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論仁 (《顏淵》第十二(段三), 《里仁》第四(段一), 《里仁》第四(段二), 《衛靈公》第十五(段四)),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反問
…
論仁
《顏淵》第十二(段三)
-
「克己復禮為仁」
「克己復禮」與仁德:仁的本性是與生俱來的,人人都有,可是往往被私慾蒙蔽,於是人的行為便不合禮。能克制私慾,約束行為,一切回到合禮合理的正途,本性不被蒙蔽,仁德便會顯現出來,所以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
「禮」與「仁」:若能克制自己的私慾,使言行回復到禮的準則,便可稱得上是仁德的人。按照禮的準則行事,便可達致仁德;不作違禮的事便算是有人仁德的人。
-
-
《里仁》第四(段一)
仁者和不仁者的相異之處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貧樂道
不仁者(不會克己復禮,缺乏仁德休養,容易喪失善性,重視物質生活和個人享受):不能夠長期居於窮困(無法長時間,生出怨言 —> 不擇手段,作奸犯科去擺脫貧窮)或安樂(會生怠情 —> 變得不思進取,驕奢淫逸)之中,會為非作歹
仁者和知者實踐仁德的動機不同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對偶
仁者:天性喜愛仁德,認為堅持仁德的操守是心安理得的事 —> 對仁的體悟較深
知(通智)者:具備聰明智慧,明白實行仁德對自己有利,因而利用仁德,專注在利益,較多煩惱 —> 對仁的體悟較淺
《里仁》第四(段二)
仁者和不仁者的相異之處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對比、對偶
仁者(安仁 —> 樂天知命):不接受以不正當的手段取得富貴或擺脫貧賤
不仁者:不潔身自愛
- 想獲得富貴和厭惡貧賤是人之常情,孔子的想法是當以正當方式獲得富貴和擺脫貧賤
-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反問
—> 加強語氣肯定真正的君子行事必定以「仁」為原則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借喻(表示極短的時間)+「造次(倉卒緊迫的時候)必於是,顛沛(顛沛流離的時候)必於是。」—> 君子時刻遵守仁德,才可培養高尚品德,成就名聲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