌上會詢問地方,但是派任還是由中央。
:red_flag:事務官不用備詢;瑞典發展出監察使來監督事務官
:red_flag:政務官才會受到定期選舉制衡;事務官不會
:red_flag:政務官產生方式:選舉或政治任命產生
:red_flag:因為政務官會隨任其更迭,事務官沒有任期問題
:red_flag:指部長
:red_flag:指總統
:red_flag:台灣行政院長要到立法院備詢
:red_flag:總統制國家,總統和國會是同一個政黨,稱為一致政府。
分立政府:任一一院參眾兩院和總統黨派不同。
:red_flag:第二任的任期要如何管理文官
:red_flag:相對於立法機關
:warning:事務官與政務官最大的差別
:red_flag:國家安全和國防仰賴機密和工業科技,因此國安和國防成為行政部門的獨佔領域
:star:F. J. Goodnow
:red_flag:要和制衡行政權合併也可以
:red_flag:通常由司法部門擔任;行政部分擔任仲裁最常見是勞資糾紛
:red_flag:僵化、抗拒革新
:red_flag:效率、負責
:red_flag:理性決策論
:red_flag:只有部長才能進入國會被質詢;
部長會透過科層制來向下監督
:red_flag:議會內閣制常見。
拔擢優秀文官出任政務官
:red_flag:美國白宮常見
:red_flag:如美國白宮有國家安全會議(outsider),
但行政部門也有國防部,衝突怎麼辦?
:red_flag:零和賽局:一方之所得等於一方之所失
:red_flag:因為沒有人損失,所以不會有人來抗議
:red_flag:規範性
:red_flag:美俄兩國最接近核戰的一次。甘迺迪剛上任,要樹立權威。
空海軍:先下手為強;國安會:外交手段
:red_flag:衛星遙測可以用在哪?山撥地濫墾、鑑界等
:red_flag:偏事務官思維
:red_flag:偏政務官思維
:lock:新右派(Ch3)
:red_flag:因為私有企業追求的是利益,和公部門追求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