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政治學第三章(意識型態), 左派v.s.右派, 市場失靈,政府提供社會福利措施(也就是財富重新分配), 慎變(對所有改變要謹慎小心),…
政治學第三章(意識型態)
新興意識型態(1960年後)
後物質主義與生態主義
後物質主義(1970's)
個體會有序的追求多元目標
尊重、自我實現取代麵包與奶油
→西方工業化國家
新興社會運動,對菁英影響勝於平民
M型社會出現→中產階級消失現象
生態主義
分類
淺層生態主義:又稱環境主義。沒有完全以生態為中心。目前西方社會的綠黨或綠色政治是以這個為主
深層生態主義:主張整體論觀點
整體論:世界是一體的,不能化約思考
生態中心取代人類中心
質疑理性
質疑進步
優點
人與自然失衡
全球性永續經營觀點
社群主義(1980's-1990)
對現代自由主義的批評
個體優先不合理:個體存在社群中
普世正義非先驗存在→透過理性論辯得出暫時準則(蘇格拉底)
脫離現實基礎,個體不能脫離文化脈絡思考→無知之幕
主張
社群是價值體系的核心
恢復道德在政治生活的作用→回到希臘羅馬時代的共善政治
女性主義
浪潮
第一波(1840-1850): 爭取公領域平等參政權→20世紀初退潮
第二波(1960's):婦女解放→挑戰"公領域男性私領域女性"區分
→分溫和派及激進派
流派
社會主義式女性主義
激進式女性主義
自由主義式女性主義
基本信念
不公平需要被改變取消
女性被歧視→父權體制壓迫
自由主義式女性主義
主張
公領域:爭取公領域改革,公平參與政治競爭
奠基個人主義:男女性具同等理性,也應具平等的自由和權利
私領域:接受男女有別、原有家庭結構→無意挑戰父權結構
研析
平權要求吸引高教育、出身地位高女性支持
對勞動階級、有色人種、發展中國家婦女較不切實際
社會主義式女性主義
主張
父權結構是當代資本主義運作結果
女性地位問題,不能與經濟社會分開
研析
社會主義國家仍存在父權壓迫
文化及意識型態宰制
激進式女性主義
主張
父權結構是系統性、制度性及普遍性的壓迫
性別壓迫才是最主要的,其他(如階級革命)都是次要
主張性別革命
研析
消極:性別難改變,轉向非政治;創造以女人為中心的生活模式
積極
不可能經由男性認同來獲得平等→男人是敵人
經由女性來獲得認同→"女性主義是理論,女同志運動是實踐"
第三條路(1990's)
特徵
社會主義已遠去:棄由上而干預及計畫經濟
重政府角色與市民社會合作,在教育技術上投資→自由的社群主義觀點
無責任即無權利:不反對機會平等、功績制度
代表:英T. Blair、美B. Clinton、德G. H. Schroder
主張
政府與市民團體共同制定、執行政策→解決五大兩難
經濟效率與民主價值相輔相成
批評
概念定位不清,實際難有共識
政治行銷綱領,難有完整論述
界定:新自由主義(新右派)與古典社會民主(社會主義的溫和派)間第三條路
基本教義派(非西方)
內涵
崇拜宗教文本→教義改造社會
天啟真理:詮譯者具克利斯瑪傾向→詮釋者具威權性格
泯除公私領域區分下的道德淪喪
好戰傾向:激情投入
再興原因
暫時過渡現象:現代化適應不良產物
世俗主義失敗:企求更高神聖帶領
代表
伊朗何梅尼(1979)
美基督教右派
反墮胎
反同性戀
校園禱告:因為宗教自由,公立學校要有是個討論議題
家庭價值:支持一夫一妻制
伊斯蘭主義
根源
特定歷史情境反射:當代伊斯蘭的挫敗
反西方思潮:西方文化是腐敗不道德的象徵
文明衝突論
核心目的
團結伊斯蘭→區別政治民族主義
淨化伊斯蘭
文化抗爭:反西方、反美
意涵
伊斯蘭宗教結合政治
不排除暴力手段→聖戰
混合宗教、社會主義(平等)、民族主義對現代化的憤怒
西方回應
整合策略:如法國
多元文化主義
伊斯蘭問題(如部分伊斯蘭人犯罪率較高)是其他因素造成
反強迫同化政策
意識型態主要類型
保守主義:
七大要素
古典保守主義
淵源
人類不可避免的不完美性
變革是為了保存傳統價值
要素
人與人關係
權威
由上而下領導→提供社會團結來源
自由與責任並存
(社會是個)有機體論:社會非人為產物需逐步建構→合作關係
人與社會關係
財產
安全感
自立於政府之外
層級體系
社會地位自然形成
高階有義務照顧低階
傳統:智慧累積、歷經考驗→形成人類社會秩序→古典保守主義的核心觀念
人性假設
實用主義:何者才行得通→因人的理性有所侷限
人類的不完美性:自私、貪婪,因此需強勢國家來維持秩序→人性悲觀
新保守主義(美):新右派(New Right)(英)
→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歐陸學者)
代表
柴契爾主義(1979)
提倡自由經濟、民營化
小政府公部門再造:官僚自利
雷根主義(1980)
稱新保守主義(現代保守主義),或稱新自由主義(Neo)
重視社會穩定:重權威、回歸傳統
淵源:1970年代福利國家民主超載
社會主義
要素
人與人之間關係
追求社會平等:結果平等→穩定團結(核心價值)
需求:人各取所需;以需求而非能力為基礎
人與社會之間關係
共同所有權:私有造成社會差異性
→是目的或手段?在內部有不同的聲音
社會階級:階級統治
人性假設
社群
人是社會的創造物:透過人性進行聯繫
行為來自後天教養
博愛
強調集體高於個人
偏愛合作甚於競爭
民主社會主義(溫和派)
市場是創造財富,而非分配財富原則
福利措施:北歐、美國民主黨的左派
棄階級革命、組黨參選→修正主義者
馬克思主義
要素
異化:勞動淪為商品、工作非人性化→核心原則
階級鬥爭:私有財產→剝削、統治觀念
剩餘價值:價值來自勞動卻被剝削
無產階級革命:階級意識成資本主義掘墓者
辯證法:時代精神是歷史變遷動力→正、反、合
共產主義:無產階級專政後,國家凋謝
歷史唯物論:經濟決定論
類型
列寧式共產主義
帝國主義
共產國際
先鋒隊政黨、民主集中制:成立列寧式政黨
現代馬克思主義
(西方馬克思主義/新馬克思主義)
(1970's)
G. Lukaca: 物化
A. Gramsci: 文化霸權
人才是創造者,上下層建築階級鬥爭
批判理論/法蘭克福學派→新左派(New Left)
資本論
社會結構:有產階級/無產階級→存在剝削關係→革命
階級關係:不同生產方式,會有不同生產關係
→下層建築(經濟)、上層建築(政治、文化、藝術、音樂等)
科學社會主義:原始共產→奴隸→封建→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國家凋謝
自由主義
現代自由主義(20世紀):政府透過福利措施介入經濟干預
意涵
利他社會性動物
契約可能是不平等的
I. Berlin分類
消極自由:古典自由主義→M. Friedman:小而美國家(minimal state)
積極自由:現代自由主義→J. Rawls:自由派
評價:針對現實需要做出反應,少清晰論述
古典自由主義(18世紀):(經濟上)自由放任
淵源
經濟
自由放任→受A. Smith《國富論》影響
最小限度政府(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必要之惡→T. Paine形容
政治
確立政教分離→寬容異己
保障天賦人權(和洛克有關)
支持立憲主義→代議政府、被統治者同意
行動準則
效益原則(功利主義): J. Bentham→平等的概念
集大成:J. S. Mill→支持婦女參政權、比例代表制(PR)
要素
人與人關係
平等:生而平等、機會平等→功績制度
寬容:容異
人與社會關係
同意:被統治者同意→民主政治的基礎
憲政主義:權力有限政府
人性假設
法治內的自由→古典自由主義的核心價值
理性:思辨促進步
個人主義:容許個人做符合各自道德決定→古典自由主義的核心原則
正義論與意識型態終結
意識型態終結?
D, Bell(1960's)
原因:共識的出現
挑戰
新社會運動
凱恩斯經濟學退燒
古巴危機(1962)
福山(1992)
原因:自由主義民主勝利
挑戰:2001年九一一恐攻
文明衝突論
假設
文化具歸屬感→文明之間具有不可共量性,使衝突不可避免
衝突點
微觀:文明斷層線
巨觀:核心國家
批評
同一文明間更多戰爭:衝突的產生是基於權力財富分配,而非基於文明差異
全球化下,文明有同質化趨勢
同一文明並非同質
九大文明
地域性:西方、中華、日本、印度、非洲、拉丁美洲
宗教性:佛教、伊斯蘭教、東正教(主要在俄羅斯)
平衡
文明間衝突與權力移轉平衡有關
文明之間衝突可管理
觀點:全球化(1990's)下,以文明為基礎的新世界,類似文明會聚集對抗其他文明,取代意識型態或既存主權競爭,成為21世紀國內及國際衝突來源
正義理論
J. Rawls
契約論傳統
原初情境
無知之幕
功利主義三大缺失
總福利下某些人被犧牲
個人成手段而非目的
社會福祉極大化不代表不公不存在
兩項正義原則
平等的自由
差異原則:社會的不平等只有當最弱勢團體也能蒙受其利,才能被合理化,否則即需再分配
R.Nozick
最小限度國家(minimal state):不容許國家權力(power)凌駕於個人權利(right)之上→同時達成政治及經濟上自由
對J. Rawls批評
人有權享受其天賦及收益
差異原則不符合正義
重視權利與所有權:高度捍衛私有財產,反對重分配→自由至上主義
意識型態意涵:
五大特質
起源
學術:A.D. de Tracy→觀念的科學
現實
18世紀法國大革命:自由主義v.s.保守主義
19世紀對資本主義的檢討:自由主義v.s.社會主義
要素
對理想政體的看法→提出政體的願景
策略
對人類社會本質的概念→信念的行動基礎
執行戰術
(有一套應該追求的)價值:價值代表目的、地位→提供其他事物的判斷標準
界定:是一套嚴密連結、封閉的思想信念體系。發始於「使事情更好」的信念,可做為政治、經濟、社會價值的基礎,並依此提出一套改善社會具行動取向的計畫
左派v.s.右派
支持前進式改革
變革深度大
期望變革速度快
採非體制方式、不排斥暴力
重視人權→追求平等主義
強調國際主義
市場失靈,政府提供社會福利措施(也就是財富重新分配)
慎變(對所有改變要謹慎小心)
不應輕易推翻任何階級,因為社會是有機體
自由市場→反對從搖籃到墳墓的奶媽式國家
試圖在市場與國家、個人與社群之間取得平衡→第三條路
性別區別是後天社會建構出來的
第一波
第三波(1970's)新女性主義/反思女性主義
道德空洞化會導致社會瓦解
接受資本主義棄放任,伴隨經濟成長的社會福利
道德重整
公平性正義:國家可以介入財富分配
第二波
:red_flag:和主流的意識型態對話
:red_flag:第一波是由於1789年法國大革命(自由vs保守);
第二波是19世紀末(自由vs社會)
:red_flag:創造「意識形態」一詞;不過定義和現在不太一樣
:red_flag:法國大革命口號:自由、平等、博愛;這些口號是怎麼來的?應該用科學方法探究這些觀念如何而來
:red_flag:如保守主義追求的價值是秩序;因為法國大革命摧毀秩序
:red_flag:判準:為什麼不戴口罩?因為自由主義是自利的
:red_flag:自由主義認為人是自利的;社會主義認為人是利他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red_flag:新疆教育營:社會主義認為人的行為是後天養成的;反社會行為是本性沒有發揮,所以要再教育
:red_flag:要有共產社會的策略:喚醒人民的階級意識
:red_flag:如:共產革命:無產階級會起來推翻資產階級,於是就會有共產社會。
:red_flag:古典自由主與現代自由主義的差異: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係
:red_flag:這邊的人權還是以貴族為主;普選權普及之後人權才擴大
:red_flag: 和新舊教的宗教戰爭有關→"誰的領地,信誰的教"
:red_flag:立憲主義:權力有限的政府;不追求雅典時期的直接民主
:red_flag:不管貴族平民奴隸,政策是一視同仁的
:red_flag:但英國女性要在二戰後才有參政權
:red_flag:Heywood說個人主義是核心原則、自由是核心價值。背就對了:)
:red_flag:和Hobbes的平等能力要有平等權力相同。
:red_flag:機會平等(立足點平等)而非齊頭式平等;因此經濟上允許貧富差距
:red_flag:和洛克有關
:red_flag:在自由主義陣營裡,針對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弊端的反思;如:羅斯福的新政
:red_flag:19世紀的童工問題;不同意契約就沒有工作做
:pencil2:T. Green社會自由主義
:red_flag:英國稱保守主義為Toryism;歐洲目前還有保守主義的遺跡,如:基督教民主主義。兩者結合稱為「家父長制保守主義」
:red_flag:1980-1988美國雷根總統(共和黨)的政策,提出新保守主義
:red_flag:1979年英國柴契爾夫人也推行類似政策
:red_flag:美國在
經濟
層面上的主張要自由放任,政府不要介入。
但政治層面上是偏向保守主義的
:red_flag:Neoliberalism復古如新的自由主義;意為要回到從前
New liberalism新的自由主義
:star:保守主義之父:E. Burke
:red_flag:站在貴族立場,使貴族可以自立於國王之外
:red_flag:實用主義:從結果來判斷制度或政策是否有效
:red_flag:如馬克思主義
:red_flag:如蘇聯的共產國際
:red_flag:福利政策每年只能繼續實施,所以財政壓力會持續增加;如英國病
:red_flag:行政權太擴大了,所以要公部門再造:能委外就委外→產生公共政策這門學科獨立出去
:red_flag:重視家庭、宗教(新教)
:red_flag:所以人是可以改造的,如中國的勞動改造
:red_flag:"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了什麼,要問你為國家做了什麼"
:red_flag:追求齊頭式平等;不然就會社會不穩定
:warning:"階級"一詞只會出現在左派
:red_flag:揭露階級存在,才能推翻階級
:red_flag:是目的:馬克思主義主張
是手段:是達成人類更好社會的手段
:red_flag:有一說是右派坐在國王右邊,是支持國王的。所以左派右派這個說法在歐洲比較常用。美國的左右派是記者說的。
:red_flag:不是會實施暴力;是有必要才會使用
:red_flag:小而美"政府"和現代自由主義的小而美"國家"不同
:red_flag:和自由主義對話,所以要素要對照看
:pencil2:又稱社會民主、修正式社會主義
:warning:修正主義在左派是負面詞
:red_flag:透過政府介入來進行財富分配
:red_flag:馬克思聲稱:找到人類社會發展的路徑,所以稱為科學社會主義
:red_flag:毛澤東認為蔣介石集團是「反動集團」;
反動意為違反歷史前進的脈絡
:red_flag:每個階段都有「生產資財」的存在;奴隸社會是人及獸力、封建社會也是、資本社會是廠房設備。
兩階級差異:誰掌握生產工具
:red_flag:也就是下層建築決定了上層建築
:red_flag:每一個階段都有正的力量,以及相對應的反的力量;最後就會合;然後進入下一階段
:red_flag:勞動本身是神聖的。
:red_flag:按照A. Smith觀點,價值來自於交換。
:red_flag:意識型態的要素中,有強調"策略"
:red_flag:在社會主義階段,要由無產階級專政,消滅"反動分子",之後才會進入共產主義。這時就沒有階級了;所以國家沒有存在必要
:red_flag:因為馬克思對於如何喚醒階級意識,以及無產階級如何專政沒有過多解釋;因此列寧會處理這塊
:red_flag: 民主集中制:一件事情在還沒決定前,可以民主討論;但決策後沒有第二種聲音。如:中國目前也是這樣哦
:red_flag:當時的俄國沒有工業化,因此頂多停留在封建時代。那為何高度工業化的國家不會有共產革命呢?因為帝國主義。英國工廠主剝削工人,但因為英國向外擴張殖民地,所以沒有爆發共產主義;因此俄國才會爆發共產革命
:red_flag:要回到新年馬克思時代
:red_flag:權力三面向中的文化面向
:red_flag:因為各國開始賦予女性參政權,所以開始退潮
:red_flag:如男主外女主內、參政的女性較少
:red_flag:出現在西方國家的白人女性
:red_flag:因資本主義前的社會為群體性的母系社會(也就是一夫一妻制)
:red_flag:社會主義式女性主義主張先有階級革命,
再有性別革命
:warning:只有激進式的革命對象男性
:star:R. Inglehart
:red_flag:受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影響。做跨國比較。
:red_flag:戰後出生的那一代所追求的
:red_flag:若中產階級消失的話,就不會有民主。
這是政治學會探討的
:red_flag:因為二次大戰後,經濟復甦,
生態主義出現就是工業高度發展結果。
:star:M. Sandel
:red_flag:反對現代自由主義中的個人主義觀點
:red_flag:非先驗:在感官經驗之前的。
:red_flag:批評J. Rawls
:red_flag:因為根基是自由主義
:star:A. Giddens
:red_flag:傾向左派的工黨。目的是為了讓工黨重新執政
:pencil2:又稱為新社會民主主義、新修正主義
:red_flag:傳統工黨就是社會主義,所以現在稱為新工黨
:red_flag:馬基維利提出政治與道德分開(政教分離);
道德屬私領域、政治屬公領域。
:red_flag:對宗教文本的激情,讓人為達目的,不惜犧牲個人
:red_flag:15、16世紀政教分離、公私領域區分,從(穩定的)傳統社會到(穩定的)現代社會的過程中,可能是不穩定的;可能會有落隊者
:red_flag:世俗主義就是政教分離。"上帝歸上帝,凱薩歸凱薩"
:red_flag:民族主義:十字軍東征時,伊斯蘭曾經一度十分強盛
:red_flag:現代化=西方
:red_flag:根據杭廷頓的理論
:red_flag:政治民族主義是想像共同體,是西方的毒素;要用宗教作為凝聚民族的力量(也就是文化民族主義)
:red_flag:如印尼馬來西亞土耳其這些現代化國家,要淨化
:red_flag:在西方國度的穆斯林(美國、歐洲都有),如何對待他們?
:red_flag:現代自由主義者;
受契約論、行為主義、理性選擇論影響,論證何謂正義
:red_flag:這是在和邊沁在古典自由主義的功利主義對話
:red_flag:財富有可能被少數人壟斷,雖然整體來說是幸福的
:red_flag:如:樂生療養院少數人(50人)被犧牲
:red_flag:這邊是追隨康德的想法:人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red_flag:概念和自然狀態一樣
:red_flag:人可以靠理性來簽訂契約;不過人會根據自己的角色,來讓自己的利益極大化。在幕揭開之前,沒有人知道自己的身分,抹去後天的社會階級背景等因素,人才會依照理性簽訂最符合正義的契約。
:red_flag:反映洛克觀點
:red_flag:竊盜和徵稅都是財產權的損失
:red_flag:如周杰侖的天賦,讓他賺錢
:red_flag:古典自由主義者
:red_flag:理性是自由主義的七大要素之一
:red_flag:原先自由主義v.s.社會主義在當道,主要爭執點為政府是否能夠介入經濟分配?但戰後為了經濟成長,政府都有介入,所以產生共識
:red_flag:人類史上最接近核武大戰的時候。美國v.s.蘇聯
:red_flag:國家透過擴張性財政政策來創造工作機會,
但是1960年代這些政府債台高築
:red_flag:1990年代蘇聯瓦解,東歐變天。社會主義共產國家覆滅。
:red_flag:伊斯蘭國家和基督教國家衝突
:star:S. Huntington
:red_flag:衝突的單位是文明
:red_flag:新世界:老布希說法,指的是沒有東西冷戰的世界
:red_flag:文明和文明之間的交界有斷層線,像板塊之間的界線。
如目前的俄烏戰爭(西方v.s東正教)
:red_flag:用於中美必將一戰;中國代表中華、美國代表西方。
:red_flag:如西班牙霸權轉移給荷蘭,後來又轉移至英國
:red_flag:反對美國政府輸出自由,作為外交政策;這樣往往造成衝突